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老兵王铁环

2017年3月7日凌晨2时,沈阳。
一位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她叫王铁环,是一位抗联老兵。她于1927年1月9日出生在黑龙江密山县,1933年3月随父母参加革命,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8岁加入抗联队伍,她劫过日军的粮车,12岁跟随母亲和弟弟前往苏联编入苏联远东军88旅受训。就在上个月,她还是全国仅存的7名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苏联远东军区第88旅)老战士之一。
从沈阳市委老干部局知道这条讣告信息时,记者的眼睛瞬间湿润起来,那句话也再次涌上心头:老兵不死,只是渐凋零。王铁环就是记者采访的众多抗日老兵中的一员。年初,记者还听说了省市领导去她家中慰问的消息。然而,老人竟突然与我们永别了。
今天,我们追忆这位抗战老兵,希望留住凝聚在她身上那不屈的抗战精神,也希望更多人关注那些还健在的老兵们……
“我年龄小,就知道小鬼子坏透了……”
王铁环192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密山县马鞍山村。
父亲王贵祥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第三师的一名团长。1935年6月的一天,王贵祥提前知道了日军要来扫荡村子的消息,连夜把妻子还有两个孩子一起接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所驻扎的山区。王铁环一家人躲过一劫。也就是从那一天起,王铁环开始她的“密营”穿梭,跟随着父母和东北抗日联军一起打鬼子。
1938年,王贵祥在一次作战当中不幸牺牲。
“我年龄小,有些事情大人都不让我们知道,就知道日本人坏透了,我们不能做亡国奴。在家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日本兵看谁不顺眼就会把人杀了,很小我就知道要躲着日本兵走。我挎着一把手枪,在林子里跑,遇见日军就拼了命地跑,跑不了就开枪打,一点都不害怕。”
这是两年前,记者在皇姑区松花江街一栋老式居民楼她的家中,老人和记者讲的她对抗联岁月最初的记忆。当时,在客厅里,老人坐在沙发上,短发花白,面容慈祥。一束阳光透过窗帘映射在老人沧桑的面颊上,眼角的皱纹显得越发清晰深刻。那时的王铁环身子骨还算硬朗,只是记忆力和听力不太好。
这一段段的“口述实录”依然存在记者的录音笔中。
“一个连一个排出去没几个回来的”
“那时骑兵很少,大伙出行都是靠腿儿。我小呀,七八岁,大人都照顾我,我腿儿行,从来不用人背的,我跟着一起跑,一点都不碍事,要不是靠我的腿儿我早就没了。如果一旦和大伙失去联系,他们就吹口哨,我听见口哨哪来的就往哪儿跑去找大人。”
王铁环年龄小,后期被分配到抗联的后勤部门在密营(说是密营,其实就是战士们为躲藏日军挖的藏身洞)做被服。“咱们地下室有个被服厂,就那么一台缝纫机啊,整天哗哗响,扒下来的黄柏树皮用来熬水染布,布就发黄了和鬼子服装颜色差不多。被服厂可秘密了,都是咱们在地下挖,上面树照样有,只要没有叛徒出卖,日本人根本发现不了。”
父亲牺牲的消息半年后家人通过询问才得到。
“那时候打仗我跟母亲在一起,父亲出去打鬼子已经好久没回来过了,他也不说去哪。后来我和母亲就到处找,问谁都不知道。大概过了有多半年,我们才知道父亲牺牲了,可是牺牲在哪都不清楚,那时牺牲的人太多了,后来咱们都不敢问。还有一种情况是,组织上撮合让他们结婚了,等第二天两口子分开就再也没有回来。到地方一点名,大家都偷着掉眼泪。一个连一个排出去没几个回来的,好几百人的队伍到解放的时候一数就剩下十几个人。”
“护送我们的两个兵都牺牲了”
随着战斗的形式越来越严峻,东北抗联队伍的伤亡不断增加,密营也屡屡遭到破坏。为确保部队有生力量,中央决定将部分妇女儿童和伤员撤离到苏联安置。1939年,王铁环随着母亲和抗联七军部分同志在第二路军领导的批准下,过界去了苏联四站。直到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的1月回到家乡。
提起部队撤到苏联,王老颤抖着嘴角,眼眶有些湿润:“当时护送我们的两个兵都牺牲了。”1939年的冬天,王铁环所在的抗联队伍按照计划要撤至苏联境内。当时队伍由两名抗联战士护送,他们掐准日军的巡逻时间,迅速从江面上穿过了封锁线,与前来接应的苏军会合。那两名战士完成任务后再从江面返回国内。就在护送的战友刚返回不久,王老就听到了身后的枪响,他们推测两位战友可能是遇害了。后来,王铁环得知,两位战友在返回到边境时遇到了巡逻的日军,当场牺牲。
到苏联后,王铁环跟着大人被编入苏联远东军边防部队,她和大人一起训练。“手枪和步枪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爬冰卧训练是我的第一课,零下40摄氏度的天,只穿一条棉裤在冰面上训练。”王铁环在苏联生活了6年,每天多半时间都在训练。1946年,王铁环回国。“日本鬼子被打跑了,我们坐着人家的大军车,被送到半截河这就算回国了。”回国后,王铁环被分配到桦川县做妇女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转业到青海省西宁市,1963年调回沈阳,1982年离休。
“杀了你的家人,烧了你的房子,能不反抗吗”
事过两年,记者还清晰地记得王老的一句问话:“你没赶上那个时候,要赶上啊,你也得去!日本鬼子杀了你的家人,烧了你的房子,你能不反抗吗?”
王老的儿子还向记者展示了平日里被老人当做宝贝的9枚军功章。它们是这位老兵的毕生荣耀。
记者还曾采访过一些抗联女战士,听她们讲了好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哈尔滨,抗联老战士李敏给记者讲过掉队后如何找部队的窍门:“那个时候日本鬼子住帐篷,吃的也好,拉的粪便都是成形的、黄黄的,粪便旁还会有手纸。而抗联战士大多营养不良,吃什么拉什么,经常吃树皮还会拉黑色粪便。冰天雪地里,我就曾靠粪便来区分前边的是战友还是敌人。”那样的艰苦,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挑战人类的极限……
真的无法想象抗联女兵们是如何活下来的。可她们活下来了。
王老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她紧紧拉着记者的手,慢慢地讲她的战场、她的抗战,那双瘦削干枯的手是那样有力,让我至今似乎还有一种被紧紧抓着的感觉……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王远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