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割不断的祖国情怀——访旅日华人王里佳
新华社东京1月27日电 专访:割不断的祖国情怀——访旅日华人王里佳
新华社记者杨汀
“顶奔儿,顶奔儿。明天就回北京过年啰。”5岁就随家人来日本的王里佳和刚满1岁的女儿玩着老北京的游戏——顶额头。
大年初一,王里佳和同样从小就来到日本的丈夫将带着女儿赶回北京的姥姥姥爷家过年。在大连与东京之间往返工作的父母也将与他们汇合。“去年刚生完宝宝,没有回去,今年终于回去过年啦。”说话间,她把给女儿置办的“新年装”——胸前绣着大大的“福”字的红棉袄拿给记者看,满脸的期待。
王里佳是日本一家大电视台国际新闻部的出镜记者,也是该电视台录用的第一名华人正式职员。“我希望进入日本主流媒体工作,因为从小在电视上看到的关于中国的报道都太偏颇了。”
王里佳说,记得刚来日本时,看到日本电视节目播放世界各地的新年活动。轮到中国时,播放的画面是人们在吃瓜子。主持人对此评论道:“(只有瓜子吃)太可怜了!”“当时,我很生气。明明是很开心的事嘛!后来大一些就想,自己要是记者,一定要报道真实的中国。”
2010年入职以来,王里佳曾参与“3.11”日本大地震、金正日去世、东京申奥等重大新闻报道。“不过,台里最希望我做的还是涉华报道。”“经常有节目组来问我:有没有关于中国的有趣话题,比如中国年轻人关心什么,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流行什么,中国的先锋艺术家等等。”
王里佳说,她到日本后一直非常努力,谨慎小心之余,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我发现如果我没按规矩扔垃圾,别人不说王里佳,而是说中国人乱扔垃圾。我迟到,别人会说,中国人就是不守时”。“我明白,我的言行代表着中国人,不能给祖国抹黑。”
她说,刚在日本上小学时,周围都只有她一个中国孩子。同学、朋友对中国很好奇,“他们问我:在中国吃不吃得饱,洗不洗澡等。我对此很纳闷”。升入中学后,这种情况依然变化不大,比如同学们会问她中国是不是也有汽车。回国探亲带了点心给日本老师,也会被问:“这安全吗?可以吃吗?”
2001年,王里佳升入高中。她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我发现同学们说的话开始变了!‘想去一次中国’,‘好羡慕你会中文呀’,‘(会中文)考大学时有优势’……我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和变化。中国越强大,海外华人就越能得到尊重。”
2004年升入大学的王里佳坚定了成为媒体人的志向,并在大三时到北京大学留学一年,以提高中文水平和增加对祖国文化的了解。2007年到2008年,她特意休学一年,在日本电视台北京事务所实习,并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报道。
“从体育场馆建设,城市面貌变化,到会场供餐的安全确认,再到开幕式顺利举行,那一年里我见证了北京奥运会的点点滴滴。在会场看开幕式和圣火在各地传递的片段时,我真的热泪盈眶,奥运会终于在我的祖国顺利举行了。我为之自豪,也知道那背后有许多人的努力和辛苦。”
大学毕业后,王里佳过关斩将,终于成为日本著名电视台录用的第一名华人记者。她坦言,除了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日本媒体对中国相关信息和“知华记者”的强烈需求,是她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工作之余,王里佳牵头创立了从小赴日的华人青年的团体“小龙会”。她指着聚会照片里一张张充满活力和自信的面孔告诉记者:“小龙会成立快7年了,有50来个成员,大家基本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父母来日本,就职于日本的各个行业,比如互联网、贸易、金融、IT等等,都发展得很好。我们在一起用中文聊天,唱中文歌,这也是一种练习,因为毕竟从小来日本,说中文机会不是那么多。”
说起“小龙会”的命名,王里佳说那也是几名成员一起想出来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祖先的基因,永远维系着我们。现在都有‘小小龙’啦,”王里佳一边说,一边拍拍刚满1岁的小女儿,“大家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比如都觉得自己的言行肩负着传播中国形象的责任,比如都希望成为中日友好的桥梁。”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