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建王氏名乡望族——南安金坑(原创四)

2018-06-21 14:12:17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第五篇  各村概况
      金坑区域包含和铺、席里、竹口、下洋、东星、紫星等六个村。现将各村基本情况、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和名胜古迹等村貌村情扼要介绍。

     和铺村
    【基本情况】
     和铺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顶乡,北隔黑山、连里寨与大霞美镇交界,下洋溪穿越其境。由顶乡、下尾后、石湖口、池亭、过溪、溪墘6个自然村组成,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1515户,5214人。和铺村源于本村与深坑王氏13乡的村民素来较为豪爽,急公好义,故世人以豪铺(豪杰之地)称之,后以谐音取名和铺。
     【经济发展】
      和铺村有耕地1502亩,山地6320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盛产杨梅、橄榄等。域内有防水材料厂1家、蜜饯厂10家、石雕厂4家、皮业厂1家,小学、卫生所各1所。大部分村民以外出经商务工为生。
     【文化古迹】
      和铺历史悠久,在宋代已有之。县志载:“县西南十五里,图一。在宋为兴集里,统一唐兴乡。......乡有十八:......曰和铺。”
      ◎乌山。和铺村西北面有一高山,是紫帽山十二峰之一即有名的乌山。《南安县志》记载:“大乌石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属三十三都,俗呼乌山。山皆巨石,黑滑如漆,故名。”在公路仰头向上一望,乌山巍峨高大,气势非凡,周围群山皆低。满山松柏郁郁葱葱,石头千姿百态。
      ◎古樟树。和铺最有名的景点是大樟古树,它是南安市名木古树。所在地为大樟脚是和铺地理标志,和铺村民奉若神明。据说大樟在王氏迁入前早已存在,估计树龄八百岁到一千岁。大樟高达35米,树干达10.5米,需六人手牵手才能合抱,树干已空,内径1.8米,可容四人弈棋打牌。
      ◎明代郑明骏墓。墓亭山有一块大型墓葬,它是清朝郑成功族兄郑明骏(1614——1666)之墓。墓前石牌坊楷书“钦赐祭葬”,后背刻“恩隆山重”四字,左右原有一对圆形望柱,高超10米,颇为壮观。墓坑双穴,应是夫妻合葬,已于民国期间被盗,它用闽南特色的糖水灰筑成,封土高有三米左右。墓碑亭一座,阔深各一间,内石碑一通,上有康熙皇帝御赐祭文。在碑亭下面是石埕,有石翁仲、石马、石虎及石羊各一对,可惜现已毁。福建通志有记载:“授福建投诚同安伯郑明骏为遵义侯。” 郑明骏墓围之大在泉州也较为少见,有二千平方米左右,是南安市级保护文物。
      ◎锄头山遗址。文化遗物有石器和印纹硬陶。泥质红陶、细砂陶片,器型有罐、壶等,纹饰有方格、细绳纹和席纹,但未见堆积层。经鉴定属于青铜器遗址,整个遗址范围在10000平方米。
      ◎明代理学家王振熙故居。王振熙,字君舍,号晦生,万历年间进士,历任山东、浙江等省大官,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一生著作颇丰,他编写的《四书达解》是明代泉州理学界四大名书之一。(王文树供稿)

      东星村
     【基本情况】
      东星村位于南安市区东南面,东靠泉州出口加工区,与晋江磁灶镇前埔村毗邻,面积3.4平方公里,座落于烘炉山以南丘陵谷地,呈长方形状分布。由旧圩、田洋、顶塘、庄雅庭、三落等五个自然村组成。因位于金坑东面,五个角落如国旗中镶嵌五颗星组合,故名“东星”。东星是革命老区重要支点村。昔日“晋、南、同”、“安、南、永”地下革命斗争活动就在后林圩“泰兴”药室、“粿炊店”等地进行秘密联络活动。是著名的侨乡,现居住人口3500多人,旅居港、澳、台、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国侨胞已超出现居住人口。
     【历史变迁】
      东星村元、明时称“东里”、“东松”,明末、清朝属三十三都。民国年间名“东边保”,解放初归胜利乡,后改为下洋乡、下洋公社,1961年拆分为东星、三落两大队,1965年合并为东星大队,现为东星村。
     【经济发展】
      东星村有耕地885亩,主种水稻、红薯、花生等。山地果树成荫,盛产龙眼、荔枝、柿子、桃、李、杨梅、番石榴等,是泉州地区久负盛名的水果之乡之一。域内有瓷砖厂、建材厂、石雕厂、化工厂等各类加工厂等,乡村道路连接邱前公路。
     【文化古迹】
      域内有胜利中学、胜利小学,以及普照寺、四方堂保生大帝宫。村中保存较为完整的王鼎成、王琢如著名侨领的故居和古民居建筑群。每年逢正月十六日,保生大帝(吴夲真人)都要往龙海白礁慈济宫谒祖进香,归途经水头大盈后铺坪村驻輦,让该村民众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保境平安。尔后返宫举行大型巡境庙会和踩街民俗活动,热闹非凡,是泉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王家利供稿)

      紫星村
     【基本情况】
      紫星村位于紫帽山南脉, 7个自然村如星罗棋布,故名紫星。紫星村与南安竹口村毗邻,东与泉州出口加工区接壤,南依官桥东星村,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三千多人,辖顶溪园、下溪园、大夫第、祖厝、白堀后、金尚、古楼等7个自然村。白堀后、古楼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乃中共安、南、永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基地。
     【历史变迁】
      紫星村原属南安县官桥15管区下洋乡,后属红寺人民公社,1958年修建紫溪水库,时值组建紫帽山农场,为理顺库容供水之需,于1960年划入晋江“霞联管区”、1984年改为紫星大队,现为紫星村委会。
     【文化古迹】
      紫星村大夫第因明代出了个大夫而出名,至今存有“下马碑石”遗迹。祖厝是明代奉直大夫王紫南的出生地,其故居为三进五开张三重护厝皇宫起明代建筑,据说有九十九间厢房,遗址轮廓至今保存完好,自古至今代代流传其先祖抗击倭寇的动人故事。金坑王氏家庙(祠堂)就建在金尚村里,古香古色的明代建筑风格至今仍熠熠生辉,望族名祠,族规家训正成为激励着金坑王氏裔孙团结奋进,协力拼搏的开拓精神。
     【经济发展】
      紫星村经济以农、果、种、养为主。耕地一千多亩,果林三千多亩,农作物以水稻、甘薯、花生等为主,果树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柿子、梨、余甘、番石榴等。辖区内有小学、卫生所、模具厂、石材加工厂、养殖场、村内资源有高岭岩、铁凡土、铜矿、脆银矿、山林等。
      紫星村山川秀美,风光漪丽,旅游资源丰富,是晋江市著名美丽乡村,也因此而吸引商家争相前往投资。栋栋高楼,排排别墅展现在人们眼前,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王家利供稿)

     席里村
    【基本情况】
     席里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以北九公里处。有后辽、下塘、中角、土桥、后角、后山、街仔七个角落,10个村民小组。东接石蛇,西连和铺与西林相交,北依竹口。席里村总面积约四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735亩,山地约2301亩。总人口2900人,800多户,其中95人、23户迁往外地。
     【历史变迁】
     据金坑世系族谱记载,金坑王氏八世龄公,字体福,号乡善,为席里开基世祖。乡善公于明朝期间委派其次子河(西泉)、三子洛(伊泉)两兄弟肇基席里。相传当时席里境内有多姓氏住居,历经世代变迁,开创境地,繁衍生息,为席里创建长远发祥之宝地。世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席里,俗称食厝。元、明、清时期属三十三都,民国时属“竹口保”,1949年后属竹和乡,村名改为栢山村;1961年改称席里大队,1965年归属竹青大队;1979年拆分自立席里大队;1984年改称席里村委会。
    【经济发展】
     席里村高楼林立,三面环山,山青水秀,钟灵毓秀。邱前公路穿村而过,村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席里村素有水果之乡美称,主种水稻、地瓜、大豆、花生,林果以杨梅、龙眼、荔枝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席里村民多数往省外和本地区经销瓷砖、石材等产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席里村此已成为一个石材加工区,此区及村边现有石材加工场12个,还有金山模具厂、长固机械铸造厂、机砖厂、荒料场、磨石厂、养鸡场......等私人企业。此外,席里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福建泉州市三星电控设备有限公司”的发源地。现在,村民外出经商和私人办企业的人较多,经济有了长远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席里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历史文化】
      村里设有幼儿园、卫生所、村委会、老协会以及圣霖宫、公园。村南食厝街仔有一座“金坑基督教堂”,每逢周日,基督教徒在教堂中作礼拜。村中有席里金童幼儿园、村委会大楼,还有七百多年之久的古宫——福佑帝君宫。为了创建新村,整合旧庙,如今已成为全村唯一的一座富丽堂皇的圣霖宫,香火旺盛。宫边是老人会活动中心,宫前建成一个风景优美的席里公园,为美丽乡村增光添彩。
     【村名由来】
      金坑席里,解放前称“食厝”,历史悠久。解放后,村贤志士提议,村名“食厝”名字粗俗,应该更改。这一提议一呼百应,于是围绕本村的风貌特点进行讨论,后来联想到乡村满山的松柏茂盛挺拔,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命名为“栢山村”。1945年间,一村民在本境福佑帝君宫内无意发现一块陈旧的刻着“席里境”的石碑,经他一提醒,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食厝的别名就是席里。因此,村领导十分重视,慎重研究,最后决定:根据本境的历史遗物见证,把栢山村改为席里村。(王振邦、王江湖来稿综合 )

     下洋村
      下洋村位于官桥镇东北角,距镇中心9公里,东连东星村,西接席里村,北靠晋江紫星村,南邻福平洋,方圆约3公里,邱前公路贯穿其境。下洋村有下洋、石蛇(泉)、六角亭、后林埔、龙头桥、龙头洋等六个自然村,常住人口4334人,外住人口近500人,旅居香港的约500人,旅居东南亚各国的约600人,还有分居台湾及其他国家的人口不详,估计人口总数达7000人左右。下洋村有耕地1404亩,山地1377亩,改革开放之前主要靠农业、果树收入,主种水稻、甘薯、小麦、花生;盛产龙眼、桃、李、杨梅等,曾被誉为“水果之乡”。改革开放以后,下洋村人跳出单一经营模式,走全面发展道路。下洋村还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基点村。
     【历史沿革 】
      下洋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元、明、清属南安三十三都,明、清、民国时称金坑七甲,民国时属东边保归胜利乡金坑联保管辖,联保办公地点在七甲后林埔。1949年解放初期称为松溪村,属下洋乡;1958年成立下洋大队,属下洋公社,后倂入南安县官桥公社;1984年改称下洋村委会,隶属官桥镇。
     【宗支渊源】
      金坑四世祖显祖公于明洪武年间分居七甲,是七甲开基祖。七世祖直轩公开基石蛇,七世祖睦菴公开基后林埔,十世祖震宇公由石蛇分支龙头桥;十二世祖束官公开基下洋;十二世祖八官公开基六角亭。
     【经济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勤劳睿智的下洋村人,秉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秉承闽南人“爱拼敢赢”的奋斗精神,跳出单一经营、力求全面发展,走出金坑,闯荡全国市场,以智慧谋兴盛,以雄才建宏图,成就了一番番辉煌的事业,奏响了一曲曲幸福的乐章。域内有瓷砖厂、石材厂、古建琉璃制品等多家企业。昔日低矮破旧的泥瓦房不见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掩映于绿树红花中的座座新居,栋栋高楼。县道两侧的下洋综合市场和六角亭街,是金坑集市贸易的中心地带。下洋村还开设医疗所两个,方便村民小病就医。下洋村人年均收入近两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应参加人员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大都在小康以上。汽车、电脑、电话和各种电器进入寻常农家,下洋村人已开始懂得并享受着现代优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
     【名胜古迹】
     ◎霞璧山
     南安三十三都三大名山之一,峰峦叠嶂,奇石嶙峋,苍松翠柏,风景秀丽。主峰有一“帝爷石”,苍松如伞,覆盖其上,石上镌刻“上方霞璧”四个大字,据说是明代李一泉学生十八学士手笔。“帝爷石”前有一“墨斗石”,状若民间测绘工具“墨斗”,去西百步有一“纱帽石”,形似古代官帽,惟妙惟肖。山之南麓有半亩磐石,状若龟,上有古榕参天,西陲二天然长石,形如蛇。俗称“纱帽、墨斗、龟蛇镇水口”,因此古代堪舆家才有:“霞璧山是闽南十八天子地之一”的说法。
     ◎古墓、古亭、古树
      霞璧山南坡有座古墓,系明承德郎、户部云南司主事李一泉之墓,大块花岗岩砌筑、糖水灰三合土结构,规模宏大。李一泉因所授十八弟子均为泉郡名士而出名。 李一泉墓往东南500米处有座六角亭(即璧龙宫)宫内供奉唐雎阳公及土谷二神,宫墙嵌碑一方,系一泉公之子,明代泉州解元李光缙于明万历年甲寅重阳月为重建璧龙宫撰写的“璧龙宫记”,宫门横匾“拱笔”二字据传系一泉公学生、明代书法大家张瑞图真迹。宫前一块李一泉墓道碑,宫后50米处有一颗至少五百年以上加冬古树。碑刻文物,历史悠久,弥足珍贵。
      ◎南安弥陀寺
      坐落于下洋龙头桥自然村,俗称水尾宫,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寺内供奉三世尊诸佛,自周显德年建成至今,历经千年,香火旺盛不衰。
      ◎泉州慈惠堂
      坐落于石蛇村东,系台湾同胞出资兴建,庙堂依山而建,仿汉式建筑,堂皇壮观,是泉州府南门外唯一一座供奉瑶池金母,玉皇大帝,地母娘娘的道教宫观。
      ◎金龟载玉印
      龙桥村东南有座古亭山(又名潞花王山),山形如龟,山顶有一天然方形巨石,似一大印,故称“金龟载玉印”,古榕如伞覆盖石上,蔚成奇观。福建日报曾报道赞为“世界盆景”。
      ◎古建大厝——石蛇祖祠
      石蛇祖祠坐落于霞璧山南麓,据传系石蛇村开基祖直轩公于明朝正德年间所建,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历代几经重修,现有建筑系2005年重建。仿汉式五开间建式,其构造颇尽土木之功,别造型之巧。祖祠背倚霞璧之雄,前揽松溪之胜,三山并列,有飞凤之姿,盘龙之势,山水钟灵毓秀,乃子孙之福地也!
      ◎古建大厝——六角亭村祖厝
      六角亭祖厝系六角亭村开基祖八官公于清初年间所建,距今已360多年,几经重修,现有建筑系2002年重建,仿汉式五开间建筑,规模雄伟,极为壮观。
      ◎中西合璧建筑——下洋宝珠洋楼
      下洋宝珠洋楼,又名八卦楼,系下洋旅菲华侨王振岛先生于一九四七年所建,采用中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各种石、木、砖雕艺,巧夺天工,西方建筑造型,别具一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下洋乡、下洋公社、下洋邮电局办公所在地,曾是金坑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文体活动】
     下洋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自然村都自建篮球场和健身场,组建军鼓队、腰鼓队,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各村的广场上,音乐悠扬,文娱表演、广场舞、健身操、篮球赛......一幕幕好戏,此落彼起,热闹非凡。霞璧山上,金刚力功武术健身会所,不时传出阵阵雄壮有力的呐喊声,响彻夜空。下洋村在全镇广场舞评比中还荣获第一名。下洋村老年人协会设在六角亭戏台二楼的怡老阁,有书报室、棋牌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身心愉悦,颐养天年。 (王明钦供稿)

      竹口村
     【基本情况】
      竹口村位于南安市官桥镇驻地北1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竹口,是金坑海拔最高的村庄,东连紫星村,西接和铺村,南临席里村,北靠五塔岩,村落呈长方形分布,有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65户,人口1586人。
     【经济发展】
      竹口村有耕地456亩,山地2100亩,主种水稻、地瓜等农作物,水果有荔枝、龙眼、杨梅、橄榄、桃李等。是泉州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九五八年被评为晋江地区水果红旗单位。竹口靠山林、水果收入,经济发达,素有“小吕宋”之美称,尤其荔枝誉满闽南境地。村庄环境优美,整个村庄掩映在满山遍野的树林和果树之中。
     【名胜古迹】
      竹口村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塔岩”及千年古刹—“普照寺”、金竹桥、紫竹池、千年古松树。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五塔岩
      灵水山五塔岩,位于紫帽山北麓,始建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寺前有堵婆式石塔五座,屹立并列。塔后寺院称“五塔岩寺”。该寺依山傍建,气势磅礴,祥云翠柏点缀其间,仿若仙景。五塔岩三峰叠秀,岩峰奇异,中多石崆,称“三公山”,有“佛”、“龙水古禅”、“盘古洞”、“第一山”等摹崖石刻,寺内石佛释迦牟尼佛一尊,先后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塔岩寺的绝顶山头上,有“三石列峙”,名“三公石”,东有九州岩、西有龙水岩、下有小井、名“潮夕井”,四时不涸,相传井中有龙汁,宋将杨文广率将帅征闽十八洞时曾安营扎寨于寺左关刀寨,将帅兵士皆饮此泉,有着取之不竭,饮之不尽之传说。亦有传之郑成功曾率兵士也到过此地,饮用此泉后镌刻“郑公泉”三字。
      五塔岩寺宇建筑,依山就势,利用上、下二个天然石洞,建造“龙水禅楼”“定光道场”,游人一看,犹如空中楼阁,高耸壮观,别有一番风景。“龙水创篮启宋世、虎崆竖刹溯元时”,这是一幅石刻楹联,记载着岩寺两个部分,分别建于不同时期,岩寺及其善宇系宋代建筑,定光道场乃为元代所建。寺内“虎崆岩”,可容三百余人盘坐于内、宋时曾有晋绅及弃官之人修炼其中。山中有桥,此桥系属古榕树之根蟠结而成,成为山中一绝。虎崆岩峰奇异多姿,景色迷人。山势与岩石构成了奇妙的自然景物,乡人有民谣曰:双狮相追跑,石虎跟着跑,和尚九十九,石人把嘴口。
      ◎普照寺
      竹口村紫帽山“普照寺”位于紫帽山,西北侧师头山脚,是一座千年古刹,高僧妙月师操拳练武之场所,“一双铁沙手、十亩老农田,誉满闽南各地。(王家华供稿)
    
  (主编:王国钧  副主编:王家利)  (未完待续)
     (编者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私自引用、刊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