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传承六代,74岁市优秀民间工艺师——王光乔:60年制出上万盏花灯

2017-03-20 15:42:05来源:湛江晚报

打印 字号: T|T

王王光乔和他制作的花灯。
    他,从小就和家中长辈学做花灯,几十年来与制灯结下不解之缘;他,平均一年要做200多盏花灯,近60年来已经有上万盏各式各样的花灯出自他手;他,精益求精,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将现代时尚的声光电效果融入传统花灯。
    他,就是湛江市优秀民间工艺师、市优秀民间艺术师王光乔。3月17日,记者来到遂溪县黄略镇黄略村,对74岁的王光乔进行了专访:
    老艺人60年制上万盏花灯
    “花灯是集竹艺、绘画、剪纸、书法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制作一个花灯,大大小小算下来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比如设计构思、选材用料、破竹削篾、扎架成型、裁纸剪图、裱糊张贴、绘画书法、成品检查等。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
    记者见到王光乔的时候,他正蹲在地上做一个走马灯。只见一根粗大的竹子被他破开,然后再精心削成一根根竹条,“用竹条扎成花灯的骨架,这主体框架一定要坚实美观,可马虎不得。这些竹条要规格均匀,根据所做灯的大小来进行裁取。”王光乔身边,有20多把不同规格的凿子,磨得油光发亮,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工具。
    王光乔介绍,村里有制花灯的传统,但现在只有几家仍在坚持。“其中,我家的制灯手艺,至少已经传了六代了。当年,就是在我10来岁时,父亲手把手教会我的。60年来,制作出上万盏各式各样的花灯”。

    
工艺精湛作品多次参展获奖
    花灯又称彩灯,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一朵奇葩,也是民间喜庆传统艺术的重要装饰。花灯总与欢乐、喜庆、吉祥相连,人们用花灯来增添节日气氛,寄托美好愿望,喜闻乐见,世代沿袭,经久不衰。
    在黄略村,每年吊灯往往用的都是走马灯,其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贴在一个圆形的轮轴上,再将绘制好的图案粘于其上。传统的走马灯,灯内点上蜡烛或油,燃烧产生的热力会形成气流,让轮轴转动。粘在上面的图案投射到灯肚的纸屏上,随着图案不断转动,好像几个人在灯上互相追逐一样,饶有趣味。
    王光乔制作的花灯构思奇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他做的灯还销售到吴川、霞山等地。王光乔的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其中八角走马灯曾获湛江市首届花灯展一等奖;单面宽90公分,总高度超过1.6米的大型走马灯曾获湛江市红土文化艺术节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凭借一手绝活,他被评为湛江市优秀民间工艺师、市优秀民间艺术师等。

王光乔在制作花灯。
    传统手艺创新发展 做好传承
    作为一名老手艺人,王光乔对制花灯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每年从5、6月份起就越来越忙,一直干到年底,平均一年大约做200多盏花灯出来。”有一次,为了赶工一个特制的花灯,他甚至几天几夜加班加点,几乎没合眼。
    “当然,传统手艺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王光乔把记者带去参观他的新走马灯作品,外表五彩缤纷、美轮美奂,只要插上电,就可以在小马达的带动下转起来;而且,灯里面不仅有平面图案,还有立体的小公仔,其惟妙惟肖地做着各种动作,在干种地、磨谷、舂米等不同的农活,甚至可以发出声音。他就是这样乐此不疲,精益求精,在继承祖辈制灯方法的同时,又热心技术革新,不仅创新形式还对花灯内容作改进提升,融进新时代精神,通过传统的灯饰来寓教于乐,深受群众好评。
    “现在手工制花灯的人越来越少了,要做好传承工作,一代又一代‘接力’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王光乔悉心培养传承人,对自己儿子从小起就传授制灯手艺,“我的孙子今年才16岁,还在读初中。在我们的熏陶和教育下,他也学会做花灯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