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江淮书坛上一匹“黑马”——访当代知名书法家王民学

2017-05-12 10:14:40来源:中华网

打印 字号: T|T
在淮北市书画艺术界,提起“王民学”这三个字,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作为网络新媒体负责人的笔者,日前,登门拜访了这位默默无闻、潜心钻研书法艺术创作的艺术家。
走进王民学先生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跃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桌椅上、地板上,——堆积如山的书法作品。纸笔砚墨、金石印章,一应俱全。浓浓的墨香,弥漫开来,把我带进他的艺术世界。
王民学何须人矣?
他1959年8月19日出生于北京,在北京市度过美好的童年岁月。1968年8月,他因父亲工作调动,随父移居山西省芮城县,1974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芮城一中,1975年3月,插队至河南省灵宝县,1976年7月始,定居于安徽省淮北市,1980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供职于淮北矿务局张庄煤矿、淮北市卫生材料厂、淮北市钙塑总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下海创办淮北市特种重汽修理厂。2015年12月,创办安徽天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任法人代表至今。
出生于北京的王民学,自幼在绿色的军营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王民学没做到“不爱红装爱武装”,倒喜欢上了舞文弄墨。6岁的时候,外祖父为他请来了吕精明老师做家教,这是一位有着深厚书法功底的老师,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博学多才,写的一手蝇头小楷,像《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一样,吕老师责任心极强,细心、耐心、爱心并施,苦口婆心,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手把手教王民学习练书法,有意识地培养弟子对书法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王民学第一次与书法结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民学对书法的痴迷和对老师的膜拜,打动了一生不打算收徒的大师师杰,使得王民学成了师杰大师唯一的“关门弟子”。得到大师的“真传”,王民学进步飞快,可能一部分得益于小时候的书法功底,但不得不承认,王民学对书法的悟性极高,绝对超过一般人。尤其是模仿老师的作品,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朋友曾说,王民学干汽修的时候,自己仿制一台电焊机,比市场上销售的还好。当王民学陶醉于自己“仿技高潮”的时候,老师“当头棒喝”,给他重重地敲响了警钟:不能“形似”,更要“神似”;不能拘泥、停留于老师的风格,而要“钻进去,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老师的教导让王民学如梦初醒,他深思以后,做的更彻底了。每写好一幅作品,都征求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更为可贵的是,他记取老师的教导,大胆创新,不迷信于桎梏苑囿,敢于突破,批判地吸收,在形成自己风格的路途上大踏步地前进,打出了书法领域的“迷踪拳”,以至于书界无法给他“归门别类”,连南京栖霞寺的高僧都认为王民学是书法界蹿出的一匹“黑马”,前来求字。
涉足书坛,走到今天,王民学说:“有三个人,我忘不了。一是恩师师杰,二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三是国画大师、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没有朋友的鼓励、监督和鞭策,我或许就撂挑子了。从艺之路真的很艰辛,需要执着如一,百折不挠,我有时24小时练习,累了就躺在椅子上眯瞪一会,苦啊!还有就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要受得了冷嘲热讽,以及别人异样的眼光,就是自己的家人,也是误解重重,几乎没有人不对我持怀疑态度,没有人相信我能坚持走下去,没有人相信我能成功。再有就是经济上的投入,到目前为止,保守地说,我至少投资了四万元,用于购买纸笔砚墨、金石印章。有时,手头吃紧,总是朋友慷慨解囊,我忘不了!有时,想打退堂鼓,可一想到背后那一双关注我成功的眼睛,便又奋然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民学经过几十年的笔耕墨耘,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作品书法作品先后被日本、韩国和南京栖霞寺、大连凤凰山菩提寺收藏。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书法协会会员。
王民学的书法尤以行书、楷书见长。行书笔法遒劲,整齐严谨,字势奔放,气韵生动;楷书质朴自然,平和简静,意味醇厚,令人咀嚼不尽!很受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名家周报主编王湛先生的赏识。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朋友们的鼓励,老师的指导!”王民学告诉笔者。祝王民学先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传承民族书法艺术上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