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艺文征略
三槐王氏作为一个以文化传家的士大夫,无论在政治上,拟或学术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家族的主要成员,不仅作官有政绩,而且都雅善诗文。
一、王祜
王祜有著述、有文名,与王祜孙子同辈的石介,在《过魏东野》诗中称:“下唐二百年,先生故独步,投篇动范杲,落笔惊王祜。”(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二)这也说明了他在当时的诗坛、文坛是有较大影响的。只是其著作今已不传,只有残篇断简留存。其中有文一篇,诗四首。
其文作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二月,是弹劾胡旦的。胡旦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状元,这是在朝中的官职是右补阙、直使馆。王祜奏章云:
胡旦幸以常材,谬登上第,职在史氏,身列谏垣,而乃献颂明廷,发泄私愤,谤讟圣代,指斥大臣。躁人词多,前典尤戒;下流讪上,先儒所恶。宜加窜逐,以肃缙绅。(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三)
这件事的缘起是,胡旦向皇帝上《河平颂》,意图歌颂太宗之德。胡旦在文中称:“贼臣(卢)多逊,阴洩大政,与孽弟廷美,咒诅不道,爰构大难,赖天地社稷之福,圣皇之灵,觉而黜之。强臣(赵)普,恃公贪天,违理背正,构豪杰之罪,饰帝王之非,榛贤士之路,使恩不大赉,泽不广洽。”还有“逆逊投荒,奸普屏外”(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四)等语。太宗弟廷美之事,当时颇多暧昧,太宗不喜人道,而胡旦却偏端出,犯了人主之忌。这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脚之上,以致惹得太宗大怒,把他从前的劣迹又说了一遍:“旦词意悖戾。朕自擢置甲科,历试外任,所至悉无善状。知海州日,为部下所讼,狱已具,适会大赦,朕录其才而舍其过,乃敢恣胸臆,狂躁如此。今朝多君子,旦岂宜尚列侍从耶?亟逐去之。”(同上)因皇帝把胡旦之文下到了史馆,王祜当时是中书舍人、史馆修撰,才有上述奏章。这也是胡旦躁进、咎由自取。
王祜存诗四首。因内容较少,故全部引录。
《南阳酂诗》:
置酒向南宫,分明将将雄。指踪为第一,大国赏元戎。
似续惟人杰,危忘尽狗功。贤哉垂俭德,千古仰清风。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七《京西南路•光化军》)
这首诗是写酂侯萧何的。萧何为西汉功臣第一,初封之地在沛郡(江苏沛县),后嗣移封于南阳之酂。故城在湖北光化县北,北宋属襄阳府。王祜曾于北宋初知襄阳,故有此诗。
《赠率子连三首》:
下瞰虚空临绝涧,上排烟雾倚山巅。
四边险绝无猿鸟,独卧深云二十年。
古屋当崖映日间,年年常伴白云闲。
糇粮丹火何从出?四面无人见下山。
心意逍遥物莫知,山中山下识人稀。
想君绝虑离尘土,不是王乔即令威。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
诗原有序云:“率君者,容貌高古,雅性混然,故机神妙用,无得而窥也。予访于山中耆艾缁黄,摘人瑕衅者,皆言率君出处不见其迹,殆非凡人也。予景慕无已,因为诗三章寄赠。”率子连(?—980年),苏轼为之作传,题为《率子廉传》。“衡山农夫也,愚朴不逊,众谓之率牛。晚隶南岳观为道士。”他居于因荒寂而无人居住的紫虚阁,此地以前是魏夫人坛。王祜知长沙,奉诏祷南岳,访魏夫人坛,与之交。并赠以诗。率子廉好酒,常醉于林间。一日忽谓众曰:吾将有所适。众寻之,则已死。时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葬岳下。未几,有僧自京还,附子廉与众书,验其书,乃死之日,“发其冢,杖履而已。”(宋•苏轼《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三《率子廉传》)诗中描述了一个居于高山之上的隐士,与白云相伴,如同仙人一样“心意逍遥”,不求人知。
另外《全宋诗》尚收有王祜的两个断句:
一曰:花片已随山下水,云层虚锁河中春。(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八《荆湖北路•常德府》)
一曰:诗狂直欲吞云梦,酒渴何妨吸洞庭。(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九《荆湖北路•岳州》)
二、王旭。旦弟,《全宋诗》录存诗一首。
《止善堂》:
人心若江河,昼夜无停流。东流未到海,滔滔讵能休。
又如远游客,终年寄他州。不知归其家,岁暮何所投。
水流上沧海,人行止故丘。而况寰宇中,事物纷相酬。
人欲盛其炽,天理微以幽。瞬息变化间,肝胆生戈矛。
苟不知所止,定心终无由。所止非至善,此心犹可忧。
卓哉陈使君,立志希前修。名堂以止善,善外俱无求。
我德自此明,新民功亦优。还应有馀庆,永为斯堂留。
不愧《大学》篇,芳尘映千秋。
“止善”出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诗作于何时何地已不可考。
三、王冲。王旦次子。存诗二首,见《宋诗纪事》卷十七。
《次韵范公游云门》:
高蹑五云堆,平看万象开。樵风溪路远,华雨梵天来。
刹倚三峰直,钟传万壑回。叨陪上方燕,依约近中台。
《续寄一章》:
骀汤青郊祓褉辰,东池冠盖集嘉宾。
逍遥共入华胥国,绰约谁逢洛浦神。
展障露花长乐际,袍攲烟草曲江滨。
遥知台旆行春暇,起作元钧辅弼人。
四、王质。旦弟王旭子。
王质有诗文及著述,据苏舜钦记载,特别欣赏王质的杨亿(974—1020年),曾“以公诗句手写扇上,众争玩之,由是名称益大”。(宋•苏舜钦《苏学士集》卷一六《王质行状》)然其诗歌都已失传。
(一)奏疏王质的奏疏,还有若干片段留了下来。现介绍分析如下:
1.《请引见磨勘差遣人不豫进文字奏》:
伏见先朝审官、三班院、流内铨引见磨勘差遣人,并临时取旨。自天圣垂帘之后,皆前一日进入文字,内中批定指挥。其间虽有功过,有司不敢复有所陈。今请如先朝故事,更不豫进文字。并于引见日,面与处分。(《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一四六)
庆历四年(1044年)正月,王质为判吏部流内铨时,曾上此奏。又见于《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一三。
2.《乞许两制官过从往还奏》:
谏官例不与臣僚过从。今请除二府不听谒外,其两制官并听往还。(《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五三)
下云“从之”,题前标:(庆历七年)十二月,知谏院王质言。然王质病逝于庆历五年,不可能在两年后还上奏章。这有两个可能,一是《宋会要辑稿》把时间弄错了,另一个可能是把人物弄错了。其实,从现有的资料看,王质从未“知谏院”,而且,也未见与他同时、同姓同名的人的记载,姑存之。
3.《乞勿原杀人取赀盗贼疏》:
盗杀其徒而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而开其自新。若杀而不首,既获而亦原,则公行为盗,而第杀一人,既得兼其财,又可以赎罪,不获则肆为盗,获则引以自原,如此,盗不可止,非法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一《王质神道碑铭》)
王质知庐州时所判案例,曾与大理寺有争议,曾三次上疏。原疏不存,这是欧阳修囊括其义而成。
(二)著述
《宝元总录》一百卷。据范仲淹云:王质“兼通佛老微旨,撰《宝元总录》一百卷,皆圣贤穷理尽性之说。”(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一三《王质墓志铭》)而苏舜钦则云:王质“采古今练形摄生之术,著《宝元总录》一百卷。”(《苏学士集》卷一六《王质行状》)二人所言略有不同,大略是言佛老之旨无疑。书已佚,不可复辨其详。
五、王素
王素一生也写了不少诗文,但大多未能留下来,只有数首诗与片段文章,如沧海遗珠。兹为考述如下:
(一)诗歌
尚存数首诗,分别见于以下书籍。
1.《述梦》:
似至华胥国里来,云霞深处见楼台。
月光冷射鸡鸣急,惊觉游仙一梦回。
虚碧中藏白玉京,梦魂飞入黄金城。
何时再步烟霞外,皓齿青童已扫厅。
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六,尝记王素云:“一日,欲作奏论事,方据几秉笔,则瞑目思睡,乃就枕。梦至一处,若琼瑶世界,殿上有绀服翠冠,与公对揖绀服者谓公曰:‘公弃去下仙局,下谪尘世未久也。吾即玉京黄阙东门侍郎,公即西门侍郎也。公向以奏牍玉帝,语伤鲠讦,暂谪下世。今公欲作奏论事,事有大利害,更审之而后诤也。’公曰:‘诺。’立顾左右送公归,乃悟。夜以三鼓,乃索笔,书一绝于窗云••••••后出镇定武,亦以惠政称。晚岁思玉京之梦,乃为诗曰••••••”
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三五诗同,内容小异。淸厉鹗《宋诗纪事》卷一三引阮阅文,仅载前诗,惟诗中“一梦回”,作“梦一回”,并设题为《述梦》。本题即采其说。
2.
李膺破柱擒张朔,董令回车击主奴。
前世清芬宛如在,未知吾可及肩无?
魏泰《东轩笔录》卷一0云:“至和中,陈恭公秉政,会嬖妾张氏笞女奴迎儿杀之。时蔡襄权知开封府,事下开封穷治,而仁宗于恭公宠眷未衰,别差正郎齐廓看详公案。时王素为待制,以诗戏廓曰:••••••廓知事不可直,以简报王曰:‘不用临坑推人。’”诗中引述东汉著名不畏强权的典故,虽为戏谐,亦有深致。而《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三,“吾”作“君”,意教胜,当是。
3.《受代还自越中早发赴浙江潮》:
三载勤吏职,去思乏甿谣。还随半夜月,又趁五更潮。
骛棹辞柱渚,扬帆信归飙。山阴多胜托,小隐欲相招。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二《会稽掇英集》
诗作未云写作时间,然王素任职江淮,且达三年之久,只有宝元三年(1040年)至庆历二年(1042年)知宿州。可以断定,诗当作于庆历二年离任之时。
4.《御爱山》:
当日蒙尘历险难,得逢苍翠喜开颜。
吾皇高拱岩廊上,只爱生灵不爱山。
(同上)
此诗亦无写作时间,诗后注引自《汉南府志》,当是王素于宝元二年(1039年)知鄂州时所作。
5.《温泉》:
妃子当时已尘土,华清今日尽荒凉。
后人不管唐成败,犹自严迥道御汤。
(同上)
诗亦无写作时间,诗后注引自《临潼县志》。此地为西行必经之路,王素曾数度往来,不知诗作于何年。然王素曾于庆历五年知华州,如定诗作于此时,较为合理。
6.《题村寺》:
宽猛三年无枉理,公私兼济不欺心。
如今受代朝天去,遮路人人泪满襟。
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十六云:“王仲仪镇真定,惠爱在人,罢日,攀辕卧辙不得去。《题村寺》曰:••••••”
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三0四收入,题曰《题真定村寺》。诗当作于嘉佑元年至四年(1056—1059年)王素知定州时。
(二)著述
1.王素有《文集》二十卷,藏于家(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七《王公(素)神道碑铭》),已佚。
2.《经验方》三卷(《宋史》卷二0七《艺文志》),已佚。
3.《王文正公遗事》一卷,今存,百川学海本。《宋史•艺文志》题为《王旦遗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卷九:“《王魏公遗事》四卷,右皇朝王魏公旦相真宗,其子素录遗事,凡五百条,分四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七:“《王文正家录》一卷,端明殿学士王素仲仪记其父旦言行遗事。”这些书名看似不一,但应该是同一本书。而且,从南宋开始,已经不全,只能汇为一卷了。
曾枣庄、刘琳辑《全宋文》尚留王素几篇文字,见卷六六一。
1.《代僧契嵩进传法正宗记等札记》(嘉佑六年十二月):
臣今有杭州灵隐寺僧契嵩经臣陈状称:禅门传法,祖宗未甚分明,教门浅学各执传记,古今多有争竞。因讨论大藏经论,倍得禅门祖宗所出本末,因删繁撮要,撰成《传法正宗记》一十二卷,并画《祖图》一面,以正传记谬误。兼旧著《辅教编》印本一部三册,上陛下书一封,并不干求恩泽,乞臣缴进。臣于释教,粗曾留心,观其笔削著述,固非臆说,颇亦经微。陛下万机之暇,深得法乐,愿赐圣览。如有可采,乞降付中书看详,特与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
文后注,引自《传法正宗记》卷一;《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一。又见《罗湖野录》卷一,《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八。
2.《久藉帖》:
素再拜启:陕右久藉才德,宣布天子之惠,一方安肃,实解朝廷西顾之忧。然偶淹使麾,舆仪甚郁。想进用之命,不出旦夕,伏冀宽以处之,前迓宠数,少慰门人之望。幸甚,幸甚!素再拜。
(文后注,引自《宋人法书》第二期)
3.《王文正公遗事序》
按:文已见本书辑录《文正王公遗事》卷首
4.《彭州堋口镇新修塔记》(嘉佑五年十月)
两川之大府曰成都,成都之属郡曰天彭,天彭有镇曰堋口,堋口有寺曰镇国。山盘九折,江析二派,乃膏腴之上地,真神灵之奥宅。净慧大师保聪,郡人也,嗣平润法师住福昌禅院,严持戒行,广兴佛事,皆囗囗记,此不复书。净慧往来堋口,栖止镇国,窃爱胜境,思结善缘。乃与邑人耿符筹议,建无垢净光舍利塔一座。自甲午年至庚子告成。陶甓构材,费逾巨万。凡十三级,高二十四仞。其间复置九十囗囗塔,以《陀罗尼经》匣其中。屹屹宝势,凌井络之高;巍巍福基,壮坤维之重。岷山可催,塔不可毁;蜀江可 □,□不可坏。信乎诸天云奔,散花而赞叹;百神岳立持戟而拥卫也已。夫诸佛设教,非欲崇大厦,起□□□□□□以自严奉。盖念众生处世,沉没爱网,造作黑页,轮转诸趣,莫知休息。使睹我相者,发慈悲□□;□其财者,灭悭贪之迹。其悟空性,成法身,含生之灵,根智各异,岂可同语也?今是塔有蹑一阶。设一□□在宥,声教所被,穷荒极幽,草木昆虫,率遂其性。而吾民舍伪邦,归圣世,击壤畋亩,不识兵革,□孙承承,安至白首。陶王泽之□润,知帝力之何有。 宜乎树妙果,祝皇龄,乐休□□,世济福寿之域者焉。净慧向游都下,乃予故人,恳丐鄙文,永昭乐石。乃敢直书,以谕远俗,使向□释氏,爱戴朝廷,不其美欤!嘉佑五年十月十二日,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知□都军府事兼管内前道劝农使、充成都府利州路屯驻驻泊本城兵马钤辖、上柱国、太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王素撰。朝奉郎、守尚书虞部郎中、知彭州军州、管辖驻泊兵马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沈纯书。朝奉郎、守太常博士、通判彭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提举渠堰、骑都尉、借绯常溥篆额。
文后注: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五三二四;又见嘉庆《彭县志》卷九。文中空格为原文所缺。
5.王素于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为侍御史时奏言:
乞依贾昌朝所奏,取景德至景祐年凡百用度,靡有鉅细,较计所入所出之数,省罢不急。(宋•韩琦《安阳集》附录三《韩魏公家传》卷一)
这件事,皇帝让韩琦与张若谷、任中师同三司详定,最后还是听从了王素的建议。
六、王毖
今存诗一首。
《垂虹亭》:
长桥千步截江洄,虹影随波彩翠开。
谁与上皇传信息,定从此路入蓬莱。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一,引明钱榖《吴都文粹续集》卷三六)
七、王端
今存奏议二篇。
1.《论以无过遣迁官之弊奏》(天圣六年):
法用举者两人,得为县令。为令无过遣,迁职事官、知县;又无过遣,遂得改京官。乃是用举者两人,保其三任也。朝廷初无参伍考察之法,偶幸无过,辄信而迁之。是以碌碌之人,皆得自进,因仍弗革,其弊将深。(《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二二)
2.《乞公卿子弟从涖职日方赐服奏》(嘉佑八年四月):
公卿子弟,襁褓得官,未尝涖事,而锡服与年劳者等,何以示劝?请从涖日始。(《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一九八)
八、王恪
今存奏议一篇。
《乞为亡役父母统持五十四月服奏》(庆历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准御史台告报,令受服阙敕告,遂陈状以母安康郡君吕氏五年三月二十三日、父司封郎中雍当年七月九日相继亡殁,乞通持五十四个月服制。令再准告报,不许通持服制。臣等父母继殁,亦止通服三年,在孝子罔极之心,时所难忍。若朝廷以素有典制,恐遂更张,即乞不以为例。(《宋会要辑稿》“礼”三六之二)(与王整同奏)
九、王克
今存文一篇。
《书石刻浑忠武王本传碑阴》(熙宁五年四月):
王昔封咸宁,克今幸守此邦,实王之故国。拜谒祠下,仰瞻庙貌,慨然永怀。惟王有不世之功,勘定唐难,忠义感发,百世之下,闻其风者奋然思立;而遗休余烈,旧俗无传。今虽措诸文辞,不足发扬称赞,因取国史传刊之,以为后世观。熙宁五年壬子四月丙寅日。(《全宋文》卷一五二五,又见嘉庆《延安府志》卷六七(嘉庆七年刻本)。,民国《宜川县志》卷二0)
十、王巩
王巩一生勤于著述,勤于吟咏,留下了不少诗文著作。其诗连大文豪苏轼都十分佩服,《墨庄漫录》云:“王定国持诗与东坡,东坡答书云,新诗篇篇皆奇,老拙此回真不及矣,穷人之具辄欲交割于公。”(卷二)可惜他的诗文大多已散失,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其著作主要有:
(一)著述
1.《文集》,已佚。黄庭坚曾为王巩的《文集》作序,略云:
元城王定国,洒落有远韵,才器度越等夷。自其少时所与游尽丈人行或其大父时客也。生长富贵,其嗜好皆老书生事而不寒乞,诸公多下之。其为文章,初不自贵珍,如落涕唾,时出其状语,惊天下士。坐大臣子不慎交游,夺冠5,流落岭南,更折节自刻苦读诸经,颇立训传以示意得。其作诗及他文章,不守近世诗儒绳尺,规摩远大,比有为而后作,欲以长雄一世,虽未尽如意,要不随人后。至其合处,便不减古人。(宋•黄庭坚《山谷集•内集》卷一六《王定国文集序》)
2.《诗集》,《王氏宗谱》说王巩有《诗集》四卷(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今已佚。苏轼曾为王巩《诗集》作序,略云: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恶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苏轼全集•文集》卷一0《王定国诗集序》)
3.《论语注》一0卷,已佚。秦观为之序,略云:
定国相家子,少知名,一朝坐交游,斥海上,人皆意其日饮无度,不复以笔砚为职矣。而定国至宾,益自刻励,晨起入局视盐税之事唯谨。退则穷经著书,或赋诗自娱,非疾病庆吊辄不废。七年,罢还,诣东上阁门奏书曰:“臣无状,幸缘先臣之故,获齿仕版,不能慎事,陷于罪戾,念无以自赎,间因职事之暇,妄以所见,注成《论语》十卷,未敢以进。惟陛下裁哀之。”明日诏御药院,取其书去,未报而神宗弃天下。呜呼!自熙宁初王氏父子以经术得幸,下其说于太学,凡置博士,试诸生,皆以新书从事,不合者黜罢之,而诸儒之论废矣。定国于时处放逐之中,蛮夷瘴疠之地,乃能自信不惑,论著成一家之言,至天子闻之取其书,非其气过人,何以及此?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于斯言可信。(宋•秦观《淮海集》卷三九《王定国注论语序》)
王巩与王安石的“新学”观点,看来是大不相同的。因为王巩这部书秦观看过,《序》中说王巩“乃以副本来属予为序”,所以,其中的观点,秦观肯定是知道的。
4.《甲申杂记》一卷(《宋史》卷二0六《艺文志》五),清人所修《四库全书》收入王巩此书,提要说:“是书于朝章国故及名人佚事、草野遗闻,纪载庞杂,似补《近录》所未及。至文之不枝不蔓,在宋人小说中为上乘之作。”此书在当时已受人重视,有引录者。如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卷八,即引其“刘挚死新州”事。
5.《闻见近录》一卷(《宋史》卷二0六《艺文志》五),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亦录,云“宗正丞三槐王巩定国撰”。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九《经籍考•史》录入。宋代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即引录“王惐”事。清人收入《四库全书》。
6.《随手杂记》一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录,称“《清虚居士随手杂录》一卷,王巩定国撰,待制素子,张安道之婿”。(《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四库全书》收入,提要云:“是书页数不多而记载尤极庞杂,如返婚梦应善恶果报等事,近于神怪,类属无稽之谈。然唐人小品中往往有之,或亦讽世警时,寓意劝惩之作也。”
7.《乐全先生张公(方平)行状》。今存张方平《乐全集》附录(张为王巩岳父)
王巩的著述,除上述外,在《宋史》中还有些,时王巩为宗正寺丞,为玉牒所事上奏章。王巩奏章云:
玉牒十年一进,并以学士典领。自熙宁中范镇进书之后,《神宗玉牒》至今未修,《仙源类谱》自庆历中张方平修进之后,仅五十年,并无成书。乞别立法,其修玉牒及类谱官,每二年一具草缴交。(《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四)
(二)诗歌
王巩的《诗集》,虽然已佚。但还是有一些存了下来,由于篇数比较少,在这里一并予于引录。
1.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在许昌逝世,王巩为作挽诗三首云:
忆昔持风宪,防微意独深。一时经国虑,千载爱君心。
坤道存终始,坤纲正古今。当时人物尽,惆怅独知音。
自注云:元祐中,议册后,宣仁御文德殿发册。公语余密告吕丞相微仲,母后御前殿,兹不可启。微仲明日留身,宣仁诏宫中本殿发册,时人无知者。
已矣东门路,空悲未尽情。交亲逾四纪,忧患共平生。
此去音容隔,徒多涕泪横。蜀山千万叠,何处是佳城?
自注云:公前年寄书,约余至许田,曰:有南斋翠竹满轩,可与定国为十日之饮。此老年未尽之情也。
静者宜膺寿,胡为忽梦楹?伤嗟见行路,优典识皇情。
徒泣巴山路,终悲蜀道程。弟兄仁达意,千古各垂名。
自注云:公与子瞻尝泊巴江,夜雨,相约共游蜀,竟不果归。今子瞻葬汝,公归眉。王祥有言:归葬,仁也;留葬,达也。
张邦基在作了记叙后说:“右三诗,予在高邮,于公之子处见其遗稿,因录之,皆当时事。今公之后邈然,家集不复存,惜其亡也,因附于此。”(《墨庄漫录》卷三)
2.王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曾为那里的萧相楼题诗。萧相指唐朝宰相萧复,萧复曾为池州刺史,建楼贮九经书。及入相德宗,论卢杞奸邪,初为江南宣抚(《旧唐书》卷一二五《萧复传》)。萧复刚直,颇有时誉。此楼后经大诗人杜牧重修,取名“萧相楼”。王巩诗云:
卢杞奸邪四海忧,相君邦国自同休。
分符朝去云中阙,开府南来江上州。
百尺楼高瞻故国,九华山色倚晴眸。
定知直道传千古,杜牧文章在上头。
(《宋诗纪事》卷二八《萧相楼》)
3.《过池阳》:
不见当年两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
九华门外柳三丈,萧相楼前松十寻。
自注:两翰林为滕公甫、钱公勰也。(宋•王相之《舆地纪胜》卷二二《江南东路•池州》)
4.《齐山僧舍》:
竹密通幽境,横桥逐涧斜。阴崖耸珪璧,古蔓引龙蛇。
寺僻虚僧磬,亭荒足兔置。紫薇今不见,著意采黄花。
(《全宋诗》卷八三九)
齐山在池州境内。唐时杜牧为刺史,曾作《九日齐山登高》诗,其中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名句。
5.《相山光孝寺》:
半岭风吹草木香,落阶花雨送春忙。
从师远借云庵卧,还我平生午枕凉。
莲社缁黄常得伴,盐门妻子亦相将。
化身欲似河东柳,更向山头望故乡。
(《宋诗纪事》卷二八引《桂林府志》)
此诗约作于王巩贬宾州时,唐柳宗元在柳州,有“若为化得身千亿,洒向峰头望故乡”的诗句,故王巩化用其意。
6.《全州卷烟阁》:
长江萦村若练带,晴岫插天如画屏。
山清水秀两奇绝,道人对此开禅扃。
红尘一点飞不到,举手高可摩天星。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九)
7.《寄桂州张谏议和永叔》:
桂林太守几时行,泛汴桃花浪已腾。
目极云阴低远树,夜寒风急乱春灯。
巢鸣翡翠愁无限,水宿鸳鸯冷不胜。
阳朔山前好峰岭,为公怜爱万千层。
(《全宋诗》卷八三九引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七)
以上二诗亦应作于宾州时。全州今属广西,治清湘县,与宾州相近,王巩暇时游历,作是诗。
8.《欣欣亭》:
清湘北郭崇岗路,松竹年来定几围。
我亦临淮筑新宅,与君万里对柴扉。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九引《广东通志•胜迹》)
此诗当作于王巩定居高邮之后,属晚年之作,故有“临淮筑新宅”之语。
9.《寄山谷》:
北海未常樽有酒,冯驩何止食无鱼。
黔州椀脱无蒸饼,自合官称削校书。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一)
10.句:
春渍苔纹沿石塔,月含松韵杂琴声。
十一、王硕,素子。存诗一,句一。
《虎丘》:
寺古山奇众所传,欲留题咏愧先贤。
入门忽似抛尘世,对景终疑在洞天。
云影润黏经石藓,竹阴浓佛剑池泉。
寻幽未遍且归去,更共花香结后缘。
(《宋诗纪事补遺》卷二六)
句:
不饶衡岳秀,长占洞庭心。(同上)
十二、王靖。王冲子。
有著述 。 今存诗一首,断句一。
著述: 《广东会要》四卷(《宋史》卷二〇四《艺文志》三)。已佚。存诗、句各一。
《送程公辟知越州》:
蜀道新持使节优,南昌更命按诸候。
江山秀入行台晓,风月吟余泽国秋。
宽弛茶租吴俗富,兴酾渠利晋人讴。
送将莫讶迟留处,浩穰敲喧讼牒稠。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五)
这次送行,上一次文人的大集会,许多人以同题赋诗,有陈升之、章衡、崔公度、李柬之、吕嘉问、毕仲衍、王汾、腾甫、余中等四十七人之多。这些人中,很多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如陈升之曾为宰相,章衡、余中是状元,王汾是著名诗人王禹偁的孙子。吕嘉问、腾甫(字元发,以字行)也都是一代名臣。所送的程给事,即程师孟。程字公辟(1009—1086),吴(今江苏吴县)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累官知广州。召为给事中,充直贤殿修撰、判都水监。出知越州、青州,授光禄大夫,致仕。死于元祐元年(1086年)。程师孟出知越州在神宗熙宁年间。顺便说一句,元代所修《宋史》,《程师孟传》在卷三三一。但在卷四二六《循吏传》中,又为之立传,而且额二者内容完全相同,看来是著史者失于检点了。
句:
欲往海上吞鲸鲵。(《诗话总龟•前集》卷三0引《诗史》
十三、王震
(一)著述
1.《阆苑记》三十卷(《宋史》卷二0四《艺文志》三),已佚。
2.《元丰怀遇集》七卷(《宋史》卷二0八《艺文志》七),已佚。
南宋周必大曾作《元丰怀遇集后序》,使我们大致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序云:
礼部尚书赠少师王公子发,序其西掖制草谓:自高祖晋公、曾叔祖魏国文正公以及其身,世掌丝纶,名集曰“怀遇”,而不曰“荣遇”者,谦也。恭惟太祖、太宗,削平僭乱,勃兴文治,士生斯时,以登畿为荣。而晋公知制诰,在乾德之三年(965年),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真拜舍人,雍熙未出院。才四岁而文正以践父官,盖淳化二年(991年)也。至道二年(按:应为三年,997年),章圣即位,乃迁内相。父子继遇明主,出风雷之令,鼓舞多士,缙绅荣之。后八十余岁,当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公复绍高曾之业。越二年,进给事中。是时裕陵董正治官,文章焕焉可述,宣仁、哲庙大收人才,协成初政,润色之功尤多。盖三世代言,俱接武于两朝,可谓荣也已矣。(《周文忠公集》卷五二《元丰怀遇集后序》)
这篇序,是王震的后代曾孙王淹,在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为庐陵郡丞时,把这个集子给杨姓太守看,太守看后“悦之,将刻板布之四方”,因为周必大在绍兴、乾道(1131—1173年)间曾做过知制诰工作,所以才请他为之作序。这番曲折,在周必大的序言中,都作了说明。这让我们知道,王震做中书舍人是在元丰六年十月,并且一做两年,才晋升为给事中。在《宋史》本传中,却没有记载王震做中书舍人的时间。
王震做中书舍人时所写的制词,也是颇受人推崇的,周必大在文章中也作了评述,并把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相提并论。问曰:
昔官制初行,舍人曾南丰也。一日除郎、御史数十人,公为都司付制,吏部读而叹曰:“本原职守为之训敕,人人不同,咸有新趣,而衍裕雅重,自成一家。”予谓欲知公制词之美,此数言尽之矣,其所谓夫子自道者耶?至于追爵荀况、杨雄、韩愈三制,简古明粹,贻与西汉诏令相为表里。呜呼!盛哉!(同上)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王震时作过制词的,而且文辞古雅,很有神采。
《元丰怀遇集》实际是王祜、王旦、王震三人作知制诰和中书舍人时的制词的总集。此集“凡七卷,制词四百余首”,末卷收录之文十八篇已非制词,但按北宋当时的习惯,仍可列入当制之词。到南宋,这种风气才改变。周必大在《后序》中也说得明明白白。
3.《南丰文序》,赞曾巩文章云:“南丰之文章标鸷奔放雄浑瑰伟,若三军之期猛兽之抉,江湖之波涛,烟云之姿状,一何奇也。”(《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0《雄浑瑰伟》)
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亦记有王震的一段制词:“东坡谪黄冈,元丰末移汝州团练副使,制词云:‘苏某谪居之久,念咎已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坡甚叹服,盖王子发词也。元祐初,坡入掖垣,尚与王子发同僚,和子发诗云:‘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盖为此也。”
(二)存诗二首。清代厉鹗《宋诗纪事》载王震诗一首。在作者介绍里,称他为“开封人,定国之侄”,这是不错的,但后面却说他在“大观间,知蔡州”,恐怕就是弄错了。“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为1107—1110年。这时王震早已去世,是不可能再知蔡州的。
1.《雪》:
未送余寒归嶰谷,先传春信到花丛。
侵凌竹色回新绿,点注梅梢破小红。
(《宋诗纪事》卷三八)
厉鹗自注,选于刘过的《后村千家诗》。
2.《梳洗台》:
俗缘莫未尽,空山傍妆台,溪云惹粉黛,岩花宝靥开。
(《舆地纪胜》卷八五《京西南路•均州》
十四、王古
(一)著述
1.《劝善录》六卷(《宋史》卷二0五《艺文志四》),已佚。
2.《法宝标目》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今存《弘教藏》结字函第八册,亦见于《卐字藏》第三五套第五册;皆题作《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3.《道院集要》三卷(同上),有明嘉靖三十三年晁溧宝文堂刻本,题作《晁文元公道院集要》下云:王古删定。存《四库全书》“子部释家类”,亦作“删定本”。
4.《新修往生传》,见《序藏经》乙编第二二套第三册。
(二)今存奏议二篇。
1.议礼:
奏上二帝徽号,升栿四后神主,其事则殊,其为宗庙大礼一也。今升祔不发册,则大庆延授上公、载辂、仪卫、鼓吹等,亦皆缘此而罢,止于太庙有司摄事而已。则加号之礼显,升衬之事隐。盖发册之礼虽为祔庙之节文,而升祔之重乃由发册而后显。今既行升祔而反废其重礼,恐万方观听或有以轻重议朝廷者矣。或谓故事,用册者皆以改上尊谥或字有增损之故,今四后谥无所改,则不可用册。然臣以为,郊庙用册,其事多矣,非必至于增改谥号而后可为。今自别庙而升,始正帝后同室之位,决历世之疑,议举宗庙之大礼,据经稽古,至陛下而后定,其事至重。顾使减于谥号增改,使有司止以常祝告庙,此臣所以疑而未敢决。臣愚以为,朝廷苟欲姑徇礼官之议,今不用册,则乞稽参典故,凡行礼之节,务致隆极,使较然以异于常享,庶几副致严宗庙之意。(《宋史翼》卷五《王古传》)
元丰六年(1083年),“加上仁宗、英宗谥,因升祔四后,初议不发册”。王古固有此上书。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乃诏升祔比太庙,亲祠用竹册”。(《宋会要辑稿》礼一0之九)
2.上言:
乞自今诸神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妇人之神封妇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凡古所言,皆当于理。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同上》礼二0之六)
熙宁年间,“应祠庙祈祷灵验,而未有爵号,并以名闻”。王古为此上书。
不过,有时王古的一些见解,就显得有些迂腐了。元丰末年,晋州教授陆长愈建议,近期已封孟轲为邹国公,“宜春秋释奠,与颜子并配”。皇帝把这个建议交给了太常寺评议。王古与杨杰、叶均等认为:“凡配享从祀,皆孔子同时之人,今以孟轲并配非是。”其时他们都忽视了,历朝配享孔子,早已把一些对儒学有重大贡献的人物都列进去了。结果,礼部反击说:“唐至今,以伏胜、高堂生等二十一贤从祀,岂必同时人?”这一下,他们被呛得直是没话说。皇帝听从了礼部的意见(《宋史》卷四四三《杨杰传》)。
(三)今存诗一首,《妙峰寺》:
修径转岩阿,危亭临木杪。清明江练直,紫翠山屏绕。
林峦献奇秀,图画极天巧。松杉韵轻风,笙箫奏云表。
心知游鱼乐,目送飞鸿杳。浮生黄粱梦,幻事何时了。
惟应观胜妙,坐可清纷扰。岂须登泰山,闲看诸峰小。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二)
陆心源云:此诗引于《旧江西通志》,应是王古知袁州时的作品。
十五、王珉
珉字中玉,王素之后。政和五年上舍出身,绍兴间,历台谏从官,寓家三衢。只不知是王素第几子之子。清《王氏宗谱》亦无记载。存诗二首。
《还靖师草屦》:
跣足山行践绿芜,道人应念我崎岖。
还将达磨西归履,暂作王乔羽化凫。
为爱轻松宜踏石,更怜潇洒胜联珠。
还君旧物君收取,认得拖泥带水无?
(《宋诗纪事》卷三九)
十六、王从
王从,字正夫,旦兄王懿之后,王懿—王谅—王克—王震—王仰—王从。居鄞县桃源乡,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添差台州倅,后官至信州知府,卒赠正议大夫,所著有《三迈斋余录》。王从在当时便以文知名,最大的贡献是他最早开始对三槐王氏宗族列宗列祖的文献遗墨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他首先稽考其族属支派别,创修《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世谱》,又有《槐庭杂记》、《宣阳因亲录》等家族文献,并将此事传于其子孙。今存诗一首,句八。
《次韵张晋彦秋日》:
地迥高楼目,天寒故国心。江鸥无万里,云木目千寻。
门掩斜阳下,人归落叶深。风前怅何许,入耳越乡吟。
(《宋诗纪事》卷五四)
句:
一番风雨催寒食,千里莺花想故园。
身闲更得凭陵酒,花早殊非爱惜春。
秋生列岫云尤薄,泉漱悬崖路更悭。
落木森犹力,寒力淡欲无。
临春惨不舍,盖国空自香。
凉风回远笛,暝色带归舟。
堕蕊尽教输燕子,嫩寒犹及占梨花。
尘心依水净,归鬓与山青。
十七、王述
王伦长子,忠勇有父风。其父死节后。与堂兄王遵二人一起冒险北行,终于将王伦遗骨自河间迎回,葬在苏州阳山。从此,王述一支三槐王氏后裔遂定居于吴中阳山。其事见《宋史新编》卷一百三十五。王述以父荫入官为朝请郎,后通判光州军州事,卒赠奉直大夫。存诗一首。
《游虎丘》:
寻胜招提去,追随李郭舟。水云迷远目,烟景变新秋。
大惬幽人赏,应忘倦客愁。归来须及晚,初月在山头。
(《宋诗纪事补遗》卷五八)
十八、王遵
南宋人,王伦从子。曾与伦子述入金,求伦遗骨以归。存诗一首。
《题黄陵二妃祠》:
帝子当年恨几多,楚山千叠郁嵯峨。
泪痕点滴留斑竹,宝瑟悲凉隔素波。
妫汭旧存虞史载,苍梧谁证汲书讹。
凄凉吊古堪伤处,那更潇湘接汨罗。
十九、王逸
王伦次子,存句一。
句:
他年馆阁同游处,荣路方踪继二孙。
二十、王淹
王淹,字伯奄,王从子。嘉泰间(1201—1204年)添差吉州倅,后任筠州知府。以搜集出版宗族文献为己任。他曾刻印出版过王震的《元丰怀遇集》,又汇集三槐王氏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前贤纪述、先世遗闻,总为十卷,号《王氏济美集》,刊刻出版,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可惜该书现已遗失,只有在宋代学者周必大的文集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为该书所作的《王氏济美集序》。存诗十七首。
1.《次韵文夫兄病目新起》:
胸中眸子坦何疑,不见妖蝥叹月诗。
牛背神光元我在,虎头墨妙敢吾欺。
竞看投杖行成矩,会起弯弨满中规。
可惜平生忧国泪,眼明犹及见清时。
2.《寄蒋季庄》:
桃花水起问行舟,时不能留迹自留。
何有声名呼子慎,傥能饥渴念之罘。
前车或和中涂费,古井难持短绠求。
闻说下帷书已就,愿从《繁露》识《春秋》。
3.《寄仲子》:
汝生十七年,不离父母膝。抗言求自试,立意坚且必。
父母不汝拒,汝至诚少匹。束书下扁舟,挂席飞鸟疾。
书来报善达,授馆亦云佚。进修不多言,祝汝慎非一。
4.《秋浦见路次川会其有广德之役同游齐山而别既归以诗寄之》:
我车疾驱无停珘,君马既秣犹少留。
客怀那更见行色,胜地不能成纵游。
君去我愁归路远,黄叶霜风山意晚。
几时云外有音来,早送文书遮病眼。
5.《吾兄文夫宦游天台余将官于江左不胜感离之情用韦苏州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为韵作十诗以寄》:
秋风一夕来,木落江水波。相将雁南翔,奈有孤飞何。
四海兄弟少,百年离别多。傥坚归来心,富贵尔则那。
送君南浦上,风烟惨前知。当时长江水,已与沧溟期。
海经远山外,人在高楼时。潮来君莫忘,中有清泪滋。
我家尺五天,行人指城东。老槐阅世故,高荫自清风。
叵量陵谷变,尤叹斤斧空。故国岂乔木,遂应人与同。
先人昔营菟,嵩少买别墅。后生久逸乐,稍识田家苦。
平生十具牛,独立方寸土。至今龙门滩,犹梦秋夜雨。
雨叶收馀音,寒虫怨遥夜。向来十年灯,致论秦屡借。
白头错料事,抱璞晞世价。出门已绝倒,一字不堪藉。
母慈怀远音,积雨人未复。朝来鸟鹊喜,门外书一幅。
小邦王事繁,夜食忘归沐。何处望飞凫,山中酒初熟。
安道乐东山,少游志乡里。二龙各同渊,屈信有彼此。
何年金华客,异世赤松子。此谋非人决,头颅当自揣。
膏以明自销,翟以文故翳。两苏事业远,卒与忧患对。
夕阳西周道,江海怆馀悔。九折更徐驱,前有覆轨在。
田园久芜没,何适为故乡。眷兹南阳阡,松柏日苍苍。
但根云边茅,无地安藜床。采蕨饮江水,此人那得忘。
小草有远志,大樗可长年。山林自相许,风雨堪独眠。
稍须三径资,莫问五湖船。从今座右铭,可刻招隐篇。
6.《五言二首》:
一雨日夜零,阶前草更青。西风忽萧飒,残月照空庭。
钟鼎山林事,都庐一梦中。观音门里去,叶叶响悲风。
二十一、王柟
王述第四子,王伦之孙。存诗三首。
1.《登浮光四望亭》:
长年忍泪说中原,望彻中原隔戍垣。
谁遣江淮限南北,从来宇宙一乾坤。
功名纸上徒虚语,岁月谁边恐断魂。
老矣叫阍无处所,倚空长剑与谁论。
2.《观梅》:
谁见梅花正发时,江天天雪意欲垂。
疏枝冷蕊春无几,断水残云意自奇。
疏影偶因明月见,暗香惟有好风知。
何人更起调羹手,莫道功成结子迟。
3.《南康泊舟欲游庐山值雪》:
春风浩荡江湖客,咫尺庐山风雨急。
门前老树最关情,一夜相思头尽白。
三槐王氏的成员,生活于一个文人喜欢写作诗歌的年代,他们也都有诗文作品。都由于年代久远,经历了时间的磨蚀,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已经失传,这是十分可惜的事情。笔者经过努力,也只搜集到这么多。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