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著大姓的多重姓源
华夏族具有并包兼容的性格,千百年来,不同文化支流的融汇交合,溶聚成了今天深邃浩瀚的中华文化大流。作为中华排行第一或第二大姓的“王”姓,在其千百年的发展史中,同样融汇交合了不同的血缘流脉。显赫大姓有着多重来源,同姓不一定同宗,同宗不一定同姓。姓氏不仅是一个血缘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历史符号……
(一)名符其实的“王者之后”
从字源角度分析,“王”字乃指至高无上的权贵之士,特指君王;而“王”姓,名符其实,正是“王者之后,具有极为高贵的身世源流。
中国具有 5000 年悠久的历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不知出现过多少为王为帝者;而王姓的来源,正是那些王子王孙以“王”为氏,标榜其天潢帝胄的出身而来的。
王子成父或太子晋的后裔,以王为氏,这是王姓中国人的主要源流,史称“姬姓王氏”,约占全球一亿多王氏人口的十之八、九。除此之外,以王为氏者还有以下数途:
1、 姬姓京兆王氏。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也有一种说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灭魏后逃于泰山,时人因其为王族,称王氏。
2、姬姓王城王氏。
源出姬姓。与姬姓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姬姓京兆王氏一样,同是周文王的后裔,但得姓时间则不同。
据史书记载,东周时期,周考王姬嵬(前440—前 426年在位)封其弟姬揭于河南王城(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子孙遂以封地为氏,成为“姬姓王城王氏”。姬揭为该系王氏开氏始祖。
3、河东猗氏王氏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4、 子姓汲郡王氏。
子姓汲郡王氏,源出商殷王子比干之后。商王子姓,系由图腾崇拜而得姓。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篇》载:“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东汉王充《论衡·奇怪篇》载:“卨(即契)母吞燕卵而生卨”,故殷姓曰“子”。这两段文字说的都是殷商先民图腾感生的史实。商族的先人是因其始祖母吞食了玄鸟(燕子)的“子”(即卵)而受孕生下了契,所以商人就以玄鸟为图腾,并姓“子”。《诗经·商颂·玄鸟》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即指此事。
商朝末代国君纣王,亦称帝辛,约公元前1115年—前1122年在位。纣王曾征服东夷,损耗大量人力物力,又杀九侯、鄂侯、梅伯等臣子,囚禁周文王、箕子。沉迷酒色,重征赋税,统治暴虐。
纣王的叔父比干,官少师,眼看国运衰微,百姓怨声载道,忧心如焚,屡次劝谏纣王。周武王九年,武王亲率军东征,来到盟津,大小诸侯背弃商朝而与周会盟者有 800 个之多。纣王不但不加防卫,反而更加胡作非为。微子启(纣王的异母兄)与太师、少师计议,决定暂时远走避祸。少师比干说:“作为臣子,我不能象王太子微子启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剖心,也非得向君主据理力谏不可”。于是,比干力谏纣王,三日不去。纣王怒火中烧,气愤地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挖开来看一看”。于是当场杀了比干,剖腹验心。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久,周武王挥师讨商,在牧野(今河南汲县)大战。纣王因众叛亲离,“前徒倒戈”,兵败自焚。
武王灭商后,采取怀柔政策,善待商朝王室子弟,修葺比干坟墓,释放箕子,分封纣王儿子武庚禄父。商朝王室子弟十分感激。比干葬于汲郡(今河南汲县),其子孙居汲郡以守陵墓,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因他们是前朝王室之家,被时人称为“王家”,于是遂以王为氏。今河南汲县城北 7.5 公里处,仍有比干墓、庙。这就是“子姓汲郡王氏”的来历。
5、出自妫姓王氏。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二)虏姓之王——少数民族改入王姓
王姓的来源除子姓、姬姓、妫姓三大支派之外,还有虏姓之王,是对历史上汉族以外其他民族改入王姓人的通称。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是个版图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自称华夏,亦称诸夏,而把周边各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泛称“胡”。我们今天的汉族是以古代华夏族为主体由各兄弟民族长期交融汇合形成的。这种交融在姓氏符号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就是胡姓汉化,或汉姓胡化。
中国历史上,作为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第一步,便是胡人改从汉人的姓氏。姓氏既改,言语文字和全部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改变,而华夷的界域便自然归于泯消。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自秦汉、魏晋以来,姓氏符号对于古代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尤是对于古代的异族汉化所发挥的功能,是足以与思想文化的力量相提并论的。考之今天中国人的王姓,在历史上就出现过“胡姓汉化”的现象。王姓中国人,不但有中原华夏族的血缘,也有周边少数民族的血缘。
据史书有关资料记载,古代有以下少数民族的姓氏,改以王姓:
1、可频氏之王
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大力倡导鲜卑人改为汉姓,以认同华夏文化。据《通志·氏族·代北复姓》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可频雄”条记载:北周大原人可频雄,本姓王,其先鲜卑,仪貌魁梧,少有谋略,西魏大统(535—551)初年,进爵为泾州总管,庸国公,后被魏恭帝拓跋廊(554—556年在位)赐姓可频氏。北周保定年间( 561 — 565 )从宇文获东征,与北齐大将斛律明月交战,被明月用箭射中前额,至营而卒,谥忠。生子王谦周(可频谦周),官益州总管,后为隋文帝所灭。北宋建中年( 1101 )的兰田尉王瑜即可频氏之后。这是河南可频氏王姓的来历。
2、 钳耳族之王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族之王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阿布思之王
安东,系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唐高宗总章元年( 668 )置于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唐玄宗开元二年( 714 )移于平州(辽宁一带),唐玄宗天宝二年( 743 )再移于辽西故郡城。至唐肃宗至德( 756 — 758 )后废。古安东都护府所辖,大致在今辽宁、吉林一带。
据《新唐书·王廷凑传》载:王廷凑本系回纥阿布思部落,隶属于安东都护府,其曾祖五哥之,被李宝臣帐下骁勇善斗王武俊收为养子,故冒姓“王”。关于王廷凑其人,《中国人名大辞典》的介绍是:“王廷凑,唐回纥人。生骈骨,沈鸷少言。田弘下至镇州(今河北正定),廷构煽其众杀弘正,自称留后。穆宗遣使讨之,不克。乃赦廷凑,授成德军节度使,官终太子太傅”。关于王武俊,据《新唐书》卷 211 《王武俊传》载:“王武俊,字元英,本出契丹怒皆部,父路俱。开元中,与饶乐府都督李诗等五千帐,求袭冠带,入居蓟。武俊甫十五善骑射,与张孝忠齐名,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王武俊为李宝臣裨将,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之事,王廷凑曾祖冒姓王,也当在这一时期。据上记载可知,安东阿布思之王,系由冒姓王武俊之王而来,而王武俊之王则出于契丹。故此胡姓之王,当形成于隋唐年间,为回纥(维吾尔族古称)王氏。
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安东王氏,本阿布思之族,隶安东都府,曰五哥,为左武卫将军。生末怛活,唐左金吾卫大将军。末怛活生升、朝。升,检校太子宾客乐安郡;朝生庭凑(按:新唐书)作廷凑),成德节度使。庭凑生元逵,检校司空(按:《唐世系表》及《藩镇传》俱作检校司徒)平章事。元逵生绍鼎,检校左仆射;绍懿(按:《唐世系表》作昭懿),检校司空。绍鼎生景崇,检校太傅中书令、常山郡王。景崇生熔,太尉中书令,赵王五世为成德军节度使。熔生昭祚”。
5、大理白族之王
考之古代白族王姓,主要聚居于大理东洱河地区.《蛮书》载:“渠敛赵本河东州也,……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皆白蛮也”。东洱河指洱海东岸,即今大理市挖色、海东、凤仪三区及洱源、宾川、祥云、弥渡等县的部分地区。挖色坝的大渍淜王姓是唐初东洱河白蛮中首屈一指的大姓。据王姓家谱载,其氏古代出过“父子宰相,一大元帅十二将”。父子宰相指南诏清平官王盛、王宽(王乐宽)父子。《南诏德化碑》刻有事迹。8世纪上叶(唐天宝年间),王盛父子支持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的斗争,六诏合一,建立南诏,王盛父子成为南诏开国功臣,后父子皆封为清平官。
在南诏攻西川的战争中,王盛父子曾得一家奴,叫郑回。郑回有较高汉文化修养,深得王盛信赖,因此入籍王氏,更名王利,即史书所载“王蛮利”。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在唐乾宁四年( 897 )灭南诏,后五年建“大长和国”,传三世,凡是 26 年。郑氏其先入籍王姓,故“大长和国”时,郑氏为主,王氏称皇族,王氏世传堂联“问讯古籍谁家裔,昔是皇族宰相门”,即言此事。
古南诏东洱河白族之王,今天仍是云南大理州白族中的大姓。当然,这一王姓的脐脉渊源,自然与源起中国地区的汉族王姓,判然有别的。此再一次证明:同姓不一定同宗。
(三)赐姓、改姓、冒姓、复姓之王
考王姓之由来,还有下列数种途径:
1、赐姓之王。
帝王赐姓,是古代统治者驾驭臣下或羁縻番邦的一种政治手段与精神奖赏形式,最高奖赏是赐国姓;当然也有作为打击政敌手段的“赐恶姓”。王姓历来是高贵之姓,故帝王若赐王姓,自然是对受赐者的最高奖赏了。著名的有:王莽建立新朝称帝时,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姬姓燕氏),曾上献符命,王莽十分高兴,遂赐嘉国姓“王”。
2、冒姓、改姓之王。
冒姓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而改取他人之姓。如:隋朝郡丞王世充(?—621),本为西域人,姓支,徙居新丰(今陕西临潼),幼年丧父,其母改嫁王氏,因而冒姓王。王世充曾废隋帝杨侗,自称皇,国号郑,年号开明,武德四年(621)兵败降唐。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刘去非并不像王世充那样有特别原因,应该算是纯粹的假冒行为。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3、复姓之王。
今天,散居海内外王姓人的姓氏,有一些是从历史上的复姓简化而来,如:王子简化为王等等。这样的姓氏,计有王人、王叔、王周、王子、王孙、王狄、王史、王官,另有五王、小王、西王、成王、威王、五王、乐王等,共十五个。它们有的源于姬姓,有的则来自妫姓、子姓,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复姓为“王”氏。
如上数节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王之为姓,其源流亦至长,其出处亦至杂。王之为王,原不为姓,只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为王为帝者层出不穷,历经改朝换代,沧海桑田的大劫难、大变动之后,那些前朝帝王之后裔,或失国丢爵,或贬为庶民,或亡命出奔,遂迁徙各地,蕃衍他乡。中国人向来有重本溯源、追祖敬宗的遗风,于是人们仍呼之为“王家”;而当事者也舍不得抛弃那段曾经作为天潢帝胄的风光家史,也就自认为“王家”,久而因以为姓,遂始有王姓。中国历史上帝王既多,源出各族的王子王孙自然也多,所以王姓乃有多种出处,既有华夏族之王,也有蛮夷之王,更有后起那些赐姓、冒姓、改姓、复姓之王。于是众王合一,这才形成了浩浩荡荡的王姓大族,成为21世纪初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第二大姓。所以,现代王姓华人的头上,虽然都顶着一个“王”字,但其脐脉渊源却是各各不同的。姓氏不啻是一个血缘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历史符号。同姓不一定同宗,同宗不一定同姓,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王瑜臻 2009年9月于温州平阳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概述
- · 山东文登王姓
- · 《湖南双峰县同德王氏》“湖广填四川”名单
- · 江西会昌王姓的迁徙流布概况
- · 湖北省蕲春县王姓概览之一
- · 云南镇雄王氏寻源
- ·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 · 海南王氏族谱
- · 山东乳山王姓村庄略
- · 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