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古人的七夕情

2017-08-29 20:20:49来源:海南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古人的七夕情
  作为距离秋天最近的一个节日,七夕总会浸染上“多情自古伤离别”般凄美的色彩。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叹咏牛郎、织女悲欢离合及七夕风俗的诗文。
  《诗经·大东》中最早记录了牛郎、织女的情事:“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的牛郎、织女分隔于天河两岸,终日辛勤劳作,使人感觉到二人那份相望而不能相聚的幽怨之情。三国时期的曹丕在《燕歌行》中也说:“星汉两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表明了他们是一对长期被天河所阻隔的恋人。
  自古以来,心灵手巧的女性都备受人们赞赏,南朝皇帝梁简文帝有咏诵穿针乞巧之句:“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七夕穿针》)“疑月”“恨风”表现了穿针女想尽快将彩线穿入针孔的急切心情。南朝梁时的诗人刘遵、刘孝威也各有《七夕穿针》诗一首:“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持缝合欢扇。”前诗写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以穿双针争强斗巧。后诗中的女子于七夕穿针则不仅乞巧,更重要的是向织女祈求爱情的幸福,当她“故穿双眼针”时,她既怀有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又“恐风来”缕乱,穿针不顺,给她“合欢”的美梦投上一层暗影。诗人借助具有特征的事物,以暗示的手法,推开了穿针女的心灵之窗,让人们看到了她们七夕穿针的内心隐秘。
  七夕诗虽然浩瀚如烟海,但写出有新意的并不多见。清代,江苏镇江有个王氏女,她14岁那年的七夕,作了一首诗:“四海烟沉望下方,笑他痴女忒荒唐。小仙果有无穷巧,如何一岁一见郎。”从这个少女借用织女之口写诗,意境清新而又不落前人窠臼。清代浙江秀水县有个叫黄箴的才女,著有《文韵阁诗集》,她也写过一首《七夕》:“造化玄机却总才,名花终古少常开。阿依不乞天孙巧,但愿年年送拙来。”因为上天都忌妒有才的女子,因而自古以来才女大多薄命。作者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偏不向“天孙”(织女)乞巧,而要求“乞拙”,这是对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控诉和鞭挞。民间流传一首七夕回文诗:“星双照处展云罗,好梦鸳衾一半多。屏画倚娇含睇女,青娥淡扫夜如何。”此诗读后意境大新,回味无穷。
  七夕节这个节日,也一直深深地打动着中国人的心,致使牛郎、织女的传说通过文学、艺术、风俗甚至宗教等渠道,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俗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