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王文章:非遗传承应当促进当代文化创新

政协委员王文章接受中国日报网的专访。(中国日报网记者 毕楠 摄)
发展非遗不能盲目创新
据王文章介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从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正式开始。十多年来,从国务院到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遗,对非遗保护采取了从项目普查、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认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性保护措施。社会公众也开始逐步珍视非遗,对于保护非遗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这是非遗建设一个重大的进步。
王文章认为,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是需要国家扶持补贴,二是进行非遗产品的品质认定,第三是进行创意开发。创意开发最好是由专门的社会企业机构来做,而不是靠传承人去改良传统。非遗传承最重要的是促进当代的文化创新发展。
“非遗项目之所以成为遗产,是经过多年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像基因一样,这个就是恒定性。但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会改变,新的题材也会被纳入,这就是活态流变性,”王文章介绍说,“非遗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这两个特征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我们在保护传承中要遵循它本来的自然发展规律,辩证地去保护和传承,不能僵化停滞,也不能盲目创新,要保持它的原真性。”
提高非遗传承人补贴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统计显示全国各非遗项目总共87万项。现在已经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家级传承人有1900多个,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另外,已经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从非遗的整体性上进行保护。
在非遗传承的整个系统工程中,传承人的扶持仍是薄弱环节。“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补贴2万元,我今年的提案建议将此标准提高到3万元,”王文章说,“省级、市级、县级的补贴都是由地方自己定,我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对省地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补贴也相应提高。”据了解,目前日本对其国家级“人间国宝”每人年度补贴折合人民币约为17万元,韩国约为7.5万元。
王文章说:“我们要充分尊重传承人,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继承和创新的主体地位。社会可以对非遗进行各种时尚和创意开发,但是如何合理地体现出来,传承人是最知道的,我们都不能代替他们”。
非遗传承人培养应纳入国家现代教育体系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王文章认为,目前我国非遗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持续传承。不少优秀传承人逐渐失去传承能力。传承人中挑大梁的中年骨干虽已发挥重要作用,但所从事项目形成品牌效应的还不太多,以其作品和传承形成大师级影响的则更少;很多具有传承价值的非遗项目后继无人,存在消失的危险。
据统计,在现有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50余人去世,在世的传承人中70岁以上的占了很大一部分。
对此,王文章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将非遗传承人培养纳入国家现代教育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在院校调整特别是中等专业技术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筹建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等教育机构或在现有大学创设特色专业,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如此,我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将会通过方式创新逐步较快改善后继乏人的问题。
近年来,有大批优秀的传承人如陶艺家朱乐耕、篆刻家骆芃芃、木版水印艺术家魏立中等,在中外不少大学的教学中产生影响。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已涌现出雄厚的师资力量。
他说:“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仍然要重视和发挥传统的‘以师带徒’的方式,这是那些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非遗项目培养新人的有效方式。但此种方式,已远不能适应我国非遗保护现实发展的要求。现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即使是国家级传承人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师带徒,‘教’和‘学’得再好,学生也没有学历,这是年轻人不愿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非遗保护的认知中获得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对此,王文章说:“文化自信,从我的角度就是加强对非遗保护的认知。文化自信很重要,如果我们觉得非遗是落后过时的东西,就不会很好地去保护。非遗对我们精神家园的构建很重要,而我们国家又是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非遗文化,所以要格外珍惜。”(冯明惠、毕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