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王蒙出新书《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

关于这本新书,王蒙逐字反复批改,反复推敲文稿关键字词。他坦言,初读《孟子》,对其大言、雄辩、夸张、横空举例不无隔膜感,再读三读,渐渐感觉到了孟子的智慧与可爱,“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今天对我们仍然是有启发有意义的。”
王蒙对比了孔子与孟子两者的不同。他认为,孔子各方面论述恰到好处,春风化雨,亲切自然。一上来就是“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非常安稳熨帖。但孟子一开头就选择了“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立起了利与义二分法两大阵营,而且使二者不可得兼,甚至到后来达到“生”与“义”的不可得兼,达到舍生取义的壮烈,“孟子的不妥协性、尖锐性与彻底性,振聋发聩。”
王蒙通过逐一统计发现,《孟子》中,“王”字出现三百二十二次,“天”出现二百八十七次,“民”出现二百零九次,“君子”出现八十三次,“士”出现八十七次。他就像发现了巨大的秘密一样,开心极了,至于为何“王”字最多,他搬出了自家言论:“这是因为他致力于为王者师,谈王论王,也见过、教训批评过很多侯王,获得过或拒绝过他们的馈赠。”他认为,从境遇来说,孟子比孔子牛气很多,他以自己的文化资源、道德资源,向权力资源与财富资源叫板,义行天下,不畏权与利。
在王蒙看来,孟子对当今的现实意义,可谓无处不在。
比如孟子言:“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他认为,这对于今天网络与多媒体时代的人恰中要害。多媒体的发达使一些糊涂人作出文学式微、小说灭亡的预言,以为用不会思索的“耳目之官”的“视听”,就可以代替用“心之官”去“思”与“得”的“阅读”……其实,关于这一类问题,孟子早就讲明白了。
再比如孟子所言:“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也令王蒙感慨良多,他琢磨道,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由约入博,再由博入约;由略入详,再由详入略;由地面高入云天,再由云天稳稳落到地面;由平淡进入高亢激昂,再从高亢激昂回到“放其心”,“踏踏实实地淡定安详,这是做人做文之道,为政为学之门。”(路艳霞)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