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六代,74岁市优秀民间工艺师——王光乔:60年制出上万盏花灯

王王光乔和他制作的花灯。
他,从小就和家中长辈学做花灯,几十年来与制灯结下不解之缘;他,平均一年要做200多盏花灯,近60年来已经有上万盏各式各样的花灯出自他手;他,精益求精,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将现代时尚的声光电效果融入传统花灯。
他,就是湛江市优秀民间工艺师、市优秀民间艺术师王光乔。3月17日,记者来到遂溪县黄略镇黄略村,对74岁的王光乔进行了专访:
老艺人60年制上万盏花灯
“花灯是集竹艺、绘画、剪纸、书法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制作一个花灯,大大小小算下来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比如设计构思、选材用料、破竹削篾、扎架成型、裁纸剪图、裱糊张贴、绘画书法、成品检查等。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
记者见到王光乔的时候,他正蹲在地上做一个走马灯。只见一根粗大的竹子被他破开,然后再精心削成一根根竹条,“用竹条扎成花灯的骨架,这主体框架一定要坚实美观,可马虎不得。这些竹条要规格均匀,根据所做灯的大小来进行裁取。”王光乔身边,有20多把不同规格的凿子,磨得油光发亮,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工具。
王光乔介绍,村里有制花灯的传统,但现在只有几家仍在坚持。“其中,我家的制灯手艺,至少已经传了六代了。当年,就是在我10来岁时,父亲手把手教会我的。60年来,制作出上万盏各式各样的花灯”。

工艺精湛作品多次参展获奖
花灯又称彩灯,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一朵奇葩,也是民间喜庆传统艺术的重要装饰。花灯总与欢乐、喜庆、吉祥相连,人们用花灯来增添节日气氛,寄托美好愿望,喜闻乐见,世代沿袭,经久不衰。
在黄略村,每年吊灯往往用的都是走马灯,其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贴在一个圆形的轮轴上,再将绘制好的图案粘于其上。传统的走马灯,灯内点上蜡烛或油,燃烧产生的热力会形成气流,让轮轴转动。粘在上面的图案投射到灯肚的纸屏上,随着图案不断转动,好像几个人在灯上互相追逐一样,饶有趣味。
王光乔制作的花灯构思奇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他做的灯还销售到吴川、霞山等地。王光乔的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其中八角走马灯曾获湛江市首届花灯展一等奖;单面宽90公分,总高度超过1.6米的大型走马灯曾获湛江市红土文化艺术节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凭借一手绝活,他被评为湛江市优秀民间工艺师、市优秀民间艺术师等。

王光乔在制作花灯。
传统手艺创新发展 做好传承
作为一名老手艺人,王光乔对制花灯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每年从5、6月份起就越来越忙,一直干到年底,平均一年大约做200多盏花灯出来。”有一次,为了赶工一个特制的花灯,他甚至几天几夜加班加点,几乎没合眼。
“当然,传统手艺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王光乔把记者带去参观他的新走马灯作品,外表五彩缤纷、美轮美奂,只要插上电,就可以在小马达的带动下转起来;而且,灯里面不仅有平面图案,还有立体的小公仔,其惟妙惟肖地做着各种动作,在干种地、磨谷、舂米等不同的农活,甚至可以发出声音。他就是这样乐此不疲,精益求精,在继承祖辈制灯方法的同时,又热心技术革新,不仅创新形式还对花灯内容作改进提升,融进新时代精神,通过传统的灯饰来寓教于乐,深受群众好评。
“现在手工制花灯的人越来越少了,要做好传承工作,一代又一代‘接力’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王光乔悉心培养传承人,对自己儿子从小起就传授制灯手艺,“我的孙子今年才16岁,还在读初中。在我们的熏陶和教育下,他也学会做花灯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