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半个世纪的坚守——平凉市华亭县耄耋老人王登成植树造林的故事

2017-09-13 19:17:59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打印 字号: T|T
【专题】喜迎十九大 治国理政进行时
  原标题:【记者关注】半个世纪的坚守——华亭县耄耋老人王登成植树造林的故事

王登成老人在查看树苗的长势。记者 朱宇鲲
  年近80岁的王登成老人,是华亭县安口镇双凤村的一名农民党员,家住老虎沟山脚下。
  50多年前,时任村干部的王登成为了“吃饱肚皮”、防止耕地的水土流失,与荒山为伴,和种树结缘,从此在大山深处坚守50多年。50多年来,王登成不光自己种树,还把儿子、儿媳、孙子一起拉上了山,一家三代人让数十亩荒山披上了绿装。
  如今,老虎沟的山头绿了,步履蹒跚的王登成老了。老人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世世代代种树,让家乡绿树成荫、青山长存。
  记者 朱宇鲲 通讯员 张小兵
  50年不变的种树情结
  “王大爷好,你被评为‘平凉好人’了!”华亭县安口镇工作人员马志强将手握成喇叭状,靠近老人的耳朵喊道,看着报纸上登出自己的照片,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8月下旬,记者跟随安口镇工作人员见到王登成老人时的一幕。
  见到王登成时,他正头戴一顶被汗水浸透了的蓝色鸭舌帽,脚穿一双防滑的胶底布鞋,在自家门前的护坡上挖树坑,下巴上拖着的长长白胡子格外引人注目……
  “前几天下雨把这些树坑给淹了,我来拾掇一下。”闲聊间,王登成讲起了自己的“种树经”。“你看,那一个山头就是我们三代人几十年来栽种的树木。”顺着王登成的手势,记者看到,青山耸立,葱茏苍翠。
  可谁能想到,50多年前,这个叫老虎沟的地方还是一个满山荒草、沙化严重的光秃秃的穷山。
  王登成的家就在老虎沟山脚下,1964年,国家提出了植树造林的号召,25岁的王登成担任村里的民兵连连长,他带领民兵将一棵棵刺槐、白杨树苗栽到了老虎沟沟底,从此,植树造林成了他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土地越种越薄,山上的荒地沙化严重,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年代,耕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种树才能保住半山腰的耕地。”1967年,王登成出任双凤村党支部副书记时就暗下决心,发动农民大面积种树,防止水土流失。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当时他几乎跑遍临近村社,多方联系苗木,发动村民上山,在老虎沟拉开了植树造林的序幕,这一干就是近20年。
  1983年,时逢农村包产到户,村民们不仅分到了土地,每户还分到了当年栽种的林地。王登成主动把林地让给村民,把自家房后的25亩荒山承包了下来,带领一家人决定再造一座绿山。同年12月8日,他满心欢喜地从村里捧回了一张由县政府颁发的《“三荒”地经营证》。
  全家总动员荒山披绿装
  拿到荒地经营证的第二年春天,王登成一家人开始挖树坑、买树苗、种树……
  “我这个新媳妇进门后,第一件农活就是上山挖树坑!”王登成的大儿媳崔凤琴忆述,当年最忙的是春季,每天天蒙蒙亮时,一家老少齐上阵,到山上挖树坑。她和丈夫、还有两个弟弟。后来弟弟们娶上了媳妇,弟媳们也都参与了进来,每年春季大家分工,男人们挖树坑,女人们栽树、填土。
  当时承包来的这些荒山全部是红板土,蓄不住水。为了确保栽种的树能成活,王登成灵机一动,发明了簸箕坑。“雨水下到荒山上,红板土像石头一样硬,渗不进去,我就把栽树的坑挖成簸箕样子,坑的上侧是平的,下侧有个坎,这样雨水就能流进坑里,栽的树也就容易活。”王登成说。
  “一家人背上干粮和水,上山挖坑,挖一个簸箕坑要近一个小时,一家人一天最多能挖三四十个树坑,手上也磨出了很多硬痂。”1988年结婚的二儿媳张慧霞提起当年种树的场景,记忆犹新。“侄子们和儿子从小就跟随大人上山种树,大点的孩子们帮大人分树苗,小的给大人们送水、提干粮。”张慧霞告诉记者,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外出打工,但逢年过节回老家时还对种树的事念念不忘。
  “树坑挖好了,树苗又成了难题。”王登成回忆,那时候苗圃里一株树苗一二分钱,家里种的十几亩玉米、小麦,留下口粮和喂牲口的,剩下的兑成钱,除了给家里买点食用碱和盐,他第一年就把家里仅有的20元钱全部买了树苗。当时,一个乡镇干部的月工资收入也就10多元钱。双凤村为了鼓励王登成,同时也调动当地村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决定补助王登成10元钱。村里出售树苗的农民周荣也被王登成的热情所感染,几年间,先后免费送给王登成近2000株树苗。
  每年为了能多种些树木,王登成还学会了育苗技术,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和家人一起春天栽苗,夏天除草,秋冬剪枝整形,一棵棵树苗从小长到大,山也一年绿过一年。
  爱林护林故事多
  跟随王登成巡山,每到一处,都有一个故事。
  “你看那一片柳树,这一片杨树,都是我当年自己育苗的。”王登成刚开始种树那几年,由于树苗稀缺珍贵,自己就砍些老杨树、老柳树上的枝条,冬天埋在地里,到第二年春天发了芽后,拿到山上栽植。
  栽树不容易,看管好树更难。
  “那时候每年种的树能成活的仅有六七成,看管不好会死的更多。”王登成说,山里人家家有牲口,刚栽上的小树苗如果看管不好,很容易被牲口啃。
  “眼前这一片林地,那时候刚栽上不久就被村里一户人家的羊给啃成了光茬,心里难过了好些天。”王登成告诉记者,被啃死的树苗只能等到来年开春时再补种。由于爱树,一贯性格温和的他还与邻居红过几次脸。从此以后,为了制止牛羊啃青破坏树苗,他每天坚持巡山护林。
  春夏怕牛羊啃,冬天怕起火,树长大了怕偷盗……巡一趟山要走2公里多的山路,花费2个多小时,王登成整整坚持了53年,林间的小路都是他巡山踏出来的。
  双凤村党支部书记牛鸿昌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王登成不仅把自家承包的25亩荒山地绿化了,而且激发了乡亲们植树造林的热情。
  “王登成老人不仅带头种树,还是村里修路的带头人。”牛鸿昌告诉记者,2006年3月,为了修通进村主干道,村里组织了一场乡村道路大会战,68岁的王登成是义务工队伍中最积极的一员。由于地质复杂,路修得艰难。一次,在通过一段石砾层时,因为不软不硬,炸药一炸一个小坑。面对“拦路虎”,老王扛起撬杠就爬上去撬,结果撬杠一滑,他从近三层楼高的石崖上滚落下来摔伤……
  如今,昔日的老虎沟荒山变成了“松树戴帽,刺槐围腰,果树坐怀”的林地,一株株核桃、杏、山毛桃、樱桃等果树挂上了果,油松、刺槐等都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
  2017年春节前夕,王登成一家人搬到了坐落在老虎沟对面公路边的新家,如今,房前屋后,一株株新移种的小树苗正茁壮成长。
原標題:英雄殊死戰洪魔 追憶延邊州安圖縣公安局亮兵鎮派出所民警曹志宇、王岩鬆(上)
7月19日下午至21日凌晨,百年不遇的洪水襲擊了延邊州安圖縣。亮兵鎮是暴雨的中心,降雨量高達211毫米。抗洪搶險的危急時刻,同為安圖縣公安局亮兵鎮派出所民警的曹志宇和王岩鬆多次主動請纓,趕赴最危險的村屯排查險情、轉移百姓。
7月21日凌晨兩點多,兩位民警駕車途經當地的鳳棲大橋時,橋梁突然坍塌,他們連人帶車墜入布爾哈通河湍急的洪流中。經過戰友和群眾12天不間斷搜尋,先后在7月31日、8月1日找到曹志宇和王岩鬆兩位烈士的遺體。
今年27歲的曹志宇曾在北海艦隊服役,2015年,他成為安圖縣公安局亮兵鎮派出所的一名民警。而年僅22歲的王岩鬆,去年剛從吉林警察學院畢業,從警剛剛11個月。
“總要有人為萬家燈火負重前行,我將以韓培清(撫鬆縣公安局露水河派出所所長)為榜樣,做一名英雄。學習他那種臨危不懼、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王岩鬆剛到派出所不久就在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亮兵鎮派出所副所長王欣向記者介紹說,2013年8月16日,年僅43歲的韓培清為解救被洪水圍困的群眾,被洪水卷走,壯烈犧牲。不同的年紀,不同的經歷,共同的信仰和目標,共同的英雄壯舉,王岩鬆用短暫的生命,把“人民警察為人民”書寫得淋漓盡致。
在暴雨來臨的前一天,安圖縣公安局就啟動了防汛二級響應,組織全局各單位和全體民警提前做好抗洪搶險各項准備工作。
接到任務后,曹志宇和王岩鬆一起駕車行駛了300多公裡,排查了亮兵鎮13個行政村和16個自然屯。亮兵鎮地處長白山余脈,很多村屯還不通車,為了及時排查險情和疏散百姓,他們干脆把警車停在村頭,步行去偏遠的自然屯。一個自然屯走個來回就是10多公裡,兩人的雙腳都磨出了血泡,卻排查了20多處險情,提前疏散村民800多人。
7月20日晚上7點半,亮兵鎮會財村傳來險情:河水漫堤,村裡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會財大橋橋基已被洪水沖壞,隨時可能坍塌。
得知消息后,曹志宇和王岩鬆主動提出和王欣一起,趕赴現場救援。曹志宇和王岩鬆冒著橋梁隨時坍塌的危險,多次跳入湍急的洪水中打木樁加固橋墩。二人身上多處被湍急洪水中夾雜的流石和滾木擦傷,但仍忍著疼痛在冰冷的水中堅守了40多分鐘,並數次往返於危橋與岸邊,轉移被困村民。
一個小時后,會財村河岸邊低窪處的23戶52名村民全部安全轉移,無一人傷亡。
21日0時48分,普光村告急。得知消息后,正在會財大橋搶險的王岩鬆和曹志宇再次向王欣請纓。普光村是個朝鮮族群眾聚居村,實有人口41戶60余人,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普光村村支書許粉玉感慨地說:“當時大家都躺下睡覺了,我用廣播一遍遍地通知,讓大家都撤出來。這倆孩子來得特別快,頭腦也靈活,幫了大忙啊。”在普光村,兩人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地動員,抱孩子、扶老人,用警車陸續將村民轉移到安全地帶。
為確保被困村民全部撤離,王岩鬆和曹志宇又折回村裡,挨家挨戶檢查,意外發現了87歲的朝鮮族老人朴順玉還被困在家中,洪水已漫過土炕。
朴順玉一人獨自生活,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眼看洪水不斷上漲,曹志宇迅速將老人背在身上,王岩鬆在后面托扶,在洪水中艱難前行,將老人背到了安全地點。普光村60多人全部轉移后的5分鐘,洪水襲來,地勢較低的房屋全部被淹沒。
安頓好普光村的村民,兩名民警不放心會財村的危情,執意返回支援。許粉玉不曾想到,王岩鬆臨行前叮囑自己的一幕竟然成為永訣:“有事的時候,一定快點給我們打電話。記住我的尾號,6957、6957。”
兩位民警落水失蹤后,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省長劉國中要求動員一切搜救力量,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以赴開展搜救工作。省公安廳,延邊州委、州政府也立即作出安排部署。
21日9時許,嚴重損毀的警車被打撈上岸,兩名民警下落不明。半個小時后,搜救隊伍列隊集合,指揮員備受感動:不僅通知到的男民警准時趕到,還有許多女民警、民警家屬以及很多得知消息的人民群眾都自發趕來,比預計超出200多人。
搜救隊伍不間斷地對布爾哈通河沿線進行分段拉網式搜索。大家有個共同的心願:“英雄,我們要帶你們回家。”
得知兩名民警不幸落水失蹤的消息,許粉玉流下了熱淚:“原本打算給兩位民警送面錦旗,再做點朝鮮族風味小菜給他們吃……”
7月31日下午,搜救人員在亮兵鎮高台村附近發現了曹志宇的遺體。第二天下午,王岩鬆的遺體在明月鎮龍山村附近被發現。
8月9日早上,曹志宇和王岩鬆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安圖縣殯儀館舉行,上萬名群眾自發地站在街路兩側送英雄最后一程。
兩位烈士英名常在,忠魂長存。(記者畢瑋琳 張偉國 王雨)
用生命詮釋無限忠誠
7月19日至21日,當安圖縣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面臨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安圖縣公安局亮兵鎮派出所民警曹志宇、王岩鬆臨危不懼、沖鋒在前,疏散轉移群眾200余人。7月21日凌晨,他們在疏散轉移被困群眾的途中遭遇橋梁坍塌,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作為普通的基層民警,曹志宇、王岩鬆兩位同志在短暫的職業生涯中,用熔鑄於血脈的忠誠,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踐行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庄嚴承諾,詮釋了當代警察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崇高的價值追求,樹立起新時期人民警察的崇高形象。他們是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青年楷模,他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們的名字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他們的精神永遠熠熠生輝。
忠誠源於對黨的無限熱愛。曹志宇、王岩鬆兩位同志思想積極要求進步,多次表達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並正式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犧牲后被追認為中共黨員﹔他們時刻以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自覺踐行“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他們克己奉公、甘於奉獻,心裡始終裝著群眾、惦記群眾,在群眾最需要的危急關頭站得出來、豁得出去。
忠誠源於對群眾的深厚感情。隻有真情為民,甘願犧牲,無私奉獻,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尊重。在日常工作中,曹志宇、王岩鬆既是“拼命三郎”,也是“貼心民警”,一切工作以群眾安危為重、以群眾利益為重,不為利益所惑,不為困難所阻,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贊許。正是這種時刻把群眾安危放在心上的優良作風,使他們在最關鍵的時刻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用生命保護了群眾的安危。
忠誠源於對平凡崗位的不懈堅守。曹志宇、王岩鬆兩名同志入警以來,愛崗敬業,刻苦鑽研業務、苦練過硬本領,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始終在保一方平安的具體實踐中履職盡責。在他們的從警生涯中,“白加黑”“5加2”是工作常態,偵辦案件、服務群眾他們沖鋒在前。“總要有人為萬家燈火負重前行”,他們用默默無聞堅守平凡工作崗位的生動注腳,深刻詮釋了人民警察的擔當。
英雄已逝,精神長存。曹志宇、王岩鬆兩名同志的先進事跡是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們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刻苦鑽研業務、苦練過硬本領的職責擔當,心有大我、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爭做新時期“四個合格”共產黨員。(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