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记十九大代表、沧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治处主任王红心
她是孤寡老人的“好女儿”,照顾的孤寡老人就有十多位;她是困难少年的“好妈妈”,多年来救助帮扶贫困学生和失足青少年数百名;她是领导、同事眼中的“红心民警”,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最美志愿者”“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沧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治处主任王红心。多年来,尽管获得的奖章挂满前胸,可她最常佩戴的,是鲜艳的党徽;尽管收获了许许多多亲切的称呼和荣誉称号,可她最看重的是“共产党员”。
一
王红心与“失足少年”结缘,迄今已有27年。
1990年5月,时为省警察学校学员的王红心到石家庄市裕华路派出所实习。当时,派出所破获了一个少年团伙盗窃案,嫌疑人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这让王红心很是震惊。其中有一个13岁的孩子,因为无家可归,就住在了派出所。每天,王红心主动找他聊天,时间长了,她成了这个孩子的“知心姐姐”。孩子告诉她,父母离婚后没人愿意要他,他跟着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又结婚了,后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就从家里跑了出来,在社会上“混”。实习结束,王红心要走的时候,孩子拉着她的衣角怯生生地问:“阿姨,我能跟你回家吗?”望着孩子胆怯而渴望的眼神,王红心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她下决心一定要让那些失足的青少年看到希望,走向光明。
从省警校毕业后,王红心被分配到沧州市公安局,做预审工作。因为职业的关系,王红心经常接触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关注案情本身的同时,王红心还会关注案犯的成长环境,关注他们的成长经历,关心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一个又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让王红心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她开始收集资料,学习、研究犯罪心理学、青春期教育等,并积极介入到青少年成长和教育当中。从2003年起,因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和法制教育问题,王红心被多所中小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为学生们上法制安全教育课,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感恩励志等辅导教育。
2006年夏天,沧州市一个叫小成(化名)的13岁少年,因为家庭矛盾杀死了自己的3个亲人,被判处劳教3年。命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当人们纷纷谴责该少年残暴行为的时候,一直积极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王红心,把目光投向了该少年的日常生活。王红心了解到,小成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班上还是班长,当时正看一部情节复杂的电视剧,受其中情节影响酿成大祸。
小成到劳教所后,一直放心不下的王红心利用周末去看望他。她给小成带去了初中课本和许多其他书籍,鼓励他好好改造,她还和劳教所的工作人员沟通,一起做小成的心理健康辅导,尽量消除孩子的心灵阴影。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王红心都要抽出时间去看望他,给他带去书、食品和衣服。在王红心的鼓励下,小成一直表现非常出色,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每每有好消息传来,王红心高兴得就像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一样。
正是王红心母亲一样的爱,渐渐融化了小成那颗冰冷的心,使他创造了3年减期220天的“奇迹”,于2009年1月结束劳动教养。劳教解除后,王红心又为他联系技能培训学校、联系工作单位,定期去看望、鼓励他。小成在给王红心的信中说:“在我最需要人关心的时候,是您代替了我的亲人,您是我犯罪后的第一个恩人,您给我买的衣服,我不会去穿,我会收藏起来,当作我人生道路上一份永远的回忆……我要舍弃过去,重新做人,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报效社会。”如今,小成是一家公司的优秀员工。在王红心的手机上,还存着一条小成最近回复的短信:“妈妈,我很好,放心吧!”
在王红心的文件柜里,有十几本厚厚的“剪贴本”。“剪贴本”内容广泛,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有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上面承载着她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思索和心得。她的母性因博爱而升华,她不知疲倦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小学课堂里,出现在劳教所、看守所里。
沧州市长梅世彤评价王红心说:她用苦心让孩子们迷途知返,用爱心让孩子提前解教,用恒心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二
爱心没有界限。面对困难人群,王红心总是满怀热诚,给予无私地帮助。
2004年,王红心结识了孤寡老人刘艳芳。老人出生于1921年,没有子女,没有养老金,靠着每月几百元低保过日子。看到老人颤颤巍巍的样子,王红心心里酸酸的。她从心里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的老人,我能不管吗?”从那时起,王红心的心里多了一位老人,刘艳芳老人有了一个“女儿”。王红心常给老人买爱吃的东西,替她干一些家务活儿;逢年过节,她给老人带去生活用品和礼物,还依照相关政策,为老人办理了城镇居民低保和医疗保险;她给老人换液化气、买燃气灶。老人的电话欠费了,她立即去交,而老人并不知晓;老人的药快吃完了,她买了送去,而老人一直以为“警察买药不花钱”。她顶着酷暑往返奔波于街道居委会、办事处和低保中心,为老人办理低保审批手续,所有的申报材料上“亲属”一栏都写着王红心的名字。2008年11月,当她把低保证和银行卡送到老人手里时,老人感动地说:“警察,我拿什么来报答你?”——她照顾老人7年多,老人始终不知道她的名字,一直喊她“警察”。王红心说:“我就是您的闺女呀!”
在新华区小赵庄乡万庄子村生活了20多年的杨之玉老人,自重庆市梁平县礼让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改嫁到沧州,一直没有户口。王红心带着志愿者走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马上给梁平县公安局打电话咨询,经过4个月的周折终于收到了重庆方面寄来的《迁移证》。当天,她就跑到小赵庄派出所为老人办好了户籍。当王红心亲手把户口簿交到杨之玉手中时,老人的泪水瞬时盈满了眼眶,激动地说:“多亏了红心这闺女,我这20多年的‘黑户’可算结束啦!”
2008年4月,王红心通过沧县团委了解到,在沧县刘家庙乡有一对孤儿李蕙伶、李星学姐弟俩,数年前父母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身亡,只剩下姐弟俩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得知这一情况后,王红心多次到学校、家里看望,给他们送去书、衣服、生活用品和钱。每年暑假,王红心都给他们联系旅行社,让他们参加夏令营。2011年7月,李蕙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沧县中学,8月14日,王红心送孩子去报到,在“学生登记表”中“母亲”一栏写上了自己的名字,9月30日,蕙伶打来电话,说:“姨啊,从今天起,我想改口喊您‘妈妈’……”几天之后,王红心来到李蕙伶的家里,李星学跑过来说:“我也要喊妈妈!”李蕙伶70岁的奶奶流着泪说:“孩子们有妈妈了,将来我可以闭上眼了。”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也有王红心的几个“孩子”。2010年,王红心一次在走访贫困学生时发现,孟村小学生树长和树根兄弟俩双手都有残疾,指间有蹼,需手术治疗。他们的父亲亡故多年,母亲患上精神疾病,靠亲戚资助和13岁的姐姐福力打零工维持生活。第一次走进那个墙壁斑驳的家,望着3个孩子无助的眼神,王红心心疼得不得了。她联系医院为两个孩子做手术,还多方奔走,把树长和树根安排到南湖学校免费读书,联系沧州培英旅游学校免费接收了福力,联系华油精神康复医院组织医生为孩子们的母亲做治疗。福力说:“那天,王姨接俺们来沧州上学,俺们就商量好了,不叫姨了,就叫‘妈’!”
多年来,王红心照顾的孤寡老人有十多位,帮扶救助的孩子达200多名。
在2011年沧州市第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颁奖典礼上,沧州市委宣传部给予王红心的颁奖词中这样说道:“她是无数老人的女儿,她是无数孩子的母亲。”
三
扶危济困,帮助他人,王红心满怀火一样的热情;干起工作来,她同样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2004年王红心开始负责沧州市公安局的优抚工作,公安部下发文件,要求录入1949年以来因公牺牲、因公伤残的民警信息。由于录入信息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王红心经常一个人加班忙到忘记吃饭,晚上怕回家太晚打扰家人休息,就在办公桌上趴着睡一夜。录入工作结束后,王红心因为按时高效、而且没有一点差错,受到省公安厅的表扬。
2007年7月,沧州市交警三大队民警迟立明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年仅40岁。闻听噩耗,王红心特别悲伤,与迟立明素不相识的她给交警大队打电话,请交警队民警带路,去看望了迟立明的家属,并在后来的日子里,时常打电话问候迟立明的妻子,带她去做心理辅导。当得知迟立明的女儿期中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后,她给孩子买来了好吃的,鼓励孩子发奋读书,自强、自信。
每年的体检工作,王红心都会耐心做好所有的服务工作。有的民警因为出差不能及时体检,她都会记在心上,及时提醒,随时联系体检中心,有时还陪着他们去。201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王红心的父亲突然遭遇车祸,住进了医院,并连夜做了手术。凌晨2点多,父亲的手术才做完。可是,当天上午要去省公安厅送申报材料,妹妹心疼地问:“姐,明天你还去吗?”王红心说,工作上的事不能耽误,一早就得走。清晨6点多,父亲手术后才4个小时,一夜没合眼的她就乘车去了石家庄。
“今天能干完的事,即使加班也决不拖到明天。”王红心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近年来,王红心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荣获个人二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1次……面对荣誉,王红心总是心怀感恩地说,那都是领导和同事们支持帮助的结果。
几十年了,王红心的发型一直是最简单的短发,打理起来省时省事;50岁的人了,走路还像小跑一样,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仿佛不知疲倦,不知停歇。但她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儿女情长。2014年,王红心不慎摔伤两根肋骨,医生要她好好休养,可是仅休息了3天,她又出现在工作岗位和贫困家庭中;前些天,她难得有空,给爱人洗衣服,洗着洗着,眼泪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我都多久多久没给人家洗过衣服了,我这个媳妇不称职啊!可第二天,王红心又开始新的忙碌,忙着单位的工作,忙着帮扶那些身处困境的人群。
“王红心有‘三心’,忠于事业忠于党的忠心,扶危济困的爱心,坚持不懈的恒心。”沧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邸子东说,“她是公安战线的一面旗帜,做了许多许多别人能看得到、想得到但是做不到事情。”
“生命无所谓长短,通过自己的帮助,照亮他人的生活,无论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因为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奉献是一种幸福。”王红心说。
一
王红心与“失足少年”结缘,迄今已有27年。
1990年5月,时为省警察学校学员的王红心到石家庄市裕华路派出所实习。当时,派出所破获了一个少年团伙盗窃案,嫌疑人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这让王红心很是震惊。其中有一个13岁的孩子,因为无家可归,就住在了派出所。每天,王红心主动找他聊天,时间长了,她成了这个孩子的“知心姐姐”。孩子告诉她,父母离婚后没人愿意要他,他跟着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又结婚了,后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就从家里跑了出来,在社会上“混”。实习结束,王红心要走的时候,孩子拉着她的衣角怯生生地问:“阿姨,我能跟你回家吗?”望着孩子胆怯而渴望的眼神,王红心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她下决心一定要让那些失足的青少年看到希望,走向光明。
从省警校毕业后,王红心被分配到沧州市公安局,做预审工作。因为职业的关系,王红心经常接触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关注案情本身的同时,王红心还会关注案犯的成长环境,关注他们的成长经历,关心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一个又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让王红心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她开始收集资料,学习、研究犯罪心理学、青春期教育等,并积极介入到青少年成长和教育当中。从2003年起,因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和法制教育问题,王红心被多所中小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为学生们上法制安全教育课,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感恩励志等辅导教育。
2006年夏天,沧州市一个叫小成(化名)的13岁少年,因为家庭矛盾杀死了自己的3个亲人,被判处劳教3年。命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当人们纷纷谴责该少年残暴行为的时候,一直积极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王红心,把目光投向了该少年的日常生活。王红心了解到,小成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班上还是班长,当时正看一部情节复杂的电视剧,受其中情节影响酿成大祸。
小成到劳教所后,一直放心不下的王红心利用周末去看望他。她给小成带去了初中课本和许多其他书籍,鼓励他好好改造,她还和劳教所的工作人员沟通,一起做小成的心理健康辅导,尽量消除孩子的心灵阴影。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王红心都要抽出时间去看望他,给他带去书、食品和衣服。在王红心的鼓励下,小成一直表现非常出色,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每每有好消息传来,王红心高兴得就像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一样。
正是王红心母亲一样的爱,渐渐融化了小成那颗冰冷的心,使他创造了3年减期220天的“奇迹”,于2009年1月结束劳动教养。劳教解除后,王红心又为他联系技能培训学校、联系工作单位,定期去看望、鼓励他。小成在给王红心的信中说:“在我最需要人关心的时候,是您代替了我的亲人,您是我犯罪后的第一个恩人,您给我买的衣服,我不会去穿,我会收藏起来,当作我人生道路上一份永远的回忆……我要舍弃过去,重新做人,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报效社会。”如今,小成是一家公司的优秀员工。在王红心的手机上,还存着一条小成最近回复的短信:“妈妈,我很好,放心吧!”
在王红心的文件柜里,有十几本厚厚的“剪贴本”。“剪贴本”内容广泛,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有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上面承载着她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思索和心得。她的母性因博爱而升华,她不知疲倦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小学课堂里,出现在劳教所、看守所里。
沧州市长梅世彤评价王红心说:她用苦心让孩子们迷途知返,用爱心让孩子提前解教,用恒心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二
爱心没有界限。面对困难人群,王红心总是满怀热诚,给予无私地帮助。
2004年,王红心结识了孤寡老人刘艳芳。老人出生于1921年,没有子女,没有养老金,靠着每月几百元低保过日子。看到老人颤颤巍巍的样子,王红心心里酸酸的。她从心里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的老人,我能不管吗?”从那时起,王红心的心里多了一位老人,刘艳芳老人有了一个“女儿”。王红心常给老人买爱吃的东西,替她干一些家务活儿;逢年过节,她给老人带去生活用品和礼物,还依照相关政策,为老人办理了城镇居民低保和医疗保险;她给老人换液化气、买燃气灶。老人的电话欠费了,她立即去交,而老人并不知晓;老人的药快吃完了,她买了送去,而老人一直以为“警察买药不花钱”。她顶着酷暑往返奔波于街道居委会、办事处和低保中心,为老人办理低保审批手续,所有的申报材料上“亲属”一栏都写着王红心的名字。2008年11月,当她把低保证和银行卡送到老人手里时,老人感动地说:“警察,我拿什么来报答你?”——她照顾老人7年多,老人始终不知道她的名字,一直喊她“警察”。王红心说:“我就是您的闺女呀!”
在新华区小赵庄乡万庄子村生活了20多年的杨之玉老人,自重庆市梁平县礼让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改嫁到沧州,一直没有户口。王红心带着志愿者走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马上给梁平县公安局打电话咨询,经过4个月的周折终于收到了重庆方面寄来的《迁移证》。当天,她就跑到小赵庄派出所为老人办好了户籍。当王红心亲手把户口簿交到杨之玉手中时,老人的泪水瞬时盈满了眼眶,激动地说:“多亏了红心这闺女,我这20多年的‘黑户’可算结束啦!”
2008年4月,王红心通过沧县团委了解到,在沧县刘家庙乡有一对孤儿李蕙伶、李星学姐弟俩,数年前父母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身亡,只剩下姐弟俩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得知这一情况后,王红心多次到学校、家里看望,给他们送去书、衣服、生活用品和钱。每年暑假,王红心都给他们联系旅行社,让他们参加夏令营。2011年7月,李蕙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沧县中学,8月14日,王红心送孩子去报到,在“学生登记表”中“母亲”一栏写上了自己的名字,9月30日,蕙伶打来电话,说:“姨啊,从今天起,我想改口喊您‘妈妈’……”几天之后,王红心来到李蕙伶的家里,李星学跑过来说:“我也要喊妈妈!”李蕙伶70岁的奶奶流着泪说:“孩子们有妈妈了,将来我可以闭上眼了。”

多年来,王红心照顾的孤寡老人有十多位,帮扶救助的孩子达200多名。
在2011年沧州市第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颁奖典礼上,沧州市委宣传部给予王红心的颁奖词中这样说道:“她是无数老人的女儿,她是无数孩子的母亲。”
三
扶危济困,帮助他人,王红心满怀火一样的热情;干起工作来,她同样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2004年王红心开始负责沧州市公安局的优抚工作,公安部下发文件,要求录入1949年以来因公牺牲、因公伤残的民警信息。由于录入信息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王红心经常一个人加班忙到忘记吃饭,晚上怕回家太晚打扰家人休息,就在办公桌上趴着睡一夜。录入工作结束后,王红心因为按时高效、而且没有一点差错,受到省公安厅的表扬。
2007年7月,沧州市交警三大队民警迟立明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年仅40岁。闻听噩耗,王红心特别悲伤,与迟立明素不相识的她给交警大队打电话,请交警队民警带路,去看望了迟立明的家属,并在后来的日子里,时常打电话问候迟立明的妻子,带她去做心理辅导。当得知迟立明的女儿期中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后,她给孩子买来了好吃的,鼓励孩子发奋读书,自强、自信。
每年的体检工作,王红心都会耐心做好所有的服务工作。有的民警因为出差不能及时体检,她都会记在心上,及时提醒,随时联系体检中心,有时还陪着他们去。201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王红心的父亲突然遭遇车祸,住进了医院,并连夜做了手术。凌晨2点多,父亲的手术才做完。可是,当天上午要去省公安厅送申报材料,妹妹心疼地问:“姐,明天你还去吗?”王红心说,工作上的事不能耽误,一早就得走。清晨6点多,父亲手术后才4个小时,一夜没合眼的她就乘车去了石家庄。
“今天能干完的事,即使加班也决不拖到明天。”王红心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近年来,王红心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荣获个人二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1次……面对荣誉,王红心总是心怀感恩地说,那都是领导和同事们支持帮助的结果。
几十年了,王红心的发型一直是最简单的短发,打理起来省时省事;50岁的人了,走路还像小跑一样,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仿佛不知疲倦,不知停歇。但她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儿女情长。2014年,王红心不慎摔伤两根肋骨,医生要她好好休养,可是仅休息了3天,她又出现在工作岗位和贫困家庭中;前些天,她难得有空,给爱人洗衣服,洗着洗着,眼泪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我都多久多久没给人家洗过衣服了,我这个媳妇不称职啊!可第二天,王红心又开始新的忙碌,忙着单位的工作,忙着帮扶那些身处困境的人群。

“生命无所谓长短,通过自己的帮助,照亮他人的生活,无论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因为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奉献是一种幸福。”王红心说。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