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好人”王选的嘱托
原标题:为了“好人”王选的嘱托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一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
仓颉创造汉字,让文明沉淀下来;李斯统一汉字,让文明流动起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让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王选,则创造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汉字告别了“铅与火”的束缚,迈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被誉为“当代毕昇”。
这位老人临终前的一份嘱托,给世间留下了无限温暖。
一份珍贵的嘱托
两张微微泛黄的信笺、8项嘱托、33行、662个字,带给人们无尽遐思。
2000年10月6日清晨,王选并未像往常一样准时到楼下活动身体、打太极拳,而是伏案写下一份特殊“遗嘱”。那是他刚刚被确诊绝症后的第3天,趁头脑还清醒,他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详尽安排:
1.人总有一死。这次患肺癌,即使有扩散,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向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方正,尤其是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一旦医生会诊确定已全面转移,并经中医试验治疗无效,医生认为已为不治之症,只是延长寿命而已,则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陈堃銶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很想得开,我们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这点恳请领导予以满足。
3.我要带头推动“安乐死”,在“安乐死”或正常脑死亡时,立即捐献我身上所有有用的东西,包括角膜,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4.我死之后,在取出有用器官后,请务必于12小时之内送火葬场,家属不要陪同,只需少数人执行,骨灰不保留。12小时内火化完成,就可以完全避免遗体告别、追悼会等我最最反对的程序。
5.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不得用公款为我设基金,除非我和陈堃銶自己的捐款,才可考虑设基金,基金也不一定要用我的名字命名。
6.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7.我对方正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的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方正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8.我死后的财产全部属于妻子陈堃銶。我常说我一生有十个重大选择,其实我最幸运的是与陈堃銶结合,没有她就没有激光照排。由她决定何时捐出多少财产。她对名利看得非常淡薄。感谢关心我的领导、同事和同志们,务请按我遗嘱办事,有些未了的心愿,已口头交代给陈堃銶。
时间凝固在这一刻。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在与病魔抗争数年之后,王选永远地走了。
按照王选遗愿,陈堃銶教授向九三学社中央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为九三学社离退休老社员中经济困难的重病患者提供一定医疗补助。2006年6月,经九三学社中央十一届四十四次主席办公会研究,决定设立九三学社王选关怀基金。翌年4月,在九三学社中央及地方组织、广大社员的支持下,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成立。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基金会秉承王选精神,成立10年来累计资助社员232人,发放资助款596万元。
什么叫好人
王选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这就是好人王选。
王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好人标准”。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对同事和下属充满关爱。
一次,当他偶然得知时任九三学社宁夏区委副主委宋晓华的爱人也深受肺癌之苦时,王选不仅热情鼓励她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还自费从国外购买治疗肺癌的最新药品给她,每个月要花费2万元。
王选和夫人陈堃銶不仅惦记着什么时候药快用完了,什么时候该送药过去,而且每次送药都要附上一封信,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意费用,费用由他们承担。对这件事,他们却从不张扬,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
“当王选副主席病重自知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仍然想着如何造福世界,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如何帮助需要健康活下去的人。无疑,这是世界上最无私、最高尚的情怀,是人间最纯洁、最辉煌的心灵。”
“作为一个受捐者,既承享巨惠,沐浴大爱,当须感恩图报、与爱同行。”
“我向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表示最大感谢、最高敬意的同时发誓学习、发扬王选副主席的大爱精神,回馈社会、贯彻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
……
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出自一位古稀老人。
77岁的连文星是九三学社河南农业大学委员会社员,常年患有高血压、脑梗塞、青光眼等多种疾病,2011年眼底恶化,面临失明危险。多年的眼病折磨着这位从教多年的老人。他说:“我身缠顽疾,甚感痛苦,视野又(呈)管状(并已进)入晚期,更使我心智大受打击。”
2014年1月21日,春节前夕,阵阵寒风挡不住心里浓浓暖意,连文星收到了王选关怀基金资助款3万元。在感谢信里,他写道,“沉沦之际,面对深彻的关怀和及时支持,我感同获救,看到了希望,犹如灿烂阳光照入心房,颓废的雾霾被一扫而净。”
有一场战争,没有硝烟弥漫,同样决定生死,那是与病魔的抗争。有一种关爱,没有血脉承继,却会创造奇迹,这就是人间大爱。经过治疗,曾经被医生诊断为“5年内失明”的连文星,眼压不仅得到控制,中心视力也由0.3提升至0.8,缺损的视野明显恢复。
对连文星来说,病情得到好转值得高兴,但是怎么样将王选精神传递出去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大河报》关于“河南省首个活体角膜捐献者”的报道引起他的关注,他说:“新闻(报道)给我提示了一条更直接、更‘高效’播撒大爱的途径,那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和器官对公众作无偿捐献!……用自己眼内小片薄膜让另一个人能观看世界,生活、劳作、享受五彩缤纷,这是何等美妙的善事!何等地感人、激励人!”
温暖的大家庭
王选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更让人动容的是,王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九三社员。沿着王选的路走下去,给因重病生活陷入困境中的社员送去九三学社组织的关爱,不仅是对受助社员的帮助,更让广大社员深切感受到九三学社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九三学社感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动员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在九三学社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理事长韩启德说:“王选关怀基金会坚持每年资助有困难的老年社员,尽管资金有限,但充分体现了组织的关怀,受资助社员非常感动,让社员们感到九三学社是个温暖的集体。”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俗称“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疑难病症之一,唯有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2015年,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了解到河南省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农村地区有大量患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贫困群众,急需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却因贫困无力就医。
经过多方募捐筹资,基金会资助九三学社同心康福行动河南省濮阳市髋关节置换230万元。治好一个病人,就是救活一个家庭。一个人站起来,就是一个家庭站起来。任金刚、许明利、蔡运动、梅永修……髋关节置换手术单上的名字不断增加,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王选的温暖,感受到了九三学社的温暖。
10年来,受助者寄给九三学社的一封封感谢信,表达着他们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欣喜,也体现着王选的临终嘱托带给世间的温暖。
(作者单位系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一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
仓颉创造汉字,让文明沉淀下来;李斯统一汉字,让文明流动起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让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王选,则创造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汉字告别了“铅与火”的束缚,迈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被誉为“当代毕昇”。
这位老人临终前的一份嘱托,给世间留下了无限温暖。
一份珍贵的嘱托
两张微微泛黄的信笺、8项嘱托、33行、662个字,带给人们无尽遐思。
2000年10月6日清晨,王选并未像往常一样准时到楼下活动身体、打太极拳,而是伏案写下一份特殊“遗嘱”。那是他刚刚被确诊绝症后的第3天,趁头脑还清醒,他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详尽安排:
1.人总有一死。这次患肺癌,即使有扩散,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向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方正,尤其是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一旦医生会诊确定已全面转移,并经中医试验治疗无效,医生认为已为不治之症,只是延长寿命而已,则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陈堃銶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很想得开,我们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这点恳请领导予以满足。
3.我要带头推动“安乐死”,在“安乐死”或正常脑死亡时,立即捐献我身上所有有用的东西,包括角膜,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4.我死之后,在取出有用器官后,请务必于12小时之内送火葬场,家属不要陪同,只需少数人执行,骨灰不保留。12小时内火化完成,就可以完全避免遗体告别、追悼会等我最最反对的程序。
5.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不得用公款为我设基金,除非我和陈堃銶自己的捐款,才可考虑设基金,基金也不一定要用我的名字命名。
6.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7.我对方正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的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方正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8.我死后的财产全部属于妻子陈堃銶。我常说我一生有十个重大选择,其实我最幸运的是与陈堃銶结合,没有她就没有激光照排。由她决定何时捐出多少财产。她对名利看得非常淡薄。感谢关心我的领导、同事和同志们,务请按我遗嘱办事,有些未了的心愿,已口头交代给陈堃銶。
时间凝固在这一刻。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在与病魔抗争数年之后,王选永远地走了。
按照王选遗愿,陈堃銶教授向九三学社中央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为九三学社离退休老社员中经济困难的重病患者提供一定医疗补助。2006年6月,经九三学社中央十一届四十四次主席办公会研究,决定设立九三学社王选关怀基金。翌年4月,在九三学社中央及地方组织、广大社员的支持下,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成立。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基金会秉承王选精神,成立10年来累计资助社员232人,发放资助款596万元。
什么叫好人
王选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这就是好人王选。
王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好人标准”。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对同事和下属充满关爱。
一次,当他偶然得知时任九三学社宁夏区委副主委宋晓华的爱人也深受肺癌之苦时,王选不仅热情鼓励她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还自费从国外购买治疗肺癌的最新药品给她,每个月要花费2万元。
王选和夫人陈堃銶不仅惦记着什么时候药快用完了,什么时候该送药过去,而且每次送药都要附上一封信,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意费用,费用由他们承担。对这件事,他们却从不张扬,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
“当王选副主席病重自知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仍然想着如何造福世界,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如何帮助需要健康活下去的人。无疑,这是世界上最无私、最高尚的情怀,是人间最纯洁、最辉煌的心灵。”
“作为一个受捐者,既承享巨惠,沐浴大爱,当须感恩图报、与爱同行。”
“我向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表示最大感谢、最高敬意的同时发誓学习、发扬王选副主席的大爱精神,回馈社会、贯彻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
……
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出自一位古稀老人。
77岁的连文星是九三学社河南农业大学委员会社员,常年患有高血压、脑梗塞、青光眼等多种疾病,2011年眼底恶化,面临失明危险。多年的眼病折磨着这位从教多年的老人。他说:“我身缠顽疾,甚感痛苦,视野又(呈)管状(并已进)入晚期,更使我心智大受打击。”
2014年1月21日,春节前夕,阵阵寒风挡不住心里浓浓暖意,连文星收到了王选关怀基金资助款3万元。在感谢信里,他写道,“沉沦之际,面对深彻的关怀和及时支持,我感同获救,看到了希望,犹如灿烂阳光照入心房,颓废的雾霾被一扫而净。”
有一场战争,没有硝烟弥漫,同样决定生死,那是与病魔的抗争。有一种关爱,没有血脉承继,却会创造奇迹,这就是人间大爱。经过治疗,曾经被医生诊断为“5年内失明”的连文星,眼压不仅得到控制,中心视力也由0.3提升至0.8,缺损的视野明显恢复。
对连文星来说,病情得到好转值得高兴,但是怎么样将王选精神传递出去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大河报》关于“河南省首个活体角膜捐献者”的报道引起他的关注,他说:“新闻(报道)给我提示了一条更直接、更‘高效’播撒大爱的途径,那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和器官对公众作无偿捐献!……用自己眼内小片薄膜让另一个人能观看世界,生活、劳作、享受五彩缤纷,这是何等美妙的善事!何等地感人、激励人!”
温暖的大家庭
王选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更让人动容的是,王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九三社员。沿着王选的路走下去,给因重病生活陷入困境中的社员送去九三学社组织的关爱,不仅是对受助社员的帮助,更让广大社员深切感受到九三学社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九三学社感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动员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在九三学社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理事长韩启德说:“王选关怀基金会坚持每年资助有困难的老年社员,尽管资金有限,但充分体现了组织的关怀,受资助社员非常感动,让社员们感到九三学社是个温暖的集体。”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俗称“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疑难病症之一,唯有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2015年,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了解到河南省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农村地区有大量患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贫困群众,急需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却因贫困无力就医。
经过多方募捐筹资,基金会资助九三学社同心康福行动河南省濮阳市髋关节置换230万元。治好一个病人,就是救活一个家庭。一个人站起来,就是一个家庭站起来。任金刚、许明利、蔡运动、梅永修……髋关节置换手术单上的名字不断增加,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王选的温暖,感受到了九三学社的温暖。
10年来,受助者寄给九三学社的一封封感谢信,表达着他们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欣喜,也体现着王选的临终嘱托带给世间的温暖。
(作者单位系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