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的坚守与创新——访山西国控集团董事长王师民
王师民,山西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王师民13年的记忆中,改革是一个永恒话题。
4000多个殚精竭虑的日日夜夜,见证了这个曾经的省属国有困难企业群体从一盘散沙、濒临解体到团结奋进、拥抱希望,最终实现改革突围的艰辛历程。
2003年组建的国控集团,是承担省直厅局脱钩划转企业改革发展的平台,陆续划入的48户省属企业及115户子企业均为停产半停产多年的困难户。
13年前,王师民临危受命,以“改革者”的身份来到国控集团。
面对一个谁都不看好的“烂摊子”,怎么办?
“打退堂鼓不是我的性格,开弓没有回头箭。”回忆起到国控集团上任时的情景,王师民动情地说。
经过摸底调研,国控集团三届一次董事会召开,提出以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手段、改革的措施来破解困局。明晰定位、形成21项重大改革事项,国控集团改革序幕就此拉开。
根据所属企业属性、行业、规模和区位等要素确定了“改制开发、增值发展、破产退出、重组新生”16字方针,以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各个击破、分步突围,第一阶段以“减法”为主的战役全面打响。
10余户破产企业名单,王师民不知看了多少遍,最终筛选出5户企业,全面启动破产程序。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清产核资、职工安置等大量棘手任务;同时,抓住负债这一掣肘改革的牛鼻子,多方筹措1.2亿元回购了企业近40亿元金融债权。四两拨千斤,彻底打开了长期束缚特困企业的债务“死结”。
其间,国控集团职工由5.2万人减少到2.6万人,资产负债率由平均215%降低至78%,彻底改变了企业“多、小、散、乱、差”的局面。
困扰王师民的,不只是革故鼎新的艰难,还有在改革中容易出现的误解与非议。“这是困难和挑战,更是任务和使命,我们就是要做过河卒子。”
心底无私天地宽。最让王师民自豪的是,这最让人头疼的期间,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筑起了维护和谐稳定的“防火墙”。
稳住阵脚,还没来得及喘口气,2012年第二次厅局脱钩划转24户企业的改革任务又落到了国控集团头上。以“加法”为主的第二战役再次打响。他带领国控集团提出了“项目带动做精做强一批,重组整合改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注销退出一批”的“三个一批”改革转型发展战略。
一批企业通过项目引领,成功实现“退二进三”升级转型;一批老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重新焕发生机;一批老矿山、老三线企业平稳退出市场。“十二五”期间,国控集团初步完成了产业版图重构,形成了板块化运营的雏形。
2015年,临汾地标性商业建筑、最大的商业综合体“生龙国际”在破烂不堪的临汾动力机械厂旧址跃然面市。蝶变,正是当年三届一次董事会确定其利用旧厂地统一规划、整体改造,实施“退二进三”的结果。王师民常常挂在嘴边,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职工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的“三个有利于”改革初衷,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进入“十三五”,国控集团改革开始做乘法。
2016年12月,国控集团召开了改革转型暨项目推进大会,再次吹响改革攻坚的集结号。正如王师民所说,以此为标志,国控集团开启了由“脱困维稳”向“转型发展”的历史新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国控集团确定了“一手抓改革重组、增资减债,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手抓新产业新动能开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两手抓”改革新思路,形成了“12678”发展战略,全面打响传统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决胜之战。
其中的“7”,指的是六大产业板块中的3D打印、激光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新材料、智慧物流等7个新产业新动能项目,这些项目将承载起国控集团转型发展的未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王师民坦言,改革是一场持久战,接下来要做好除法,在激活新产业新动能中,除弊兴利,破除体制机制桎梏,始终以“改革决不能落后”的决心和毅力,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国控集团全面驶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存、也必将因改革而兴”的“国控梦”继续奋斗。
本报记者常慧忠
在王师民13年的记忆中,改革是一个永恒话题。
4000多个殚精竭虑的日日夜夜,见证了这个曾经的省属国有困难企业群体从一盘散沙、濒临解体到团结奋进、拥抱希望,最终实现改革突围的艰辛历程。
2003年组建的国控集团,是承担省直厅局脱钩划转企业改革发展的平台,陆续划入的48户省属企业及115户子企业均为停产半停产多年的困难户。
13年前,王师民临危受命,以“改革者”的身份来到国控集团。
面对一个谁都不看好的“烂摊子”,怎么办?
“打退堂鼓不是我的性格,开弓没有回头箭。”回忆起到国控集团上任时的情景,王师民动情地说。
经过摸底调研,国控集团三届一次董事会召开,提出以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手段、改革的措施来破解困局。明晰定位、形成21项重大改革事项,国控集团改革序幕就此拉开。
根据所属企业属性、行业、规模和区位等要素确定了“改制开发、增值发展、破产退出、重组新生”16字方针,以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各个击破、分步突围,第一阶段以“减法”为主的战役全面打响。
10余户破产企业名单,王师民不知看了多少遍,最终筛选出5户企业,全面启动破产程序。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清产核资、职工安置等大量棘手任务;同时,抓住负债这一掣肘改革的牛鼻子,多方筹措1.2亿元回购了企业近40亿元金融债权。四两拨千斤,彻底打开了长期束缚特困企业的债务“死结”。
其间,国控集团职工由5.2万人减少到2.6万人,资产负债率由平均215%降低至78%,彻底改变了企业“多、小、散、乱、差”的局面。
困扰王师民的,不只是革故鼎新的艰难,还有在改革中容易出现的误解与非议。“这是困难和挑战,更是任务和使命,我们就是要做过河卒子。”
心底无私天地宽。最让王师民自豪的是,这最让人头疼的期间,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筑起了维护和谐稳定的“防火墙”。
稳住阵脚,还没来得及喘口气,2012年第二次厅局脱钩划转24户企业的改革任务又落到了国控集团头上。以“加法”为主的第二战役再次打响。他带领国控集团提出了“项目带动做精做强一批,重组整合改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注销退出一批”的“三个一批”改革转型发展战略。
一批企业通过项目引领,成功实现“退二进三”升级转型;一批老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重新焕发生机;一批老矿山、老三线企业平稳退出市场。“十二五”期间,国控集团初步完成了产业版图重构,形成了板块化运营的雏形。
2015年,临汾地标性商业建筑、最大的商业综合体“生龙国际”在破烂不堪的临汾动力机械厂旧址跃然面市。蝶变,正是当年三届一次董事会确定其利用旧厂地统一规划、整体改造,实施“退二进三”的结果。王师民常常挂在嘴边,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职工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的“三个有利于”改革初衷,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进入“十三五”,国控集团改革开始做乘法。
2016年12月,国控集团召开了改革转型暨项目推进大会,再次吹响改革攻坚的集结号。正如王师民所说,以此为标志,国控集团开启了由“脱困维稳”向“转型发展”的历史新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国控集团确定了“一手抓改革重组、增资减债,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手抓新产业新动能开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两手抓”改革新思路,形成了“12678”发展战略,全面打响传统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决胜之战。
其中的“7”,指的是六大产业板块中的3D打印、激光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新材料、智慧物流等7个新产业新动能项目,这些项目将承载起国控集团转型发展的未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王师民坦言,改革是一场持久战,接下来要做好除法,在激活新产业新动能中,除弊兴利,破除体制机制桎梏,始终以“改革决不能落后”的决心和毅力,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国控集团全面驶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存、也必将因改革而兴”的“国控梦”继续奋斗。
本报记者常慧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