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根侍奉多病老母30年孝心不改
王应根是黎川县龙安镇井戈村里源村小组村民,今年64岁,从1985年开始,他便开始照料卧病在床、行走不便的母亲。30多年过去了,他已由当年的黑发青年,变成了一位白发老翁,但是他的孝心却坚持至今,从未改变。在他三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竟然活到了90岁高龄,这也让他敬老孝亲的故事不胫而走,在当地传为佳话。
初夏时节,记者第一次见到老王,是在他里源村的家里。里源村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因为前不久的新农村建设,整个村庄白墙黛瓦,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而整洁。老王的家是一栋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砖木结构房屋,和其他村民新建的小洋楼相比,显得有点破旧。不过,老屋虽老,却有一个不小的院子,记者见到他时,他推着轮椅上九旬母亲在院子里休息。
记者发现,老王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看不出生活带给他的烦恼和忧愁,但是从他那张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上,还是能让人看到岁月留下的印记。老王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年轻时就有残疾,1985年某次外出时又不幸摔了一跤,造成股骨粉碎性骨折,致使无法自由行动,被迫在床上躺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母亲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他不仅要给母亲喂水喂饭,还要端屎端尿,有时半夜还要起床照料。一年下来,老王不仅眼圈黑了,也瘦了一圈。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年以后母亲终于可以勉强扶着桌椅下床,但是腿却留下了终身残疾,离不开人照顾。从此,侍奉老母亲的担子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那年他才三十几岁,每天除了照顾母亲,还要到地里干活。当时他的一儿一女,年纪都还很小,才刚刚开始上小学。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他的肩上,但是他硬是默默地承受着。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是看着一双儿女渐渐长大,一家人到也其乐融融。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到了2000年,儿子已经20多岁,并找了一个女朋友。这一年,老王给他举办了婚礼。看到儿子已经成家立业,老王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年老的母亲看见孙子结婚,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8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给这个幸福平安的家庭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这天,老王的儿子骑摩托车外出时,与一辆货车迎面相撞,当场死亡。一家人得知这个噩耗后,顿时感到仿佛天塌下来一般,中年丧子更是让老王痛不欲生。不久,年轻的媳妇因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打击,撇下才两岁的儿子便不辞而别。老王望着刚失去了爸爸,又失去了妈妈的孙子,心中纵有万般痛苦也难以言表。从此他便既当爷爷,又当“爸爸”,儿子的意外离世使他成了这个不幸家庭的唯一顶梁柱。
此后,他一边要照料年老的母亲,一边又要抚育年幼的孙子。每天除了帮母亲穿衣起床,还要端水端饭,洗衣做饭,一有空闲,他还要推着轮椅带母亲在村里转一转,散散心。老王是远近闻名的好厨师,村里人碰到了红白喜事,总是找他去掌勺,每次碰到这种情况,他都会先炒好菜做好饭,端在母亲眼前,看见母亲吃饭,才放心地去给人家帮忙。几十年来,即使手头的事情再多,老王也从没有让母亲挨过饿。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自从儿子去世后,老王每年都要耕种20多亩土地,以养活一家大小。春耕时,他要到地里忙着播种育秧,除草施肥,夏天他要忙着收割进仓,收割后天晴时他又要将2万多斤稻谷晾晒。200多袋稻谷每天扛进扛出,天长日久,老王原本挺直的脊背渐渐被压弯了。
2008年,老王的孙子开始在县城上小学,为了更好的照顾孙子,老王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给妻子,而照顾母亲便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有时候他有事去县城,一大早就要给母亲做好早饭,到了中午又要赶回去做午饭。去年家住南昌的女儿想接一家人到省城过年,但是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行走不便,最后老王还是没去。老王的特殊遭遇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照,2008年开始,他一家四口都被纳入了农村低保,从此生活有了保障,但是老王没有完全依赖政府,至今依然在耕种自己的土地,始终保持着一位农民的朴实与勤劳。
30多年来,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老王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走出过黎川,更没有到过省城南昌。
30多年来,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他不离不弃,由一个黑发青年,变成了白发老人。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带给他的苦难,把心中这份淳朴的孝心,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坚守。
初夏时节,记者第一次见到老王,是在他里源村的家里。里源村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因为前不久的新农村建设,整个村庄白墙黛瓦,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而整洁。老王的家是一栋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砖木结构房屋,和其他村民新建的小洋楼相比,显得有点破旧。不过,老屋虽老,却有一个不小的院子,记者见到他时,他推着轮椅上九旬母亲在院子里休息。
记者发现,老王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看不出生活带给他的烦恼和忧愁,但是从他那张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上,还是能让人看到岁月留下的印记。老王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年轻时就有残疾,1985年某次外出时又不幸摔了一跤,造成股骨粉碎性骨折,致使无法自由行动,被迫在床上躺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母亲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他不仅要给母亲喂水喂饭,还要端屎端尿,有时半夜还要起床照料。一年下来,老王不仅眼圈黑了,也瘦了一圈。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年以后母亲终于可以勉强扶着桌椅下床,但是腿却留下了终身残疾,离不开人照顾。从此,侍奉老母亲的担子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那年他才三十几岁,每天除了照顾母亲,还要到地里干活。当时他的一儿一女,年纪都还很小,才刚刚开始上小学。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他的肩上,但是他硬是默默地承受着。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是看着一双儿女渐渐长大,一家人到也其乐融融。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到了2000年,儿子已经20多岁,并找了一个女朋友。这一年,老王给他举办了婚礼。看到儿子已经成家立业,老王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年老的母亲看见孙子结婚,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8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给这个幸福平安的家庭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这天,老王的儿子骑摩托车外出时,与一辆货车迎面相撞,当场死亡。一家人得知这个噩耗后,顿时感到仿佛天塌下来一般,中年丧子更是让老王痛不欲生。不久,年轻的媳妇因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打击,撇下才两岁的儿子便不辞而别。老王望着刚失去了爸爸,又失去了妈妈的孙子,心中纵有万般痛苦也难以言表。从此他便既当爷爷,又当“爸爸”,儿子的意外离世使他成了这个不幸家庭的唯一顶梁柱。
此后,他一边要照料年老的母亲,一边又要抚育年幼的孙子。每天除了帮母亲穿衣起床,还要端水端饭,洗衣做饭,一有空闲,他还要推着轮椅带母亲在村里转一转,散散心。老王是远近闻名的好厨师,村里人碰到了红白喜事,总是找他去掌勺,每次碰到这种情况,他都会先炒好菜做好饭,端在母亲眼前,看见母亲吃饭,才放心地去给人家帮忙。几十年来,即使手头的事情再多,老王也从没有让母亲挨过饿。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自从儿子去世后,老王每年都要耕种20多亩土地,以养活一家大小。春耕时,他要到地里忙着播种育秧,除草施肥,夏天他要忙着收割进仓,收割后天晴时他又要将2万多斤稻谷晾晒。200多袋稻谷每天扛进扛出,天长日久,老王原本挺直的脊背渐渐被压弯了。
2008年,老王的孙子开始在县城上小学,为了更好的照顾孙子,老王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给妻子,而照顾母亲便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有时候他有事去县城,一大早就要给母亲做好早饭,到了中午又要赶回去做午饭。去年家住南昌的女儿想接一家人到省城过年,但是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行走不便,最后老王还是没去。老王的特殊遭遇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照,2008年开始,他一家四口都被纳入了农村低保,从此生活有了保障,但是老王没有完全依赖政府,至今依然在耕种自己的土地,始终保持着一位农民的朴实与勤劳。
30多年来,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老王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走出过黎川,更没有到过省城南昌。
30多年来,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他不离不弃,由一个黑发青年,变成了白发老人。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带给他的苦难,把心中这份淳朴的孝心,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坚守。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