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巨擘王了望
编者按:甘肃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厚重。本报“艺术·书法”版特设“历史上的甘肃书法”栏目,介绍我省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及丰富且有特色的书法、碑刻等资源。本期向广大读者展示我省明清文学和书法大家王了望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书法艺术成就。
□本报记者洪文泉
王了望(公元1605-1686年),甘肃陇西人,原名家柱,字胜用,后名荷泽、予望、了望,别号绣佛头陀。是明末清初文坛、书坛的一位大家。1644年,王了望受冤入狱,挥笔写就《冤辩》一文,也正是因为此文打动了当时巡按甘肃的魏琯,以“怜才”施以援手,让王了望重获自由。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王了望被岷州州学推举到京师国子监。在京10年中,王了望广交文友、转益多师,诗文、书法受王铎、陈名夏、熊师旦、傅山、张瑞图等人影响较大,并在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王了望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书法成就更为显著,其笔墨酣畅淋漓,豪放跌宕,于明末清初草书中自成一格。可由于历史原因,真迹大多散失,为后人了解甚少。
王了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因多种原因未能载入文学史,但很多作品还是体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清代学者吴之珽所著《襄武人物志》中记述“天分特高,每成一篇,独有生气”、“思风言泉,飙发湍流,虽不必上拟陈思《豆萁》、正平《鹦鹉》,要亦自能倚马可待”就是对王了望文学水平的评价。陈名夏等人也称赞其为“李贺再世”、“陇西才子”。王了望一生博览群书,以读书为乐,达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他留存下来的文章、诗歌、联语等,虽存量不大,总字数也不是很浩繁,但确独具风采和品格。
在王了望的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受冤入狱后在狱中所作的《冤辩》。是一篇构思奇特,辨理清晰,叙事严谨,情感充沛的佳作。《冤辩》一文开篇以“积毁铄金”入手,接“业羽折轴”之语,形成了一个对偶、排比的联句,气势先声夺人,并以反诘的语气叙述,使文章开篇便气脉充沛,令人喟叹。其后,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蒙冤入狱的事件过程,夹叙夹议,引经据典,陈述论辩。结尾处,一句“沉云蔽日,终有一明,薄雪盖人,终有一见”表达出作者受冤的委屈和对生活的期待。全文旨在叙事的基础上说理,以理服人,使人在感动中洞察作者的良苦用心,对其蒙受冤屈、为人迁怒、受人诬陷的愤慨感同身受。
王了望文采出众。但在历史上影响最深的则是其在书法上的造诣。时至今日,人们谈起王了望,大都以书法家相称。明清之际,书法界流派纷呈,除了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张瑞图为首的“明末四家”,还有一支书法流派异军突起,这一书派以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为首,书风注重个性,摆脱习俗,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在这一书派中,最为特殊的应该是王了望。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莫建成在《王了望墨迹选辑》序中提出:“王了望的书法作品,属于典型的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由徐渭发其源,张瑞图导其流,黄道周、倪元璐扬其波,王铎、傅山助其澜,王了望泛其舟,编织了明清书法辉煌壮丽的华章。”
首先,王了望的书法崇尚“古法”倡导下的文人审美。吴之珽《襄武人物志》中对其书法艺术的评价,“善书法,楷法中太傅,善仿王廙,行草归抚鲁公《争座位》,而变本加厉,纵横躞蹀,识者以为散僧入圣云,夫和鸾鸣驺,非不中轨,而追风蹑电,或以跅弛而致千里也”。从书风来看,王了望的书法师承钟太傅,行草崇尚颜真卿,受怀素帖影响,在书法成型期,又受到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大师的直接影响,直走帖学一系,是典型的“古法”倡导下的文人书法。
其次,王了望的书法,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字体结构的处理,既其独创的字体偏旁不对称关系的书写方式,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也是他狷狂性格的一种直率表达,反映出他不随流俗,独述己见的个性特点。王了望的这种书体,打破了当时主流的馆阁体书写形式,在不对称中寻求平衡和谐,给人一种奇崛、险峻的观感,在厚重的笔墨、节奏的变化、轻重关系的把握中,在打破规律之后返归平衡,在险峻中求得通篇气运贯通与淋漓,既张扬个性,又耐人寻味。
总之,王了望的书法笔墨饱满,庄重朴拙,一气呵成,趣味横生,既张扬个性又不失对前人的借鉴;既合乎法度,又突破樊篱,达到心态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尤其难得的是,王了望的书法形式多样,涉及楷、隶、行、草等多种书体,既有带着强烈感情色彩、凸显个性的佳作,如《六十一自寿》《驻云飞》等篇,纵笔取势,纵而能敛,顿挫有力,收笔回锋自然天成,字间连带,行气贯通,间架如满弓,行笔似游蛇,极具苍郁雄畅之风;又有中规中矩、深得前人精妙的作品,如《山岩洞避暑》中规中矩,楷中见隶,工稳持重,《病起言怀》颇得颜真卿《争座位》帖之妙,笔墨丰润,行笔洒脱,气韵贯通,显示出了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功力。
2012年9月,由莫建成历时数十年潜心搜集、整理的《王了望墨迹选辑》正式出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评价说:“莫建成通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乡贤王了望书法作品的挖掘整理工作。这部浩大而又十分珍贵的选辑,展现了这位明清文学和书法大家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伟大的艺术成就。”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说:“王了望过去名气很大,但是文化遗产留存不多,通过这次整理,大体上可以看到他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成果的总体风貌,但我们仍然需要把对他的研究引向深入。所以,今后可以把他作为一个学术性的课题继续展开研究,把这个选辑作为史料,然后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用他的艺术思想、艺术见解和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来滋养和指导我们的文化艺术活动。”
形由道而立笔以奇出新
□莫建成
对王了望书法的仰慕,几乎伴随着我的一生,时至今日,每每面对王了望墨迹,仍然兴奋不已,被它旷代的笔致意韵所倾倒,不得不谈谈余之感受。
《易经·系辞》中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谓之道”;孔颖达《周易注疏》提出“形由道而立”。我以为,这是对王了望书法美学意蕴的最恰当的解读,也是人文书法艺术所崇尚的最高境界。
细心纵览王了望所存遗迹,沐手品味,其书技法、书法理念诚属跃元代,追北宋尚意书风,取唐而自辟新途。其笔势飞动,左牵右掣,行笔干脆,不论笔法还是结构,都是比较罕见的书法精品。其韵致与北宋苏东坡尺牍题跋颇有渊源,清代赵之谦书信手札似承其法,属中转式的经典之作,他们之间的师承不敢妄断,可他们3位对书法理念认同是不言而喻的。
就技法而言,王了望用笔多以露锋取势,在纵画处理上多用侧锋,心手相畅,笔锋跌宕,极具创造性。结字横扁,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或方整静穆,多为左右摇曳,打破了敦煌写经整齐排列、馆阁体单字造势的局限。转折处有方有圆,方中见圆,为突出字间的节奏感,故意夸大个别点画,以奇造险,别出新意。遒劲的线条和字间产生的势态给人一种宗教艺术所特有的肃穆和禅意,犹如深山古刹中传出的一首既平稳和谐又幽深高古的紫云曲。
另外,还表现在对字的空间经营上,字内字外都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既注重了字的本身,又顾及字以外的所有区域,单字的多种承应方式和对空间的影响,使外部的空间节奏和内部结体,线条运行达到了完美统一,表现出了一位饱学文人书家对书法的悟性和修养。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