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生前写给儿女们的《遗嘱》
1986年5月4日,王力辞世的第二天晚上,夏蔚霞把子女叫到客厅来。她说:"你们父亲匆匆地走了,现在有件事得对你们说了。"说罢就将她白天复印好的一份王力1980年写的《遗嘱》分发给子女,子女们都不禁惊奇。她接着说:"你们父亲的遗嘱是6年前就写好的。当时他身体好,把遗嘱交给我保管,我一直锁在柜子里……"说到这里,她哽咽了。沉默了片刻,她又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孝顺,相信你们都会按照你们父亲的嘱咐去做的。"
子女们含泪默念父亲的《遗嘱》,客厅内一片沉静。《遗嘱》是这样写的:
遗嘱
今天我想起要立下一个遗嘱。我的健康情况良好,为什么现在就立遗嘱呢?因为我看到许多亲戚朋友都是匆匆地离开人世,来不及临终时写遗嘱,倒不如趁早立个遗嘱,以免将来来不及。
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我少年时代失学十年,终于进了大学,受到高等教育。在十年动时期,我虽不能进行正常的科研工作,但是后来补了课,仍写了几部书。我对我的一生是满意的。
我嘱咐我的子孙的,有三件事:第一,要为国家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从人生观上解决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并不是为了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本身还有崇高的目的,那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要把为人类造福(包括为国家民族文化作出贡献)当作最大的乐事,最大的幸福。不要把个人的享受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
第二,要兄弟姐妹和睦。数十年来,你们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是我感到安慰的。希望我去世后,永远和睦。特别是不要因遗财问题引起家庭纠纷。
第三,缉和、缉平、缉国,你们要尊敬你们的后母。你们的后母数十年来照顾我的生活无微不至,对你们也当亲子女看待。这样的后母,世间少有。若不是有这样贤良的后母,我们家不知乱成什么样子!数十年来你们对后母也是很不错的,希望我去世后,你们仍像我生前那样尊敬你们的后母。
我去世后,我的一切遗产均由我妻夏蔚霞继承。
王力
一九八0年十月一日
子女们看了《遗嘱》,心情激动。遗嘱中的话,也是他们父亲生前常说的。现在看到遗嘱,仿佛父亲又在他们中间,给他们讲人生观的问题。但父亲走了,这是现实,今后再也见不到父亲的音容笑貌,听不到父亲亲切的言谈了。想到这里。大家不禁潸然泪下。
其实,王力的8个子女,常受到父亲的教诲,在王力生前,就都受到高等教育,都在从事文化科学事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他们拿到父亲的《遗嘱》时,除了秦似住院不在外,所有的子女都表示今后一定要按父亲的嘱咐去做,决不喜辜负父亲的期望。7个在场的子女,从那时到后来,始终没有一个提到财产问题的。
王力在临终前,又在他清醒的刹那,对守护在病房的子女用断断续续、微微弱弱的语言,说了他的一个遗愿:他去世后,要为他做个墓,将来好与夏蔚霞合葬;墓前要有块碑,刻上她赠给夏蔚霞的诗《赠内》。
王力的子女在他逝世后几天,就写了个报告给北京市政府,申请在北京万安公墓买一小块墓地,很快就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批准。1987年5月,王力逝世一周年,王力的坟墓造好了,他的家人就将他原来放在☆☆☆一室侧室的骨灰移葬到万安公墓的墓中。王力的墓碑上有王力生前的夫妇合照的瓷制照片和王力生简介。
墓上王力生平简介是北京大学周祖谟教授撰写的,文曰:
王力,字了一,广西博白县金圭塘王氏后裔博白岐山坡人,享年八十有六。一九二七年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即赴法国留学,攻读语言学。一九三一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并曾任中山、岭南两校文学院院长。一九五四年后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王力教授乃当代杰出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诗人。禀性敦厚,待人以诚,不矜已长,不攻人短,予人者多,取于人者少。著作等身,桃李三千。损资十余万,以奖励后进。衷心爱国,年迈益坚。立此贞石,风范永传。
墓盖上,还放着一块刻有王力于1980年春给夏蔚霞写的《赠内》诗:
甜甜苦苦两人尝,四十五年情意长。
七省奔波逃猃狁,一灯如豆伴凄凉。
红羊溅汝鲛绡泪,白药医吾铁杖伤。
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这首别致的情诗,先刊在《广西日报》副刊上。后来,好几家报刊也发表了。王力夫妇的爱情历劫弥坚,年老益笃,一时被传为佳话。王力临终仍恋恋不忘爱妻,情义之深,如斯可见。
王力逝世后,他的夫人夏蔚霞还按照王力生前的嘱咐,于1994年7月将王力4000多册古今中外的语言藏书捐给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力经历了20世纪的风风雨雨,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他的一生,是为弘扬祖国文化奋斗的一生。他承先启后,融合中西,龙虫并雕,著作等身,桃李三千,无私奉献,风范永传。他虽与世长辞,但他的学术和人品,却有着精神感召的无穷生命力!
追思与启示
今年适逢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界为此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缅怀这位奠定我国汉语语言学研究基础的学术大师。王力先生生前执教三十二年的北京大学召开了隆重的纪念会与学术研讨会,中外汉语言学界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人们在这里纪念王力,追思这位学术大师为汉语语言学所做的开创性贡献和他的崇高品格。
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在他只有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毕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期。二十世纪前半期,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科学”与“民主”的种子开始在古老而多难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而此时一批富于爱国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厚壤之中的青年学人在接受了时代的洗礼之后,开始了他们全新的求索。他们远渡重洋,含辛茹苦,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而当他们学成之后,又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返回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用他们从西方取回的“真经”,精心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科学殿堂。正是由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中国从此有了现代科学,世界科学舞台上从此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他们的探索历程,人格精神,学术成就是二十世纪留给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少年,靠着十载刻苦自学,终于走出了山村,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纪学人,王力先生走过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类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尊自重的精神。
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常常是无奈与令人遗憾的,但面对无奈与遗憾的环境,我们却可以努力塑造出一个积极而完善的自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力先生对于普通人的最大启示,我想就在于此吧。
王力先生有子女八人,人人事业有成。其中与夫人夏蔚霞所生四子王缉志,于1984年率先下海创办著名民营企业四通公司,主持开发成功MS中英文打字机,在改革开放之初开风气之先,令全社会瞩目。值此王力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王缉志先生应本刊之邀作纪念文章《纪念我的父亲王力》,现奉献给读者,以共同缅怀王力先生。
《大教育时代》2000-8-31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