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王大中:当了别人三十八年的父亲和儿子
华龙网7月21日17时讯 7月1日,区救助管理站副站长王大中就已经办理了退休的相关手续,但救助站里还有一位70多岁的叶姓老大爷没有找到家。于是,他向组织提出,再帮叶大爷找一找。
大足区救助管理站副站长王大中,出生于1957年,1980年参加工作,这名在救助站奉献38年的共产党员,总是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不管是“自闭”的少女,精神疾病的小伙子,还是智力障碍的老人,在王大中38年的救助工作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需要帮助的流浪人员。38年里,他既是循循善诱的“父亲”,又是以身作则的“兄长”,还是孝顺体贴的“儿子”,角色不停转变,但“将每一名流浪人员都送回家”的信仰却从未变过。
38年来,经王大中帮助回家的流浪人员有近2万人,“看着他们能与家人团聚,我真的很高兴,毕竟家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救助站再好也比不上家。”王大中一脸认真地说道。
他是叛逆少女的“父亲”
2006年1月,朝阳街派出所将一个露宿街头的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送到了救助站。小女孩矮小瘦弱,小脸小手被冻得通红,稚嫩的双眼流露出迷茫、警惕,还有一丝丝恨意。将她安顿好后,王大中询问她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但小女孩始终不说一句话。
就这样过了3天,小女孩不吃、不说,身体日渐消瘦,王大中开始担心起来,猜测这姑娘是不是聋哑或智力有障碍。他将女孩送去医院做了相应检查,得知她一切正常后,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身为父亲,王大中深知孩子离家出走后家长焦急的心情,他决心打开小女孩的心结。随后的日子里,王大中每天都抽空和小女孩交谈,给她做好吃的,像哄自己的女儿一样哄她吃饭。
4个多月过去了。5月31日,这天是小姑娘来救助站的第一个端午节。王大中买来了粽子,还特意做了一桌好菜。见到饭桌上丰盛的饭菜和王大中亲切的笑脸,小姑娘终于开口说话了。
“叔叔,我叫陈琴,是龙水镇大围村人……”原来,小姑娘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之爱的她性格比较叛逆,曾经自杀过两次,在大年初一晚上和家里人吵了架,就跑了出来。
见到小女孩能够开口说话,并说出了离家出走的原因,王大中知道她的怨气已消。在送陈琴回家的路上,小姑娘递给他一封信,“叔叔,感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的关心、照顾,你比我亲生父母对我都还要好……”
他帮流浪小伙找到“海男”
2014年10月,玉龙镇民政办救助工作人员送来了一位体型瘦、头发长、浑身脏的流浪小伙。小伙子大约二十七八岁,目光呆滞,从接收到的那一刻起嘴里就一直用外地口音念叨着“我想回家,我想回家……”看着小伙子焦躁的表情,王大中也着急起来。有着30多年救助工作经验的他明白,要先治好小伙子的病,才能与他正常交流。
小伙子被送进万古镇精神病医院进行医治。在院治疗期间,王大中总会带着一支笔、一个本子,还有一本被翻得破烂发黄的地名书册去医院看他。小伙由于精神原因和语言交流障碍,“回家的路”找得十分艰难。直到十几天后,小伙一笔一顿地在王大中带来的小本子上写了两个字“海男”。
尽管只有歪歪扭扭的两个字,其中还有一个错别字,但王大中还是心中一喜:这是一条找到流浪小伙家的重要线索。王大中到医院看他的时间更勤了。第20天的早上,小伙子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白沙黎族自治县国营牙叉农场、谢站才(化名)”。王大中知道,这个就是小伙子的家了。他兴奋地拨打114查询到当地镇政府的号码,通过镇政府联系上了纸条上面的村,通过村又联系上了小伙子的父亲。
“谢有涵(化名)患有轻度精神病,23岁时患病外出走失后,我们找他三四年了,本以为再也找不到了,不是你们,我儿子永远都回不了家,太谢谢你们了!”小伙子年迈的父亲紧紧握住王大中的手,眼泪涟涟。
他把流浪老人当“母亲”
2012年4月,派出所送来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老人满头花发、蓬头垢面,头发凌乱地卷曲着,缠绕在颈后,足有拳头大小,看起来有好几年没有梳洗了。当人们因为老太太身上那股浓烈的、刺鼻的味道,忍不住作呕不敢接近时,王大中却一脸平常地为她端凳子、找干净衣服,为她理发。
王大中将准备好的干净衣服递给老太太,让她将身上又破又脏的衣服换下来。可是因为年龄太大,她没法把衣服裤子穿好,王大中便走上前去帮老人穿衣服,老太太觉得不好意思,有点抗拒。
王大中亲热地拉着老人的手说:“我老母亲都九十多岁了,在家我也经常帮她换衣服,你就像我的老母亲,不用不好意思。”听完这话,老太太便放开了手。
由于老太太年纪大了,什么都不记得,一直无法找到她的家人,王大中按规定将她送进了附近的老年公寓,每有空闲,他都会去看望她,虽然老太太记不住他的名字,但因为王大中时常去,她记住了他的模样,一见到王大中就会望着他笑。
他把亲妈背进救助站
由于经常要在逢年过节,甚至半夜接收、护送流浪乞讨人员,38年来,王大中很少与家人完完整整待在一起过个春节。虽然家距离救助站只有步行十多分钟的距离,但在他值班的时间里,他却从未离开半步。为了弥补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母亲的亏欠,也为了不耽误自己在救助站的工作,他做了一个“自私”的决定——把母亲背进救助站。
从2010年起,在救助站里,你总会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每天安详地坐在藤椅上,看着自己儿子频繁出入于救助站的四合院里,见到儿子归来她欣喜,儿子迟迟未归,她担心和期盼……王大中通过他独特的敬孝方式,陪母亲在救助站里度过了两个春秋,直到老人生命结束。
38年来,王大中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有的只是十来平米的办公桌上登记的前来救助的一万余名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人员登记簿》、一支笔和一本被翻得破烂发黄的地名书册;38年来,他不讲待遇,不讲报酬,讲的最多的是经他手得到救助,与亲人团聚的流浪乞讨人员;38年来,他扮演过不同角色、体验百味人生,是厨师、是理发师,更是流浪乞讨人员的亲人。
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同一件事。38年来,他把贴心服务和满意服务倾注给了每一个救助对象,他用真诚的语言和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民政人“为民爱民”的内涵和情怀。
大足区救助管理站副站长王大中,出生于1957年,1980年参加工作,这名在救助站奉献38年的共产党员,总是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不管是“自闭”的少女,精神疾病的小伙子,还是智力障碍的老人,在王大中38年的救助工作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需要帮助的流浪人员。38年里,他既是循循善诱的“父亲”,又是以身作则的“兄长”,还是孝顺体贴的“儿子”,角色不停转变,但“将每一名流浪人员都送回家”的信仰却从未变过。
38年来,经王大中帮助回家的流浪人员有近2万人,“看着他们能与家人团聚,我真的很高兴,毕竟家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救助站再好也比不上家。”王大中一脸认真地说道。
他是叛逆少女的“父亲”
2006年1月,朝阳街派出所将一个露宿街头的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送到了救助站。小女孩矮小瘦弱,小脸小手被冻得通红,稚嫩的双眼流露出迷茫、警惕,还有一丝丝恨意。将她安顿好后,王大中询问她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但小女孩始终不说一句话。
就这样过了3天,小女孩不吃、不说,身体日渐消瘦,王大中开始担心起来,猜测这姑娘是不是聋哑或智力有障碍。他将女孩送去医院做了相应检查,得知她一切正常后,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身为父亲,王大中深知孩子离家出走后家长焦急的心情,他决心打开小女孩的心结。随后的日子里,王大中每天都抽空和小女孩交谈,给她做好吃的,像哄自己的女儿一样哄她吃饭。
4个多月过去了。5月31日,这天是小姑娘来救助站的第一个端午节。王大中买来了粽子,还特意做了一桌好菜。见到饭桌上丰盛的饭菜和王大中亲切的笑脸,小姑娘终于开口说话了。
“叔叔,我叫陈琴,是龙水镇大围村人……”原来,小姑娘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之爱的她性格比较叛逆,曾经自杀过两次,在大年初一晚上和家里人吵了架,就跑了出来。
见到小女孩能够开口说话,并说出了离家出走的原因,王大中知道她的怨气已消。在送陈琴回家的路上,小姑娘递给他一封信,“叔叔,感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的关心、照顾,你比我亲生父母对我都还要好……”
他帮流浪小伙找到“海男”
2014年10月,玉龙镇民政办救助工作人员送来了一位体型瘦、头发长、浑身脏的流浪小伙。小伙子大约二十七八岁,目光呆滞,从接收到的那一刻起嘴里就一直用外地口音念叨着“我想回家,我想回家……”看着小伙子焦躁的表情,王大中也着急起来。有着30多年救助工作经验的他明白,要先治好小伙子的病,才能与他正常交流。
小伙子被送进万古镇精神病医院进行医治。在院治疗期间,王大中总会带着一支笔、一个本子,还有一本被翻得破烂发黄的地名书册去医院看他。小伙由于精神原因和语言交流障碍,“回家的路”找得十分艰难。直到十几天后,小伙一笔一顿地在王大中带来的小本子上写了两个字“海男”。
尽管只有歪歪扭扭的两个字,其中还有一个错别字,但王大中还是心中一喜:这是一条找到流浪小伙家的重要线索。王大中到医院看他的时间更勤了。第20天的早上,小伙子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白沙黎族自治县国营牙叉农场、谢站才(化名)”。王大中知道,这个就是小伙子的家了。他兴奋地拨打114查询到当地镇政府的号码,通过镇政府联系上了纸条上面的村,通过村又联系上了小伙子的父亲。
“谢有涵(化名)患有轻度精神病,23岁时患病外出走失后,我们找他三四年了,本以为再也找不到了,不是你们,我儿子永远都回不了家,太谢谢你们了!”小伙子年迈的父亲紧紧握住王大中的手,眼泪涟涟。
他把流浪老人当“母亲”
2012年4月,派出所送来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老人满头花发、蓬头垢面,头发凌乱地卷曲着,缠绕在颈后,足有拳头大小,看起来有好几年没有梳洗了。当人们因为老太太身上那股浓烈的、刺鼻的味道,忍不住作呕不敢接近时,王大中却一脸平常地为她端凳子、找干净衣服,为她理发。
王大中将准备好的干净衣服递给老太太,让她将身上又破又脏的衣服换下来。可是因为年龄太大,她没法把衣服裤子穿好,王大中便走上前去帮老人穿衣服,老太太觉得不好意思,有点抗拒。
王大中亲热地拉着老人的手说:“我老母亲都九十多岁了,在家我也经常帮她换衣服,你就像我的老母亲,不用不好意思。”听完这话,老太太便放开了手。
由于老太太年纪大了,什么都不记得,一直无法找到她的家人,王大中按规定将她送进了附近的老年公寓,每有空闲,他都会去看望她,虽然老太太记不住他的名字,但因为王大中时常去,她记住了他的模样,一见到王大中就会望着他笑。
他把亲妈背进救助站
由于经常要在逢年过节,甚至半夜接收、护送流浪乞讨人员,38年来,王大中很少与家人完完整整待在一起过个春节。虽然家距离救助站只有步行十多分钟的距离,但在他值班的时间里,他却从未离开半步。为了弥补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母亲的亏欠,也为了不耽误自己在救助站的工作,他做了一个“自私”的决定——把母亲背进救助站。
从2010年起,在救助站里,你总会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每天安详地坐在藤椅上,看着自己儿子频繁出入于救助站的四合院里,见到儿子归来她欣喜,儿子迟迟未归,她担心和期盼……王大中通过他独特的敬孝方式,陪母亲在救助站里度过了两个春秋,直到老人生命结束。
38年来,王大中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有的只是十来平米的办公桌上登记的前来救助的一万余名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人员登记簿》、一支笔和一本被翻得破烂发黄的地名书册;38年来,他不讲待遇,不讲报酬,讲的最多的是经他手得到救助,与亲人团聚的流浪乞讨人员;38年来,他扮演过不同角色、体验百味人生,是厨师、是理发师,更是流浪乞讨人员的亲人。
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同一件事。38年来,他把贴心服务和满意服务倾注给了每一个救助对象,他用真诚的语言和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民政人“为民爱民”的内涵和情怀。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