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谈传统文化教育

2017-03-07 17:36:35来源:中山国学堂

打印 字号: T|T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部长通道”历来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一个平台。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是首个接受记者提问的部长。他就“传统文化教育”与“教育资源均衡”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陈宝生部长具体说了啥?小编带大家看一看!
教育部长陈宝生
两会部长通道速递
关于记者对《中国诗词大会》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提问,陈宝生部长作了解答。
陈宝生:
好问题!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正好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诗词大会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16年上半年办第一季,取得经验之后,下半年办了第二季,春节刚播完。这个原创的节目取得巨大成功,我觉得首先是激起了人民群众对中华诗词的热爱,很多人看了节目之后,激活了脑海中过去背的那些诗词的记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诗词都想起来了。其次是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起来就是3句话:
■   第一句话,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人民群众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
■   第二句话,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没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
■   第三句话,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所以我们非常重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就是办4件事:
■   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是涉及规律性的、有的是涉及方法论、有的是涉及技术层面、有的是涉及审美层面。针对不同学段,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面就进什么内容。
■   第二件事是拓展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
■   第三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加强研究阐释。同时学科建设要加强培养人才。
■   最后一件事是推进国际传播。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此外,陈宝生还回答了记者关于教育资源均衡的提问。
陈宝生:
优质资源要让大家都享受到,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均衡。现在,各方面都很关心这件事情。“择校热”、“学区房”……老百姓不满意,原因是什么?就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2014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多校划片,把优质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比较均衡地分到各个地方去。三年下来,经第三方机构评估,36万家长对这项改革的满意率87%,102万学生满意的达到97%。还有对1.4万名老师的调研,他们认为,这项改革实施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就近入学了。但是这仅仅是治标的办法,治本的办法就是要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关键有3项措施:
一是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二是学区化管理,中学、小学连片进行;第三,最重要的是均衡配置资源。相信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大力缓解!
诗词大会折射大众
对传统文化热情
陈宝生部长在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就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热点话题给出了回应。
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档节目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姚喜双等专家学者对此又有哪些精彩点评?随小编一起来看。
来源 | 央视新闻
■   通过诗词这个桥梁,我们中华民族古代人这种生生不息的审美观、价值观,在今天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人们中,产生了共鸣。
■   我们的诗词,就是让人有一颗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宇宙的万物都有一种关怀的爱心,我觉得这是一件好的事情,不要让你的心死掉,只看到唯利是图。
■   诗词大会成功的所在,就是唤醒了全民的一种成长记忆和文化记忆,从成长记忆到共鸣到共识,所以就会获得一种社会认可。
■   现在很多家长可能比较着急,一看诗词大会就觉得太好了,马上回家买本书让孩子从头到尾背,不否认诗背得多有利于增进修养,不是说看了诗词大会马上素养就提高了,而是看了诗词大会,从此开始奠定了一生执着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生吟诵古典诗词的这样一种爱好。
以上图文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相关链接
关注两会
两会代表把脉传统文化热
96微信编辑器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 姜潇、史竞男、蒋芳)今年春节期间,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
“他们对中华经典诗词的挚爱确实令人感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2日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底蕴。
传统文化热潮涌动,两会上有关“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再次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从“冷”到“热”传统文化回归彰显文化自信〉
“吸引得移不开视线”“观看时呼吸都不敢太大声”……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大国工匠的迷人气韵与国宝文物的瑰丽风采,让许多“90后”观众发出“致敬中华文化”的感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融入民族血脉,历经岁月仍散发光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今天我们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唤醒文化基因,彰显文化自信,瞩望文化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底蕴不曾消亡。”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说,曾有一段时间,因为社会多元化发展对文化本身关注不够,出现过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甚至有过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思想。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勃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频频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惊艳亮相: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火罐在外国运动员中风靡一时;青花瓷等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圈粉”无数;今年年初,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魅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认为,传统文化从“冷”到“热”,体现了文化自信,崛起的中国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
〈“复兴”不是简单“复古”什么才是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国学书院、国学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代替了“学钢琴”“学奥数”,成为不少中国家长的选择。与此同时,一些国学班要求孩子必须穿汉服、行拱手礼,读古诗要“摇头晃脑”等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也屡遭诟病。
  一些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传统文化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复兴”亦不是简单“复古”。
  什么才是优秀传统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提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爱诚孝仁、崇德向善的伦理观念,比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事象、口头文学和传统工艺,比如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为充实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多地中小学在开学第一课中增添了吟“经典”、学“民俗”的内容。今天,不少中小学的德育课上将课程内容与传统美德、传统节日等相融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完全复古,是当代精神与古典趣味的融会贯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说。
  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还提出,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仍然薄弱,在生产生活中转化运用仍存不足,有的还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变成社会风尚、家庭家风、企业文化,这需要作出长期系统的思考。
〈如何贯穿教育、融入生活?为传统文化“热”落地出实招〉
    不久前,中办、国办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悠扬曲调,水袖抛舞,指尖慢捻……苏州昆剧院自2007年起,通过每年面向中小学推出100多场公益演出,累计已向30多万名孩子展示和传递昆曲之美,传统古戏雅韵在年轻人中渐渐“流行”起来。
  礼敬优秀传统文化,植于心见于行。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命题,教育和传播是关键。
  潘鲁生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大学术层面的研究力度,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和专项研究基金,统筹规划研究领域,为国民教育打好基础。
  高毅进代表认为,要充分利用媒体、公共空间等传播平台,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表达方式,理直气壮地大力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在全社会形成礼敬传统文化的风气。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决定了教育的品质。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还强调了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他建议,加强对全国1500万名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认知和相关能力,从而助力传承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