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光绪十六年闯关东的王玉立祖籍地福山县同脉宗亲
本家族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十甲本社老民寅,19世纪后期由于山东地区连年闹灾,迫于生计第五代先祖王玉立携妻子和三个儿子背井离乡,约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随“闯关东”大军沿陆路北上,途经吉林省梨树县短暂停留后,来到落户,当年先辈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可贵精神,从死亡线上挽救了一个家族。
本家族为汉族,以“清三代”排序各代字谱,前七代“字”依次为田、丕、见、希、玉、凤、占,第八代很可能为“彦”字,因宗谱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失传,尚无法按宗谱排序确定,自九代后家族起名已无从遵循。
自高祖至今已跨越两个半世纪余(约1750—2014年),王氏家族历经十一代,平均代距24年。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家族前四代和五代旁系的有关史料尚不知晓,要全面了解大家族200余年世系延续和发展全貌目前还不可能,因此《王氏家谱》中记载的只是王氏家族中的一个支脉。自到巴彦定居后至2014年底的120多年间,这一支脉已从当初的5口之家繁衍成为一个拥有累计人口达168人的大家族,其中男62人,女105人,养女1人;迎娶45人,外嫁49人;已故62人,离异3人;目前在世人口103人,分为30个家庭。120多年间社会发生了数次变革,东北地区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国、满洲国、共和国四个朝代,无疑每个历史时期都对本家族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到巴彦定居后至1933年春大家庭解体前,先辈们主要居住在巴彦县临城乡、龙泉镇一带,在40多年时间里一直过着大家庭“伙上”生活,人口最多时达到30多人。在这个极度艰难的历史时期,以第五代先祖为核心,创业凝聚了五、六两代共同的智慧和汗水。前辈们维系着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自强自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在一无所有的艰苦条件下建家立业,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基础,打下了江山,为建设一个繁荣兴旺的家族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初期仍延续着山东老家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满族人习俗的影响。第六代四前辈独立生活后,经过数十年繁衍生息家族形成了四大支系,期间人口迅速增长,至第八、九两代出现人口生育高峰。
本家族的根在农村,旧社会第六代四前辈中除有一人略懂一点医道外,其他都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租种土地、扛活或做短工等。直到第七代除继续留在农村生活的几股外,堂兄弟八人中先后有四个家庭分别迁到巴彦镇、兴隆镇、哈尔滨市定居。他们中有人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一名国家干部,也有人分别在工业、商业、教育战线工作,第八、九两代则有了更多的家族成员参加工作,涉及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数十年间家族成员受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已有多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和中、高级技术职称,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有更多家庭逐步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族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仍在农村中生活的家庭也不再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中的一部分富余劳力利用农闲时节纷纷到外面打工,随着时代变迁以及物质文化条件的不断改善,早年的习俗已逐渐被新的生活方式所取代。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如今这支流着同一血脉的群体,分散在神州大地的数个省份,并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一代代族人奋力创业的同时,也续写着家族历史。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历史的脚步厚重而沉淀,回顾百余年奋斗历程,一代代先辈艰苦创业,不仅造就了一个繁荣兴旺的家族,而且在长期生产、生活、建家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家族“老实、忠厚、勤俭、和睦”的传统家风,几代前辈努力奋斗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家族较大的墓地有三处,分别在巴彦县城北门外前十八户屯前一节地南侧、巴彦港砖厂西侧、巴彦港镇贾家屯东北山坡处。此外还有在巴彦驿马山陵园等几处墓地安葬的,也有在殡仪馆存放骨灰者分散在多地。
在一代代族人的勤奋努力下,王氏家族祖先开创的宏伟事业必将代代相传,蒸蒸日上,一个和谐美满、勤劳智慧、充满生机的家族,正以其蓬勃的风姿前进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第一节 家族源流考
本家族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十甲本社老民寅,历史上的“府”相当于现在的地区级,登州府设在蓬莱。蓬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有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水军基地——蓬莱水城,有民族英雄戚继光表功祠和戚氏牌坊,加之“海市蜃楼”奇观和“八仙过海”美传,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清代《登州府志》中记载“蓬莱县东至福山县界九十里”。这即是本家族祖先当年生活的地方,几代祖先在这里以农耕为生。
第七代前辈王占钧1986年初曾向后代系统讲述过本家族历史(存有录音资料),据他回忆20世纪30年代在“国高”读书时,他曾经抄写过家谱上祖籍地址以及前辈们的名字。编者本人50年代时也曾看见家庭户口簿籍贯一栏中,清晰地写着山东省福山县字样,但户口簿上没有写明祖籍的具体地址。此外,1955年以前每到过年时王凤林供奉宗谱,后来那张宗谱挂画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近年来编者曾在家族亲属中多方查找,希望能在同宗旁系中找到相同的史件,但没能如愿。
按照王占钧对家族原籍地址的叙述,2011年4月编者与三弟树怀到山东省福山县寻根问祖,去后才知道当地的行政区划已经变更,原福山县分为两半分别隶属烟台市福山、芝罘区。我们在福山区住了两天,通过区志办公室、区公安局了解,又走访了几位年事较高的群众,他们都说不知道十甲本社老民寅这个地方。区志办和区公安局的同志对我们非常支持也非常热情,通过电话多方联系,并提供《福山县志》等资料帮助查找分析,为寻访提供了许多方便,虽经多方努力最后还是没有查到有价值的线索。
从巴彦临走前编者与树怀弟弟从第五代祖先墓地用信封袋装了几捧黑土,准备把这些土撒在老家祖先墓地,以使当年“闯关东”的后代们长眠的那块沃土与祖先那里的土壤融为一体。因为没有找到祖籍地址,临时决定把那些珍贵的黑土撒在福山区委、区政府院里的一颗松树下,并从那颗松树下取回一些当地的泥土,回来后分别撒在了祖坟和巴彦驿马山陵园王占钧、于质颖墓地,了却了晚辈的一点心愿。在福山期间所接触到的一些当地群众和官员,均对我们寻根问祖之举而感动,兄弟俩还分别在福山区政府门前摄影留念。
此次寻访没有找到具体地址的原因,寻访人认为王占钧对家族祖籍地址叙述有错的可能性不大,1986年谈话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记忆很好,早年的许多事情都讲得很清楚,而且逻辑性很强。调查人看到《福山县志》中确实记载有不少称“社”或“本社”的地名,只是没有找到十甲本社老民寅这个地名。此外山东地域王姓有许多名门望族,各种堂号颇多,期间没有查到有与本家族“字”辈相同的有关史料,因为在福山区没有查到任何线索,后来没有去芝罘区了解。
本家族从19世纪末“闯关东”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期间历经清末、民国、满洲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朝代,原籍地址是否有过更名,由于此次寻访时间很短,调查中可能存在某些疏漏,许多疑问还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第五代先祖王玉立率妻儿“闯关东”前就居住在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相信族人经过努力,日后一定会查清祖籍的具体地址。
2013年12月1日•三亚
第二节 迁徙路线
由于19世纪后期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在家庭生活处于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第五代先祖王玉立随“闯关东”大军于1890年前后离开山东老家(约光绪十六年),携妻子和三个儿子途经陆路在吉林省梨树县鹅家营子屯短暂停留后(距四平市西北约30里路,史称江西),来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定居。最初落户在丰乐乡西面的城子沟屯(现隶属哈尔滨市呼兰区石人镇),在城子沟屯只住了不长时间,又迁居到龙泉镇东面的水曲柳沟(又称葫芦头沟,位于五岳河上游,龙泉东山脚下)。约20世纪初迁至临城乡腰十八户屯,此后于1928年迁居龙泉镇拉拉屯,在拉拉屯住了5年,于1933年春结束大家庭生活。
王玉立共有四子三女,“闯关东”时年约30岁,离开山东老家时只有三个儿子出世,其中三子王凤林只有三、四岁,据说是王玉立挑着二子和三子,妻子领着长子经过长时间奔波,走了很远的路程才来到东北的。第五代先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闯关东”的经历,书写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来到黑龙江后选定在美丽富饶的巴彦县定居,巴彦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原称“巴彦苏苏”,满语意谓“富贵的村庄”,民间称之“苏城”。史书记载巴彦“土质肥美、森林茂盛、资源富足、物产丰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享有“江省粮仓”的美誉。巴彦有独具北国质朴粗犷的自然景观,山川绚丽、景色宜人,“东骆驼西驿马两山对峙、南松江北少陵二水交融”,境内有“黑山云海”、“驼峰夕照”、“城头春望”、“驿马仙奕 ”、“众星拱北”等自然风光,曾被清朝封为“龙兴之地”。“江省文风,东荒称盛,巴彦尤著”,巴彦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塞外苏州”之称。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作为“闯关东”移民,本家族前辈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不少当地的民俗和文化,这块沃土为本家族生产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第三节 家族字辈考
1986年初王占钧在与子女们谈话时,对家族字辈排序曾作过详细叙述:
宗谱记载高曾祖为王田富,以下三代祖先名字的全称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中间字依次为“丕、见、希”,王占钧说他在国高念书时还曾经抄写过家谱上面祖先的名字。第五代就是王玉立这一辈,第六代中间字为“凤”,第七代为“占”,第八代字分别为“彦”和“树”,第一、二支系取“彦”,第三、四支系取“树”。对此现象王占钧称:他的妹夫叫王彦彬,在给孩子取名时为了避免与妹夫“字”同,遂取“树”字,后来四支系王占德参照了王占钧家庭取名用“字”,由此推断七代前“字”应为宗谱规范用字,第八代“字”尚无法确定,但很可能是“彦”。
自宗谱失传后,各代取名用“字”已无从遵循,第九代用字分别是“洪、欣、红、喜”;第十代字“海、鸿、一”;第十一代现在只有两个男孩取字为“佳”,此外第九、十代中各有一名男士姓名只有两个字。由于后来家族取名没有规范用字,改革开放后已有更多人接受了新潮,各代“字”相连后无法表达一个完整的理念。
中国姓氏很多,每个姓氏又有诸多堂号,历史上一个家族字辈排序是很讲究的,有的家族采用40字循环,大多则是20字循环。从本家族前七代字辈排序看,很可能属20字循环类型,按20字循环每5个字为一句话,前5字连在一起为“田丕见希玉”。“丕”是大的意思,做为一个农民家庭,祖先希望自己家族能有很多土地,很大的家业,年年风调雨顺,生活美满,和谐吉祥,就像在田野里见到珍贵的玉石一样。第六、七两代分别为“凤、占”,“凤”即凤凰,有一天美丽的凤凰光临,站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给主人带来幸福,充分表达了祖先对家族未来的憧憬和对子孙后代给予的期望。
此外由于旧社会妇女受歧视,家族中前几代女子大多没有名字,她们出嫁以后便随婆家娘家双方姓氏称之为××氏,新中国登记户口时虽然有人现起了名却很少用。现代女子与男人一样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本家族女士取“字”特点有与同辈男士通用的,有同音不同字的,大多数女士则是单独取“字”。
第四节 宗谱供奉与保管(第三支系)
1、宗谱供奉
本家存有一张家族宗谱挂画(俗称老祖宗),对先辈们早年时如何供奉编者并不知晓,仅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凤林在世那几年,春节时看到家里供奉宗谱。每到腊月三十家人将宗谱挂画拿出来,悬挂在里间屋子进门对面的墙上,宗谱前面的柜台上摆着馒头、酒等贡品,还有几张数好的钱币,两侧蜡台上的蜡烛可供随时点燃。饭前于质颖总是把煮好的饺子,用碟子先盛几个恭恭敬敬地放在供台上,然后再用火柴将两个酒盅里的白酒点燃。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每餐之前,家人从老到小依次给祖先牌位磕头以示孝敬,然后晚辈分别给长辈磕头,这些礼节一一做毕,全家人才能围在桌子旁吃饭。
那时王凤林、陈玉杰都健在,做为家族中深受尊敬和爱戴的长辈,正月里经常会有堂亲来拜年、道喜,家里提前预备好一条麻袋,铺在供奉宗谱前面的屋地上,以免磕头时弄脏衣服。晚辈拜年时先给供奉祖先的牌位磕头、作揖,然后再给坐在炕上的长辈磕头,每年供奉到正月除五过后将其撤下。建国后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一直用新的观念教育职工和群众,此时王占钧已是一名科级领导干部,为了注意影响,本家供奉宗谱形式相对简单,直到1955年冬王凤林去世家里不再供奉宗谱。
2、宗谱保管
供奉宗谱那几年每到正月初五过后便将其撤下,卷好后再包上两层牛皮纸,找一处妥善的地方保存起来,以便下年再用。那时屋里南北炕沿上方各有一个棚杆,棚杆的主要用途:一是在棚杆上面系上绳子后可栓儿童悠车;二是在两个棚杆上面搪上木板可以存放东西。于质颖经常把卷好的宗谱挂画放在棚杆上面的搪板上,这样既不被人注意,又可以防止虫蛀鼠咬。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在破“四旧”时造反派认为宗谱属于封建残余产物,一经发现不仅被抢走,主人还会遭到批判或游斗,县里有些领导干部已被红卫兵抄家。王占钧时任巴彦县委办公室主任,为了不招惹是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将宗谱挂画销毁。
听长辈们说家族旁系中早年也存有宗谱挂画,因编者对他们供奉方式及保管的详细情况没有了解,只能以第三支系为例述之。由于老一辈相继去世,加之政治运动影响,宗谱多已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遭毁。随着时间的推移,晚辈们的宗谱意识已经越来越淡薄,一个家族没能将宗谱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做为王氏家族子孙应牢记这一历史教训。
第五节 初期创业(约1890—1932)
先辈们初到巴彦落户时家里一无所有,王玉立夫妇带领三个儿子艰难度日,长子王凤奎9岁时开始扛活(穷人给富人家干活)放猪,次子王凤山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到了11岁时才扛活,比其他兄弟晚了两年,三子王凤林也是9岁时就开始扛活。他给地主家放猪,早晨地主家做饭,猪倌给烧火,白天干了一天活,早晨还要起早烧火,有时困得直打瞌睡,一旦柴火从灶坑里面着出来,女主人看见了就踢。虽然一年到头不停地干,家庭生活仍很艰辛,连穿的都挣不上。孩子逐年长大以后,四男三女中只有四子王凤义小时侯念过五年私塾,平时能写个功夫帐,过年能给人家写个对联,后来曾做过花先生(给小孩看病的大夫),因为家庭困难,其他人均无机会上学。
据说家族另有旁系先于本家来此,王玉立初到巴彦时就是投奔一个哥哥。王凤奎、王凤林兄弟后来都曾在叔伯哥哥王凤成(外号王尖头)家扛活,那时他家有不少地,按成份划分可以达到佃富农标准。后来有一年他家住的屯子闹鼠疫,全家搬到了黑龙江省讷河县,1931年王凤奎还曾到讷河县串亲,以后则再没来往过。此外1931年又有一家族旁系从江西(吉林省梨树县鹅家营子)来巴彦,名叫王凤久,也是王凤林的堂哥,建国初期曾在巴彦县龙泉镇居住。王凤成、王凤久都是王玉立的侄子,与王凤林兄弟为一爷同孙,前辈们在世时经常有来往,前辈们去世后断绝了联系。
日月穿梭,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第六代已逐渐长大成人,并先后成家立业。约20世纪初,家庭从巴彦龙泉东山的水曲柳沟搬到距县城北约三里路的腰十八户屯,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时不仅家庭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积攒了一些家业,当时全家已有近20口人,并有四、五匹马一挂车,以租种别人土地为生,由于全家人齐心协力,日子比以前好了许多。此后于1928年再次搬家到距巴彦县城北约9公里的龙泉镇拉拉屯居住,除了前些年积蓄的一点钱外,家里又抬了一些款在那里买了七间正房,房子前墙为青砖结构,所用木料均为松木(俗称松木到顶),是一处两侧有东西厢房的大院套,本家住在正房,东西厢房由别人家居住,同时还买了近20晌地。全家人每年兢兢业业地耕种,尽管借了一些债务,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置得这样的家业,对于一个“闯关东”的家庭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比起当初给人家扛活的日子要强许多。在拉拉屯那里住了五年,四股中几个大一点的孩子相继结了婚。
这一时期各小家庭除去已婚女子外,王凤奎家有9口人,王凤山家有11口人,王凤林家有4口人,王凤义家有6口人。为了能让后代学到一些文化知识,家族中规定每个男孩可供读三年书,继续念则由小股自行负责,第七代中除王占河当时未上过学外,其余几人都念过二、三年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为一个大家庭的掌柜,王玉立已经尽到了最大努力,表现出他对知识的重视和远见,直到分家以后唯有王占钧继续读书到“国高”毕业。由于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原因,本家族第六、七两代女子均没能有上学的机会,她们中有几位佼佼者,如第六代王凤云,第七代王淑英等,均有很高的素质和水平,如果她们当时也能同男子一样走进学校读书深造,一定会对社会有出色地贡献。
1931年王凤林被胡子(土匪)绑票了两个多月,在那里被灌辣椒水挨皮鞭打,后来家里花钱才抽了回来,他被打得全身是伤只能披着衣服。“九、一八”事变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家里的马被胡子抢去了,还有一些高利贷没还上,有的车、马被低了债,粮食也被人拿走了一些,不仅生产受到了影响,因为人口多家庭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大家庭生活方式处在动摇之中。
从“闯关东”到巴彦县定居开始到大家庭解体前为家族初期创业阶段,共持续了40余年时间,在这个极度艰难的历史时期,以第五代先祖为核心,创业凝聚着五、六代前辈共同的智慧和汗水。前辈们维系着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自强自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建家立业,并逐步繁衍成为一个拥有30多人的大家庭,不仅从死亡线上挽救了一个家族,而且在漫长的艰苦奋斗过程中逐步创下了自己的家业,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基础,打下了江山,为建设一个繁荣兴旺的家族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2013年12月30日•巴彦
第六节 大家庭解体
至1933年春,经过40余年的漫长岁月,已从当初的五口之家繁衍成一个拥有32人的大家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各小股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大家庭生活方式带来的一些弊病表现得日渐突出,主要是部分家庭成员藏小心眼,有的小股孩子结婚后力量比以前强了,经济条件比较好一点的小股认为在一起过吃亏,所以都张罗着要分家,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庭生活方式,已经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家庭成员的作用。
当时第六代四兄弟均已成家立业,于是决定分为四股,采取抓阄的办法,事先把家产分成四份,每股派一名小孩出来抓阄,各股分别派出的是王占琪、王占一、王占钧、王占德,四人分别代表自己的长辈。为了分得公平,尽量减少分家过程中的矛盾,当时还请来几名有威望的老亲帮忙,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至此1933年春结束了持续40余年的大家庭生活,家族走上了新的历史时期。分家时第五代两位前辈都健在,分家后二位老人在各股轮流居住,但在长子王凤奎家住的时间多些,约两年后王玉立去世,享年约75岁,几年后老夫人博氏也离去。1934年第八代王彦彬、王彦恩出生,新一代出世给分家不久的家族带来了欢乐,至第五代先辈去世前,家族经历了短时期的“四世同堂”。
在几十年的艰苦岁月里,第五代先祖带领全家同舟共济,从无到有、勤勤恳恳、艰苦创业、建设家园,不仅使家庭有了比较稳定的居所,而且逐步有了一些可耕种的土地、农具和畜力,比起当初给别人扛活过日子要强许多。王玉立一生处事果断,管理严格,富于魄力,是一个很有治家能力的人,他冲破重重阻力不仅从困境中挽救了一个家族,而且也从多方面为后人奠定了基础。此间也凝聚着第六代前辈的心血,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两代人共同铸就了王氏家族的早期历史,他们为家族的繁荣兴旺做出了卓越贡献,没有他们当年的艰辛努力就没有后代的今天。
大家庭解体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大家庭时期的历史作用不可抹灭,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大家庭生产生活方式起到了许多积极作用。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在当时落后的小农经济时期,大家庭众多成员团结起来可以克服许多困难,在壮大家庭经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家族从小到大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此时此刻尽管家境得到了一些改变,但是在旧的社会制度下,穷人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013年12月30•三亚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概述
- · 山东文登王姓
- · 《湖南双峰县同德王氏》“湖广填四川”名单
- · 江西会昌王姓的迁徙流布概况
- · 湖北省蕲春县王姓概览之一
- · 云南镇雄王氏寻源
- ·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 · 海南王氏族谱
- · 山东乳山王姓村庄略
- · 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