福建王氏名乡望族---南安金坑(原创六)

第七篇 教育事业
清代金坑有几处私塾,但大都不成规模。金坑最早小学——“开山小学”,创办于1923年,后在竹口、席里、紫星、下洋(含东星)分设四个分校。
开山小学原址在金坑后林铺的茅屋里,后迁东星村旧圩王鼎研先生大厝。1945年重建新校舍落成后,更名为“胜利小学”。1969年9月,小学实行附设初中制,胜利中心小学更名为“胜利中心小学附属中学”。1974年,下洋村由原有的胜利小学附中分拆出去,独立成校,改名“下洋小学”。
席里小学建于1952年。
和铺群英小学创办于1938年,1947年改名“群山小学”,1955年改名“群英小学”。
竹口竹青小学创办于1953年,2001年改为“席里小学分校”。紫星小学创办于1938年。
由于教育资源整体布局不断调整,目前金坑共有胜利小学、群英小学、紫星小学三间小学。
胜利中学的前身是胜利中心小学附中,创建于1969年夏。1971年曾办了惟一的两年制高中班一届,1982年初中体制改革,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下洋片区所属的胜利、西庄、下洋、席里、群英五所附中,合并于胜利附中。1984年筹建胜利中学新校舍,1986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址,成为独立的初中校。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发展迅速。目前,金坑幼儿园有席里的民办“金童幼儿园”及胜利、群英、紫星三间小学附设幼儿班。
南安市胜利中学简介
南安市胜利中学的前身是南安县官桥公社胜利中心小学附设初中,创建于1969年夏。1971年曾办了惟一的两年制高中班一届,1982年初中体制改革,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下洋片区所属的胜利、西庄、下洋、席里、群英五所附中,合并于胜利附中。1984年退休干部王台灶先生等一批热心家乡教育的乡贤,组织成立第一届校董会,开始筹建胜利中学新校舍,1986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址,成为独立的初中校。
学校座落于南安市官桥镇金坑烘炉山麓,占地面积42亩,校舍建筑面积6960平方米,现有综合楼、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和师生食堂各一幢。学校招生范围包括东星村、下洋村、席里村、和铺村、竹口村,西庄村、内都村等七个行政村,人口两万多人,现有学生296人。学校开办45年来,共培养毕业生近5000人,他们当中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7794平方米,生均93.9平方米;建有一幢教学楼、一幢教师宿舍楼和师生食堂、一幢综合楼,校舍总建筑面积6960平方米,生均校舍23.5平方米;现有校园绿化面积1400平方米,生均4.73平方米;生均食堂2.67平方米;生均宿舍2.59平方米;班班有标准教室并配备多媒体,课桌椅配备齐全,规范、崭新、美观。
运动场地7100平方米,生均23.97 平方米;学校建有100米直形跑道,两个篮球场、一个乒乓球场和实心球区、铅球区等体育场所。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级二类标准,现拥有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劳技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校园整洁。设有100米直形跑道一个;体育活动室、水泥篮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等体育设施、实验室、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电教室、劳技实践室、宣传栏、校园广播系统等基本达到指标要求。
学校现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公办教职员工39人,其中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14人,学历达标率100%,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36人,达到90%以上。现有福建省级骨干教师2人,泉州市级骨干教师3人,南安市级骨干教师8人。
目前,学校现有校级领导3人(校长兼副书记1人,副校长2人),中层干部8人(工会副主席1人,办公室1人,教务处2人,政教处2人,总务处1人,团总支1人),班子成员全部取得本科学历,学历达标率100%;班子成员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9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均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拥有南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32.5%,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14人。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培训和业务竞赛,三年来,有3人次获泉州市级表彰,18人次获南安市级表彰,10人次获官桥镇级表彰,20人次获校级表彰,教师共撰写论文155篇并汇篇成册,其中有5篇获南安市级以上评选表彰。
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2013中考综合比率居全市第28名,官桥镇第一名。2014中考综合比率居全市第37名,官桥镇第二名。2015中考综合比率居全市第18名,官桥镇第一名2016中考综合比率居全市第25名,官桥镇第二名。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面广、量多、层次高。近三年来,共有36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王志钦同学获得“我们的节日”之“做个有道德的人”征文比赛泉州市二等奖。(胜利中学供稿)
胜利小学简介
胜利小学的前身是“开山小学”,创办于一九三八年。原址在金坑后林铺的茅屋里,后迁东星村旧圩王鼎研先生的大厝内。
一九四三年,金坑乡旅外侨胞,重视桑梓的教育事业,慷慨解囊,由和铺村王鼎倡先生回乡主持兴建新校舍。择址现小学操场中,教室八间,座向看北,前面有一个运动场,占地面积大约1500平方米。一九四五年,新校舍落成后,幸逢抗日战争胜利。为了纪念抗日胜利,正式更名为“胜利小学”。
一九五○年,胜利小学成立第一届校董会。由东星村港亲王诗树先生筹建资金,回乡主持兴建大礼堂。一九五一年,由南安县教育局正式命名为“胜利中心小学”。
一九六九年九月,教育布点下伸,小学实行附设初中制,胜利中心小学正式更名为“胜利小学附中”。
一九七四年,下洋村由原有的胜利小学附中分拆出去,独立成校。
一九七七年,由海外侨胞捐资四万多元,东星村自筹二万元,拆去旧校舍,在原有的地方退后,扩建校舍一座,中间是由旅印尼侨胞王家碧先生独资兴建办公楼一座,办公楼两边各有三间半教室;东西各一座教室,每座五间教室;中间是大操场。整个校舍建筑成“同”字框,校园面积3560平方米。
一九八一年,由旅菲侨胞王国贤先生独资兴建校围和校门。
一九八六年九月,胜利中学创办,初中部与小学分开,胜利附中又恢复为“胜利小学”。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我校通过南安县教育局“实现中期目标管理”的评估验收。是年,被县局正式命名为“胜利中心小学”。该年,我校的小学生男子篮球队参加南安县小学生篮球赛获得第三名。
一九九二年四月,东星村幼儿园顺利通过教委评估验收,园舍借用小学部教室,是日,成立胜利中心小学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由王江水同志担任。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我校校长王国轩领王家目、王振宗、王家答等老同志到深圳集资,成立校董基金会。以此来改善我校教师的福利待遇。
一九九四年,我校开展“五心教育”活动,其内容为:“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当年,南安市教育局在官桥学区召开“发挥农村中心小学的示范辅导作用”的现场会。全市的市、镇、农村的中心小学校长都到我校观摩“五心教育”的现场会。我校校长王国轩在经验交流会上作《以点带面 相辅相成》的主题发言。该年,我校小学生男子篮球队又获市体委举办的小学生篮球赛第三名,并被市体委定为小学生篮球训练基地。同年,我校学生王炳源同学参加市第五届小学生作文竞赛荣获二等奖(指导教师王国轩)。
一九九五年九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荣获中共南安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文明学校”的称号。
一九九六年,校董会换届选举,成立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由东星村村长王文平同志担任。本届校董会着手研讨改建胜利中心小学的旧校舍。
一九九七年,我校荣获官桥镇政府颁奖的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一九九八年春节,在东星村两委的主持下,在校董会的组织下,召开了集资座谈会。村干部带头捐资,接着东星村的仁人志士纷纷踊跃认捐,我校的校长、教导、老师也从羞涩的囊中抽出款项认捐,一个尊师重教的氛围正在形成。东星村两委派委员二度往香港认捐,建校资金过半。于是一九九八年六月举行奠基仪式,一九九九年三月竣工。校园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耗资二百万元。一座雄伟壮丽的新校舍,矗立在世人面前,可歌可贺也!
一九九九年,我校着手申办南安市农村示范小学。由于大批的资金刚投入,申办农村示范小学所缺的资金遇阻。校长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二OOO年十二月艰难地通过南安市教委“农村示范小学”的验收。
二OO一年元旦,我校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同年4月7日,官桥学区在内厝小学举行:“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我校校长王国轩在会上作《实行目标管理 提高办学效益》的专题发言。4月份,东星村海内外人士捐款2.8万元,铺设东篮球场,购置新篮球架。5月1日,我校成功承办“官桥学区‘胜利杯’教工篮球赛”。胜利学点获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四名。6月3日,我校三个文艺节目参加学区举办的《世纪之光》文艺汇演,获得第一、、二、三等奖。12月5日,由校长王国轩作词、黄世民作曲的我校校歌《我们是明天的太阳》脱稿。6月30日,我校学生王锦玲书写的《再过20年》在《南安青少年》报刊上发表(指导教师:王志文)。我校学生王舒景、王景玲荣获福建省第三届“海峡·冰心”杯——“闽台一家亲,海峡同心圆”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小学中年级组三等奖(指导教师:林东辉)。
二OO二年,东星村老协会出资十四万元,东星村委会出资二万元,对学校的操场余下部分进行硬化,添置十配套的设备和语音室的设备,并顺利地通过泉州市教育局“十配套乡镇”的评估验收。
二OO三年,我校学生王婷玲参加南安市教育局举办的作文竞赛荣获三等奖(指导教师王志文)。本年度我校荣获官桥镇政府颁奖的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二OO四年二月,我校荣获中共南安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明学校”称号,三月份荣获官桥镇人民政府颁发的“2003年度文明单位”称号。
二OO八年秋,席里小学拼入胜利小学。
二O一O年秋,开山小学拼入胜利小学。
二O一三年春节成立第四届胜利小学董事会。董事长:王宗泽,副董事长王连堤、王家得,秘书长:王国轩。并制定《南安市胜利小学董事会决议》,设立奖教奖学制度,更换教师办公桌椅,发放教师及学生校服,铺设橡胶操场。
二O一五年秋,更换学生课桌椅,更换教室门窗,改造厕所设施,增添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施。
胜利小学现招生范围有:竹口村、席里村、下洋村、东星村等四个行政村。现小学生数342人,教师20人。附设幼儿园3班,生数72人,教师4人。全校职工4人。
胜利小学建校至今已有78年历史,是金坑乡小学教育的母校。

(王国轩 供稿)
群英小学简介群英小学创办于1932年,系侨亲王台颜先生回家兴办,校址在顶乡关帝庙,俗称“帝爷宫”,亦称“大书房”,1947年迁和铺祖祠。
解放初期,百废俱兴,和铺村群众办学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命名为“群山学校”。1958年改名“群英小学”。新校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教学楼建筑2400平方米,教师宿舍楼850平方米。学校最高峰有22个教学班,在校生900多人,36位教师。学校环境幽雅,是农村小学中生源多,规模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一所新型学校。是南安市文明达标学校,泉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1967年,国家学制由六年制变为五年制,群英小学成立了带帽学校,现有祖祠不够,“初级中学”设在王家味祖厝厅。
七十年代,随着本村人口增长,学龄儿童增多,原有教学条件、教室已不能满足办学之需。当时原村书记王家怣,大队长王金聪及村干部带领全体村民,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靠自己的双手在现在的校址择建一座同字形条石结构校舍,教室十二间,中间一个大礼堂,面积1000平方米。
1989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本村适龄儿童不断增多,学校原有的规模容纳不下众多学子,村里领导又在学校教室宿舍楼后面建四间教室,面积240平方米。学生人数达700多人。
1991年村老协会会长,第一届董事长王三多把老协会多年的积蓄5万元,社会贤达捐资6万元再建石结构教学面积240多平方米。
1994——1995年学校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第二届校董会董事长王国贤设立教学基金7万元。97—98年社会贤达捐赠7.5万元用于奖教奖学。学校教师教学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当时学生人数和幼儿园人数达900多人。
2001年,海内侨亲王振貌、蒋淑贤伉俪捐资50万建教师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850平方米;社会贤达60多万,争取上级拨款40万,建教学楼一幢2400平方米,总投资200多万,于2004年底竣工。
2010年春,社会贤达及各界贤达捐资50多万,设立校董基金,学校回复奖教奖学,大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2012年,王董事长又筹集30多万元,铺设塑胶跑道,计算机教室,添置教学仪器,学校高分成绩顺利通过泉州市标准化达标学校验收。
2015年春节,举行第五届校董会换届,推选王昆明为董事长,王振典、王声潮、王诗海、王金澎、王金哲为常务副董事长,本村社会贤达现场捐款270多万作为校董会教育基金。
在学校硬件建设上,从2005年以来,先后由校董会继续发动社会贤达捐款,美化了校园、硬化了操场、购置新的课桌椅、购买了电教设备,安装多媒体室,电脑室。安装了监控设备,使学校由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校园新型化转变。学校也因此称为全市第一所铺设塑胶跑道农村小学。
现在,群英小学在校生仍保持200多人,六个教学班。幼儿园3个班,幼儿人数也增加到了130多人,教职工25人,公办教师10人,其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人,5人荣获南安市优秀教师。在校长林东辉,教导主任王秋玉的带领下,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向高标准、示范性学校迈进。学校2001评为“南安市文明达标学校”;2003年评为“官桥镇教工之家”;2004年被官桥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6年通过官桥镇政府素质教育评估合格单位。2012年被评为泉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12年被南安市综治办、教育局、公安局授予:“平安先行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校环境明显改变,学校硬件向高科技发展。


紫星小学坐落在晋江市紫帽镇紫村白堀后,解放初原名紫溪小学,后改为红霞小学,八十年代初更名为紫星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由于地处晋江西北部,本地经济状况较差,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但村民办学热情高,坚持捐资助学。特别近几年在各级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学校范围与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目前整个校园占地面积约为15亩,建筑面积2598平方米(教学建筑面积为1650平方米,教师宿舍楼建筑面积为888平方米,学生厕所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在体育设施上,学校有一条四道20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设四道60米的直跑道,有2个标准的水泥篮球场,学生体育活动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完整的围墙、传达室和校门。现学校共有六个班,学生约170名,有12名教师。其中语数老师各6名,师资队伍呈年轻化、高学历化,平均年龄不足35周岁,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学校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各门课程。以“让尚善、尚思、独立之种子茁壮成长。”为办学理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集体舞和健美操项目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项目,努力让每个小孩都会跳舞,会健身,掌握基本的体育项目。近几年我校被我镇指定代表镇级队参加市里举办的集体舞比赛,每次参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总之,紫星小学致力于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称为晋江市首批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如今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条件较在不断完善,成为群众放心满意的好学校。(紫星小学供稿)
(主编:王国钧 副主编:王家利)(未完待续)
(编者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私自引用、刊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泉州南安市柳城王氏通讯第3期
- · 王国钧·最新版中华王氏赋
- · 謁开闽三王祠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对联楹联
- ·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 · 福建泉州市王巧虹· 我台湾外公的故事
- · 2014年新年贺词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序】
- · 王国钧辞赋创作杂谈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子乔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