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泉港区沙格村万善堂文化与王忠孝孝思文化的融合探究

2017-04-26 09:14:31来源:王辉明 王亚书

打印 字号: T|T
沙格村万善堂始建于明朝中后期,清朝光绪年间重建;位于沙格边防派出所对面东偏南约200米。万善堂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普渡祭祀传统文化和王忠孝孝思文化元素;与沙格村灵慈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镜山瑞云殿并重是沙格村的三大文物古迹。  
一、万善堂的由来
农耕社会,沙格村先民自中原迁入八闽(福建古代称为“八闽”),八闽蛮夷之地,属于亚热带气候,桑野棘木丛生,先民拓垦时常受毒蛇猛兽攻击,且到处蛮烟瘴雾,瘟疫时有发生,夺走先民珍贵的人命;遍地无人收埋的尸骨,在宗教与怜悯的驱使下,沙格村先民捐资收埋曝露的尸骨葬于沙格、林头、柯厝、港墘四村交界海边的滩涂沙地,岁月轮转,此处逐渐形成为乱坟岗及墓塘(雅称为山塘,下文中均称为山塘)。
到了明朝,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沿海居民饱受倭寇骚扰之害尤重;作为湄洲湾门户的沙格村(澳)是倭寇登陆的必经之路,沙格几经倭寇屠村,百姓流离失所。据方志记载,湄洲湾虽为天然良港,航道很深,舟船出入无碍,但内海的枫江,航道浅,天文小潮时舟船无法入港。所以,倭寇几度经沙格澳(另称十八湾)登陆,以沙格为据点,进一步南向山腰、惠安进犯,西向枫亭及仙之邑进犯,或由枫亭途经园庄再进犯永春、德化等邑城。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部将施公,派出大明兵勇在沙格与柯厝村之间的滩涂诡伏,歼灭倭寇无数,横尸遍野,施公等爱国将士也英烈不少。为让后代子孙不忘国恩,沙格村及港墘村的先民建祠敬祀施公等抗倭将士。出行对鬼魂强烈的畏惧心理与对战死在山塘的孤魂野鬼怜悯,沙格村先民在山塘的入海口附近建造万善堂。
二、万善堂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
出于对普祀方便,就地选址在四村交界的山塘入口处建万善堂,经过成千上百年的演化,万善堂周边的滩涂沙地已成为周边几个村寨的集中墓塘(避讳雅称为山塘)及收受曝尸野外的乱坟岗;到了明末清初时期,山塘内坟墓林立。这片土地也从此披上诡异的面纱,基本外界隔绝,且整个山塘方圆几公里内满目荆榛,坟堆间茅封草长,木麻黄组成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遮天翳日,时不时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让人产生到了阴间的幻觉。若无祀拜需要无人敢于涉足。
1.在先民危难时刻发挥紧急避难场所的作用。
(1)倭寇入侵时期:明朝期间,整个湄洲湾境内饱受倭寇骚扰之害最为严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据方志记载,明嘉靖期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今莆田)和平海卫城,屠城三日,然后据城达六十日之久。作为湄洲湾门户的沙格村也惨遭屠村,族人乡亲有家难归,逃避在山塘内的万善堂。村内横尸遍布,臭气熏天,疫病流行,四野尸骸枕藉,惨不忍睹。沙格村众乡坤筹措钱两,在万善堂周围开厂施粥,收留灾民,对伤者给予救助;亡者给予安葬。直至戚继光率军从浙江赶来,倭寇闻讯退守平海后,沙格民众才陆续返村。
(2)明清之交的王忠孝抗清复明时期:沙格村先贤王忠考(明朝崇祯元年进士)生活在明清之交的乱世,在明末腐朽的官场,他敢于挑战阉党,身陷厂卫大狱。明亡,他“报国心犹在”,高举“反清复明”大旗,辅佐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廷在多次派出使臣招抚无果的情况下,因沙格是故明遗臣王忠孝故乡,加之沙格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据方志载,置元及明初沙格设有巡,清时,沙格与崇武和黄崎(今惠安净峰)为惠安三镇;清兵几次对沙格进行清剿。王忠孝约于顺治八年(1651年)的《与刘沂春书》中写道:“弟自戊子年(顺治五年)冬以来,受祸极酷,田舍所不待赘,而族戚株累万状……”,直至康熙初年,沙格乡族人及周边亲戚多次惨遭株连,每次清兵来沙时,来不及逃匿的村民惨遭镇压,沙格河墘、沙堤、海滩尸体遍布1。当时王忠孝在《与甘、万二将军书》中请求甘、万二将若行军惠北时,能约束部下,保护沙格乃至惠北乡亲。并对几年来,族亲因忠孝自已个人的义举而株连祸及无辜的乡族,王忠孝深表负疚的矛盾心理,当时南明昏庸腐败,郑氏政权的内杠。到底是要知时务“弃暗投明”,还是孤忠傲骨,风烛残月的孤臣挣扎着。(见林明辉著《乱世达人—王忠孝大传》)。
每次清兵按沙时,沙格乡族都能充分利用山塘的坟岗林立,阴森恐怖,及沟壑纵横不易被发现的有利地形,隐匿到山塘内万善堂,在乡族危难时刻万善堂充分发挥紧急避难场所的功能作用。
(3)光绪朝的天灾人祸:光绪二年(1876年)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席卷了江南乃至整个中国,且持续整整三年(1876年~1878年),南方水灾北方旱灾,即严厉的“天谴”,史称“丁戊奇荒”,南方各省遭遇了200年未遇的大暴雨,广东、福建两省损失尤重。令数百万人称为乞丐,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震撼整个世界。灾民人数之众、范围之广、时间之久,史上空前。整个惠北及莆仙区域随处可见饿民扶老携幼,乞食于道,风吹即倒。“桀骜者沿街抢夺,舍命而不悔”惨况。遭受灾难最为严重的村落,百姓像野兽似地互相掠食;数十个甚至百个村落中,70%的居民已经死亡了。吃人已非个别现象,达到‘王法难犯,饥饿难当’。
在天灾面前,沙格村先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承训先祖忠贞遗德,仁爱情怀;发扬王忠孝公节义精神,王璋公坚韧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忠厚处世,宽容和睦的品格,共度难关,沙格村内已是十室九空“疫病相染”,村民担心“秽气所蒸,疫易传染”,幸存者暂借居万善堂周边,收伤救存,掩埋死者,共同度过惊涛骇浪。                                                        
(4)追思亡灵,普祭祀亡魂的作用。
每次天灾人祸面前,万堂堂都发挥息灾救灾的作用。演化到后来,沙格族人乡亲为表达对亡灵的追思,祈求族事村事顺利、息灾止却、人物荣欣、世代顺安,万善堂演化成为普渡祭祀的传统文化场所。
(5 )承训先祖忠贞遗德,仁爱情怀的作用。
沙格万善堂既是沙格村民世世代代感念祖先庇佑的庄严场地,更是王忠孝文化研究不可缺的重大要历史遗址,也是清朝王璋循吏廉政文化及台海渊源研究的重要史迹(因台湾历史上王璋有首创之功:以台湾籍生员举于乡,开创台湾置府登贤书榜之首),从某种意义上讲与灵慈宫并重,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和对台文化传承。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万善文化传承与王忠孝文化的延续
随着清朝政府统治稳固,社会逐渐趋于稳定,但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时有发生,特别是向大海讨生计的沙格村族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受季风、潮流影响,海难事故频发,据《蟹谷王氏谱》及《王忠公全集》中记载,仅明清之交,特别是清朝下令海禁时,因王忠孝民族大义,抗清复明株连乡族。沙格先民多次渡海到台湾谋生,族亲或受王忠孝委派扬帆驾舟到澎湖群岛及台湾本岛探军情,受季风和潮汐影响,殉海者十有八九,可谓九死一生。包括历史上的多次瘟疫死伤者无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沙格先民认为孤魂野鬼是为社会不安的源头。为安抚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于每年农历七月举办融合佛、道、三一教三教的普渡仪式。通过祭典仪式,不仅代表早期社会对鬼神的敬畏,也传达了沙格先民对客死异乡的孤鬼一种蕴含宗教情怀与同胞手足般的怜悯之情。继尔,普渡祭典的举行成为沙格与繁衍出去宗亲人际网络连结的重要媒介。
(一)、沙格村独特的孝思文化(七月十一接公妈)
沙格村民认为,七月为鬼月,天官恩授地官打开鬼门,迎请阴间的孤魂野鬼来到阳间,在返回阳间路上可谓鱼目混杂,王氏子孙为了让公妈在来阳间过节的路上不受拥挤,平坦好走。沙格先民流下祖规,在七月十一日提前迎接公妈回家。以大长房系的长房、三房、四房为代表接公妈祭拜。这一天,家家户户备上丰盛的荤素祀品在午时之前到祖厅统一祭拜公妈,寓意为迎接公妈回家,也许是巧合,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一均在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前后,气候燥热无比,沙格村民至今保留着带有迷信色彩的十一公妈回家互挤才这么热的说法。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再次热热闹闹的给公妈过节,祭拜除了丰盛的荤素祀品外,必须另加一份厚礼——九层米粿。一是祈求公妈保佑来年将不好的运气像九层粿一层层剥离。二是祈求公妈荫佑后楼子孙事业兴旺像粿(闽南话通糕)一样发,人丁旺子孙满堂像九层粿节节升高。
(二)、地普、水普两祭文化
1. 十月十五日为水普。但从初末清初,沙格先民因族贤王忠孝助郑氏政权抗清复明,清廷大兵几度按沙,大开杀界,大长房系是王忠孝至亲因此多受株连,族人不得不远渡重洋逃离沙格到台湾(所谓的堂山过台湾)。然风云莫测,族亲刚出沙堤登船时,被设伏在海边的清兵当作叛逆投敌惨遭屠杀;要么在渡台时,在台湾海峡受季风和洋流影响,在汹涌波涛海浪中殉难,能顺利到达彼岸的只有十有一二。后来,沙格大长房系的后代子孙为孝思先祖,缅怀祖德,寄思对殉难于大海葬身渔腹的族亲兄弟表示怜悯。根据水官解厄习俗,于十月十五为房族内殉难于大海的好兄弟(古时对孤魂众鬼的尊称)做“水普”。
2. 七月十五日地普。根据宗教文化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沙格村次房系,山面,打人公,占春,许店等各姓氏大做地谱,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荤素祀品在午时之前到祖厅祭祀拜公妈(祖先),午后申时(3点起)村姑民妇个个红衣红裤挑着丰盛的饭菜祀品到万善堂祀拜万善公,将祀拜完万善公的饭菜挑台大埕“施食” 孤魂众鬼,除食物之外,也为其准备经衣(即新衣),轮幡转状(以竹条编成外圆形壮作为骨加,外贴七彩纸,上有廿十四孝经图,破地狱等图文)等纸贡品,让其在阳间渡过短暂的舒适生活。同时廷请经师(道士、和尚或三一教修士)诵经超渡,使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能超渡达于乐土。
(三)、以“打城戏”或“盂兰盆会”超渡亡灵
无论是地普或水普度期间,古时沙格村每年七月十五前后在万善堂组织演“打城戏”或“盂兰盆会”,廷请道士或和尚或三一教修士设法水陆法场,诵经超度亡灵。不管是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也罢,还是先民同族好兄弟蒙难,按迷信轮回均被认为罪过较深,为了让好兄弟早日脱离苦海,延请道士做科仪救渡众孤鬼,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延请佛教的高僧和尚诵经,举行“盂兰盆会”。释迦牟尼告知其弟子目莲于七月十五日以盆盛五果百味,供养十方大德,以救母脱离饿鬼道,施食拯救苦难。无论哪一种仪式,均以安顿这些地狱中无人祭祀的恶鬼,祈求族事村事顺利、息灾止却、人物荣欣、世代顺安。后来,因在万善堂演出,阴森恐怖;将超渡亡灵水陆法会环节放在王忠孝青年时读书的先锋村西庵填充或刘厝村的三一教祠,沙格村万善堂只保留祭拜环节。
(四)、独特的正月初七海蛎羹文化。
正月初七,按民俗专家说,是“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人类的诞辰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沙格村下底楼以王氏大长房系的长房、三房、四房等为代表的,这一日,人与公妈共庆。清晨(早饭前),家家户户煮好含有七样菜的海蛎羹祭拜公妈和万善公(也称路爷路奶)。“羹”与“更”谐音,取更新之意,有求吉纳祥的美好象征。意在祛病、辟邪、消灾,在新春讨个好彩头,祈求平安大吉、丰衣足食,生活和美。因先民多海难葬身渔腹,故祭拜必须以海蛎为主料,寓意吃回来,接回来;让后代子孙不忘祖先的亡海之难。
(五)、沙格四月初一开鼓请及五月初五的赛龙舟的祭海文化。
1. 龙舟竞渡。沙格的端午节龙舟赛始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地方上疫瘴流行,常使一些村落“几断人烟”。对岸的莆田年年大送“王船”,装载瘟神的“王船”漂浮于海湾,惨状恐怖。于是,为了“保境安民”,每年端午节,沙格村人从灵慈宫中请出妈祖尊驾,绕村巡安;并将妈祖尊驾抬到海边妈祖殿坐阵。午时海水涨满8分时,龙舟开始竞渡,文武两栅戏剧齐演,意借屈子英灵和妈祖神威以正祛邪。至清代,明朝遗臣王忠孝随郑氏流寓台湾,最终客死台湾。民间有游子逝于异乡,家人要引其游魂回归故里的习俗。所以,龙舟赛兼容了新的内涵,沙格村民以这种曲折的形式来缅怀借龙舟引忠魂回归故里。
2.  四月初一开鼓请。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阴历三月卅十夜,郑成功在王忠孝的谋划建议下,亲率船队冒着暴风骤雨横渡海峡,四月初一拂晓抵达鹿耳门外港,午时借着天文大潮船队顺利驶入台江,并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荷兰军的联系与互援;并迅速在禾寮港登陆。另一支军驻扎在鹿耳门牵制荷兰侵略军。待胜利消息传到沙格村时,乡亲相互奔走相告,激动的族民跑到姐祖庙知会神明并抬上神像敲锣打鼓游行起来,后一直保留着“四月初一开鼓请,五月初五龙舟行”的祭海活动,以告慰渡大海殉难的好兄弟。
(六)、七月十四的三一教祠的超渡和农历七月廿九(另一说法十月廿九)圆谱
七月十四日,除在万善堂廷请道士和尚诵经外,沙格村先民一直认为,因王忠孝辅助郑成功抗清复明株连乡族亲戚死于无辜,有别于万善堂的孤魂野鬼。因此,下底楼保留七月十四日在位于四房祖厝旁的三一教祠举行本醮典科仪道场,设坛点灯为死于清兵清剿的乡族亲戚,也包括客死沙堤的孤魂野鬼引路,加持咒食,诵唱三一教经文、歌唱《醒心诗》恳祈十殿阎王悉仗慈悲,咸蒙赦免,进目莲表及破地狱。
农历七月二十九的“关鬼门”,俗称圆谱,这天傍晚,沙村村民在自家门前准备菜肴,为众孤鬼“饯别”,庙前的灯篙也要拆除,宣告普渡结束。
四、结束语
沙格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科甲蝉联,万善堂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发挥着慈善功能与避难场所的作用,承载着博爱、慈悲、忠厚、救世等文化思想。随着时月星,沙格村万善堂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融入王忠孝,王璋文化元素,牵系的台湾历史渊源,台海王氏本是一家亲,本同要根,共情深;情且长,远流传。希望笔者的寥寥俗文,一是能促成无论身在台湾还是在莆田、仙游、闽南各地的王家亲人怀着对先祖的敬意,寻找机会返乡祭祖,细听宗亲先贤的美丽传说或故事。二是增加王家亲人对自家宗教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彼此递进情感,增加文化交流。
一、作者简介:
    二、 参考文献及史实依据:
1.百度百科及2015年11月16日中国经营报:《清朝三年自然灾害》
2.祖辈口口相传的传说。
3.林明辉著的《乱世达人—王忠孝大传》
4.中国历史追学网·历史·莆田历史·《莆田历史自然灾害》
三、备注:
对清朝大兵屠村一说,笔者暂依据林明辉著的《乱世达人—王忠孝大传》文中所述内容,对清兵是否屠村,笔者认为需进一步考究。历朝历代任何新的政权需安邦稳国,争取群众基础,这是治国理政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