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剪纸艺人王秀娟 指尖上的传承

王秀娟,沈家门街道西大社区一位耄耋老人,70多年剪纸不辍,并把剪纸技艺传授给了社区居民、孩子,让这一中国古老的剪纸技艺绵绵传承。
金鸡剪纸浓浓祝福
为迎接农历鸡年到来,83岁高龄的王秀娟创作了一组《“鸡”迎鸡年》剪纸作品。记者慕名登门采访。走进王秀娟家,小小房间里,摆满了剪纸作品,奔腾的骏马,盛开的鲜花、火红的福字……一幅幅剪纸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王秀娟告诉记者,《“鸡”迎鸡年》剪纸作品共4件,分别为《金鸡报晓》《大公鸡穿花衣》《快乐一家子》以及《母子亲吻》,寓意和谐、光明。拿《金鸡报晓》来说,金鸡红冠上的六小翅冠,代表六六大顺,鸡嘴下冠为如意头造型,取鸡的谐音为吉祥如意,鸡头高高昂起,代表来年运势昂扬。
每到年底,王秀娟都会创作一些跟春节有关的剪纸作品。蛇年有长寿虫,猴年有寓意长寿的猴子。王秀娟说,剪纸追求的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新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新年贴窗花更能增添节日气氛。”王秀娟说。
说起近期得意之作,要算一幅名为《红日》的五代国家领导人的剪纸作品。“剪人物最难的是剪出来的人像要逼真,要认得出来他是谁。因此设计时要抓住人物特点。”王秀娟说,如毛主席高高的发际线,邓主席深深的眼窝,习主席的鼻子。为此,设计前,王秀娟会参考很多照片来临摹,深思熟虑后再用心剪制。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手指翻飞间,一只惟妙惟肖的金鸡便跃于掌上,焕发出别样神采。而王秀娟老人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剪下的每一刀,都寄托着心中浓浓的祝福。
用心传承桃李芬芳
如何与剪纸结缘?王秀娟告诉记者,她出生在奉化,父母亲劳作之余,会将一天的劳作内容画在纸上,用剪刀剪出一幅幅民间生活图。受父母影响,她从小跟着父母剪纸。“那段时间很迷。”王秀娟说,当时为了练习剪纸,她按连环画的图画依样画葫,然后再剪下来。现在的王秀娟根据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能创作出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由于热爱剪纸,王秀娟至今已剪了70余年,剪纸作品和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部分作品还送到区、街道、社区展览,多数作品赠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与大家分享妙趣横生的剪纸故事。2010年,王秀娟被评为普陀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随着“非遗进学校、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展开,来请王秀娟去讲课的学校和社区非常多。尤其是退休10多年来,她一直担任普陀老年大学剪纸班任课教师,还担任过中小学剪纸辅导员,手把手教孩子学剪纸。
修养身心愉悦生活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创作工具有剪子、刻刀,其载体有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也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王秀娟说,剪纸有单色剪纸、折叠剪纸、套色剪纸、填色剪纸、木印剪纸等多种表现手法。剪纸题材也非常广泛,可以表现群众所熟悉的事物,如传统的吉祥图案,夸张的花草树木,可爱的小动物,劳动场面……所有作品都能反映创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生命的礼赞。
“剪纸要专心致志,按画好的线条,小心裁剪,不急不躁,要求眼准手稳。”王秀娟说,但岁月不饶人,随着年事增大,她的眼力大不如从前了。为此,近3年来,王秀娟剪纸是为了调节情绪,寻找精神支柱。
王秀娟告诉记者,正是这一把小小的剪刀和一些五彩纸片,不仅培养了她沉稳处世、耐心细致的好性情,让她很少为一些琐事去劳神,患得患失,而且让她的生活变得快乐、充实和欣慰。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