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八旬老人王泰勤用篆刻记录中国大事

王泰勤的部分篆刻作品。

王泰勤握刻刀的中指由于用力已经弯曲。

王泰勤在篆刻。

王泰勤展示书法和篆刻作品。
八旬老人手劲大过小伙 他从书法爱上篆刻
记者见到王泰勤时,他精神矍铄,握手的力道丝毫不像一位81岁的老人,王泰勤说,这手劲都是练篆刻练的,“小伙子掰手腕都掰不过我。”自豪的笑容洋溢在他脸上。“说起练篆刻,还是我老伴的功劳。”王泰勤1994年离岗退休,58岁的他刚从忙碌的岗位上闲下来,有些无所适从。这时老伴提议,可以去老年大学学学书法,于是他到了青岛市老年大学,师从高篪,学起了书法,书法落款要用印章,王泰勤觉得好看,想着自己能不能刻一个,这就对篆刻产生了兴趣。
有了兴趣,王泰勤开始召集了一帮同样对篆刻有兴趣的朋友,32人组成了一个篆刻班,请老师来教,学了三个月,班里的学生就剩下12个。“篆刻要用手劲,一不小心还经常伤到手,很多女同学就学不下去了”王泰勤说,但篆刻班是他发起的,他又是班长,不能放弃,于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算是入了门。
图章记录国家大事 用爱好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这时候真正让他爱上篆刻的转机发生了,当年正逢香港和澳门在各方努力下回归祖国,每天看新闻读报纸的王泰勤意识到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开始提前准备,篆刻一套以香港澳门回归为主题的图章,这套图章以“回归”二字为中心,用“九九归一”、“百年沧桑归统一”等字样表达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这组作品在当年的市北区比赛中获得了特别荣誉奖。用篆刻抒发的爱国感情得到老师和社会认可后,王泰勤真正爱上了篆刻。
此后,他又创作了124个图章组成的《百寿图》,通过篆刻,王泰勤对篆书的研究越发深入,他对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的石鼓文产生兴趣,花费了十年时间收集资料,将现存270多个字的石鼓文,收集到581个字,并做成图章,以拓片形式进行了展览。
亲自背回半吨石料 八旬老人痴迷篆刻
做篆刻的这21年,王泰勤的作品少说也有上千件,家中的展示架上,摆放这十几件他珍爱的佳作,北京奥运会会徽、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章、不忘初心……“痴迷”是王泰勤如今自己做篆刻的评价,因为老家莱州出产石料,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前前后后从老家背了5趟石料回青岛,加起来有半吨重。因为知道老人痴迷篆刻,晚辈们来探望的礼物也和别人家不一样,“我家的女儿每次回老家探亲,都给我带石料。”
为了创作出好的篆刻作品,王泰勤家的柜子里塞的满满的都是相关书籍,光字典就有十几本,古老的康熙字典他都有保存。为了紧跟时代发展,他订阅了好几份报纸,每天看新闻读报纸,从不间断,王泰勤说,“电视、报纸就是我的老师”,这也是他灵感的源泉。
如今,王泰勤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在制作石鼓文拓片时,由于久坐,老人的心脏出了问题,送到医院后做了搭桥手术。老人的眼睛也老花严重,但他还是买了放大镜,“我放不下篆刻”这是老人对篆刻最朴实的爱。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