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江苏连云港清代漕运总督、雷州人王梦龄诗刻

2018-02-01 17:15:34来源: 李龙 雷州文史与发现

打印 字号: T|T
江苏连云港市白虎山上的清代漕运总督、雷州人王梦龄诗刻
                               白虎山(图一)
 
       江苏省连云港市为古海州地。这里阻海连山,有极其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其中城西南的白虎山(又名白璧山),为古“海州八景”(虎峰夕照)之一。这里遗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及年代不详的题刻近30处,有年款的唐刻1处、宋刻4处、金刻2处、元刻2处、明刻1处、清刻6处,驰名中外。人们称这里为“白虎山摩崖题刻”。1995年,该摩崖题刻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鳌头山诗刻(图二)
 
         在该摩崖石刻中,临近碧霞宫西侧的崖壁上,有《鳌头山》诗刻一幅(见图二、图三),分别为太子少保、两江总督、安化人陶澍和同知衔署海州知州、海康(今雷州市,下同)王梦龄(字雨山)所作,字迹清楚,保留完好。在这险绝之地,观赏海州胜景之后至此吟诵这幅诗刻,颇有荡人胸怀、情味无限之感,也不枉到此一游。
      根据诗刻的记载,陶澍总督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以阅伍之名视察海州的。视察之余,登临白虎山。王梦龄以同知衔署海州知州全程陪同,为海州官员中职位最高者。同时陪同的还有刑部主事吴县曹懋坚、前知江都县钱塘陈文述、太湖同知巢县刘大烈、淮北监制同知山阴陈在文、赣榆知县乌程徐林春、无锡知县松滋谢元淮、海州州同耒阳罗登瀛、海州州判合肥龚照琪、宝山县丞咸宁刘琅、代理海州州判海阳赵庄、海州参将翰海德本、东海营都司丹徒赵云炳、前知山东平阴县海州人许乔林、前知海州事陕西师亮采等。
                                         鳌头山诗刻(图四)
 
      《鳌头山》这幅诗刻(规格不详),前面是太子少保、两江总督陶澍的诗前言和原诗,后面是王梦龄诗跋和“次韵”诗。两诗均直读,自右向左。
       王梦龄诗跋位于陶总督原诗后面,共七行、八十二字。主要介绍两江总督陶澍登白虎山改名并赋诗的缘由以及王梦龄陪同陶澍总督登白虎山“次韵”作诗、勒石的经过:“太子少保、两江总督陶公,以阅伍至海州,登兹山之顶,肇锡嘉名,因系以诗,亲题妙墨,兆科第之祥,普海疆之福也。梦龄权牧是州,躬逢其盛。谨寿诸贞石,并次韵于后,以志荣幸。”诗跋中多有奉和之语。还有王梦龄本人的署款:“同知衔署海州事、海康王梦龄谨识”。
       王梦龄“次韵”诗是一首五言绝诗,四句、二十字,在诗跋之后。字为隶书,字径一寸有余。全诗如下:
 
             峰头龙节驻,白虎变金鳌。
             偶试丝纶手,扶桑晓策高。
 
       从上面王梦龄的诗跋和“次韵”诗看,陶总督之所以要把白虎山改为鳌头山,含有“……晓策扶桑之意”,其目的是“兆科第之祥,普海疆之福”。王梦龄“次韵”诗依次用陶总督诗原韵“鳌”、“高”等相和。第一句“峰头龙节驻”,先是介绍白虎山的形胜;“白虎变金鳌”,点明白虎山改名鳌头山,寓意海州从此以白虎蓄势变为一只踏波驾浪、勇往直前的大海巨龟;“偶试丝纶手”:丝纶,是皇帝制诏及三省同奉圣旨所发省札之类的泛称,《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暗指陶澍总督文才出众,满腹经纶;“扶桑晓策高”:扶桑晓策,即是“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的简称。策,鞭策,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巨龟。《列子·问》:“渤海之东有五仙山,常随波漂流,上帝使十五巨鳌举首戴之。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归。扶桑,神话中树木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两句暗袭左思《咏史诗》:“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意。全诗寓意海州的未来将科第振起,人才勃兴。也有人解,陶总督出于政治需要或有望“独占鳌头”之意。
                       王梦龄故乡雷州市调风镇六切村(图五)
 六切村青石板路(图六),有清一代从这里走出有科名者65名,知县、县丞、教谕、训导等79名。
 
      王梦龄自署“海康王梦龄谨识”,可知他是广东海康人。他是海康哪里人呢?据禄切村《王氏族谱》载,他是调澳社(今雷州市调风镇)禄切村人,为清乾隆三年广东乡试解元王定九四弟王定章孙,父王琅,山东仕平县知县,母胡氏,妻蓝氏。村里还有众多的家族后裔及其家族墓葬。咸丰间村里建祠堂,还留下他捐款的大名。
    另据《江苏通志稿》称:“王梦龄,广东海康监生,道光十年八月补沭阳县知县”,开始仕宦生涯。在海州任知州之前,他的籍贯均记为广东海康人。但往后随着职务的不断升迁,他的籍贯大多改记为“顺天大兴人”。据道光二十八年曾任两江总督的李文恭(星沅)《奏拣员请补淮安府知府折子》称,他是“顺天大兴县人”,但“祖籍广东”:“奏拣员请补淮安府知府折子……惟查有即补知府王梦龄,年五十岁,顺天大兴县人,祖籍广东,由监生捐纳连判,改补知县。始题补沭阳县知县,升补扬州府总捕,同知于署海州。任内因案(不知何案,笔者注)降调,送部引饬,以同知归部选,加捐口口、江苏归候补班补口口。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到省委审,推匪出力,奏奉口口口著于补缺,后以知府升用,先换顶带,钦此。题补江宁府江防同知。二十四年四月到任,挑筑六塘河出力。二十七年七月谕著开缺,以知府即补,钦此。该员通敏卓练,守洁才优,以之谓补淮安府知府,人地相宜,实堪胜任。”此后,他仕途顺利,担任苏州知府、徐州兵备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咸丰十年,他六十二岁。当年闰三月二十八日,自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接替联英,联英于十年闰三月二十八日因病被免。五月,再兼署江南河道总督。六月十九日裁江南河道总督,仍任漕运总督。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第一件事就是撤掉王梦龄署漕运总督之职,以吴棠接任,王梦龄以五品京堂回京候补。后卒于赴任路上。
      综上所述,海州白虎山摩崖上这幅《鳌头山》诗刻,对王梦龄来说是否预示着什么。在“学优则仕”的科举时代,王梦龄能够以一个监生从此一路畅通无阻,过五关斩六将,居官漕河总督兼署江南河道总督(正二品),确有诸多过人之处,在清代雷州乡贤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或许,李文恭关于他的“通敏卓练,守洁才优”的评价,能够解开许多未解之谜。
                            海州古城牌坊(图七)
 
附:太子少保、两江总督陶澍原诗及前言
 
       海州城西有白虎山,其名拂训;亦称白碧山,其名不肖。余缔视之,实类鳌首。因取晓策扶桑之意,更其名曰鳌头山,以奠海疆,为乡士登瀛之兆也。
 
              地接瀛洲近,山应戴巨鳌。
              凭将纶五色,一钓海天高。
 
                          大清道光乙未(十五年)仲夏月长沙陶澍
               
                                  陶澍像(图八)
 
 
本文参考:
 1、《虎峰夕照话沧桑》;
 2、《李文恭公遗集》;
 3、《白虎山陶澍<鳌头山>诗刻欣赏》。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