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高懿:把青春留在坦桑尼亚

2017-02-18 10:40:52来源: 重庆晨报(重庆)

打印 字号: T|T
8月的坦桑尼亚,气候炎热而干燥,一阵狂风吹过,遮天蔽日的灰土卷起地上的砂石形成小型龙卷风。采访途中,记者在坦桑尼亚塔波拉遭遇突发状况。
而王高懿说,这样的天气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日常,到坦桑尼亚修路筑桥十几年,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
初到非洲幻想破灭
2005年,24岁的王高懿在重庆外建集团担任施工员。同年4月,因为公司的发展需要,王高懿被安排前往非洲坦桑尼亚支援当地分公司的建设。
和多数年轻人一样,王高懿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一安排让从未走出国门的王高懿激动不已。
在王高懿的心目中,坦桑尼亚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原始的森林。然而,等到了坦桑尼亚,眼前的情景却大大颠覆了他心目中的想象。“机场上坑坑洼洼,一阵风吹过带起的尘土就像沙尘暴一样。”回忆起初到坦桑尼亚的场景,王高懿用一个“穷”字来概括。
他美好的幻想在第一时间破灭了,仿佛预示着他的非洲之行注定会是磨练之路。作为技术人员前来的王高懿主要负责沥青面层的施工,第一个工程有近百公里的路程,王高懿每天都要跟在工程车后面进行测量。“整整几个月都没有穿过一件干净的衣服。”
“这里实在是太苦了,我一度还动过回国的念头。”王高懿说,当时正是好玩的年纪,工地上没有娱乐设施,工作环境又艰苦,与国内的生活形成巨大落差。但最后王高懿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觉得自己年轻有的是时间,而这次坚持却奠定了他以后快速成长的道路。
七个人的“南谷桥战役”
“南谷桥”项目在坦桑尼亚南部,该项目虽然工程量不大,但却是连接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2010年,担任该项目经理的王高懿,带领着仅有的6个人在这个疟疾重灾区开始了南谷桥修建工程。
经过5年的磨练,此时的王高懿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丰富海外施工经验的外建人员。尽管如此,南谷桥项目还是让王高懿感到了前所未有压力。
施工人员少,几乎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但真正的考验来自于当地肆虐的疟疾。“当时,我们7个人几乎是轮流 打摆子 (疟疾)。”王高懿说,他身体算是比较好的,但一年至少也要得患6次疟疾。
有一次,他们7个人中有4人同时患上疟疾,整个工程落在王高懿等3个人身上。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学习土木工程出身的王高懿第一次拿起了焊机,在工地上当起了焊工。“南谷桥的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王高懿开玩笑说。
凭着不懈努力和专业的精神,南谷桥项目最终在工期内圆满完成,为当地居民搭建了一条交通枢纽。
在坦桑尼亚收获事业和爱情
2008年,王高懿在坦桑尼亚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他的妻子也是外建在坦桑尼亚项目的一名员工,“工地上出现一个年轻女员工,自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对象,我自己也不例外。”
“当时追求她的人很多,我用真诚打动了她。”王高懿说,在环境艰苦的工地上,不可能像国内一样约女孩看电影、送玫瑰。他只能在每次做完工程回办事处时,采一些野花送给妻子,有时候遇到一些特别的饰品也会买给她。
“在海外施工,我和我妻子没有什么浪漫的事,我觉得最浪漫的就是休息日能和她一起在板房里面看国产连续剧。”回忆起那段幸福的时光,王高懿说很满足。
王高懿对妻子充满了爱意,也有深深的愧疚。2011年,怀有身孕的妻子从国内来坦桑尼亚探望他,不幸患上疟疾,导致了孩子流产。提到这件事,王高懿眼里噙满了泪水。
2014年,妻子再次怀孕,在家人悉心照料下,妻子在重庆诞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女儿王妮娅。“在坦桑尼亚,我收获了事业和爱情,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王高懿说,他给女儿取名“妮娅”,怀念自己在坦桑尼亚播撒下的青春。本报记者 傅柃畅
人物
王高懿,1981年生于重庆南岸。24岁来到坦桑尼亚,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海外工程事业。从毛头小子到而立之年,从施工员到项目经理,王高懿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蝶变之路。如今,王高懿已是重庆外建坦桑尼亚公司总经理助理,他用高标准完成工程任务,赢得了当地政府高度赞扬。
对话
重庆晨报:初到坦桑尼亚工作遇到过哪些困难?
王高懿:当地基础条件差,比较贫穷,很多人只会说斯瓦西里语,我们一面教他们语言,一面教他们机械操作技术。
重庆晨报:“南谷桥”项目遭遇疟疾,怎么坚持下来的?
王高懿:白天在工地施工,晚上轮流照顾生病的同事,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