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教授登扬图讲堂解读《西厢记》 王实甫版本堪称之最

《西厢记》插画
《西厢》故事版本多
王实甫《西厢记》堪称之最
许建中说,《西厢》故事最早来源于唐人元稹的文言短篇小说(史称“唐传奇”)《莺莺传》。后人以小说中有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又称《会真记》。小说叙写唐贞元年间,张生随母寄居于蒲州(山西永济西)普救寺,与西厢院的崔莺莺发生情爱,暗自同居,后崔莺莺遭到张生的遗弃。
《西厢》故事的传播中,最著名、最完美、最深刻的还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元初也有许多人歌咏此事,影响较大的有关汉卿的【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即以北曲小令【中吕·普天乐】16首歌咏这个故事,问题是关汉卿《崔张十六事》中的语句多源自“王西厢”。
如果仅仅从故事流变的角度来看,似乎“王西厢”还只是改编,至多是编撰。其实,王实甫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娴熟的艺术才华,完成了对“西厢”故事的再创作,题材更加集中,冲突更加激烈,反封建思想更加鲜明,艺术上也有更大提高,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这部不朽之作。
关于王实甫,今存元代的材料极少。
主题臻于完美深刻
“王西厢”胜过“董西厢”
元稹《会真记》的总体结构是“始乱终弃”,其实质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爱情的软弱。莺莺真挚而强烈地爱着张生,于是有了私下结合,但她又受到外在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故而犹豫、软弱,被遗弃后也只是自认倒霉。张生则是一个虚伪无耻、十分自私的人。但包括莺莺在内,当时人们对此无非议。
“董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莺莺传》所创作的作品,彻底改造了《莺莺传》的矛盾性质和悲剧结构,主题是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因此将整个故事写成了一阕反封建斗争胜利的赞歌。
“王西厢”在既有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臻于完美。“王西厢”以十分夸张的手法,着力描写崔张二人一见钟情,生动有趣,还补充了大量生动的细节,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情理逻辑更加严谨,戏剧冲突更加尖锐激烈,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主题思想也更加深刻。
比较而言,“王西厢”与“董西厢”都以反对封建婚姻为主题,“王西厢”的深刻性体现在哪里?许建中说,首先,王实甫《西厢记》描写崔莺莺与张生始终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更为重要的是,王实甫《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风流艳冶故事,也不同于一般的“贫男富女”的爱情传奇,而是将唐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特殊社会现象作为全剧展开的社会背景,坚决反对建立在封建族望、世族宗法观念上的落后的婚姻观念,这就使得崔、张爱情具有了一种婚姻自由、自主的新观念、新意识。元杂剧后期重要作家宫天挺赞誉《西厢记》为“曲中春秋”,应该说抓住了这种“自由观念”与“世族观念”的矛盾斗争性。《西厢记》思想的深刻性,是通过作品设计的矛盾冲突体现的。
风韵美,天下夺魁
《西厢记》后世影响最大
天一阁本《录鬼簿》有贾仲明对王实甫的【凌波仙】所作的曲:“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低伏。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许建中称,“风韵美”指出了王实甫杂剧的语言风格:如抒情长诗,词藻优美,多创造浓郁的抒情氛围,表现委婉曲折的心理变化和丰富细腻的情绪感受。
“天下夺魁”则是讲《西厢记》的巨大影响。它以典雅华美的语言、波澜跌宕的剧情、性格鲜明的人物、尖锐深刻的矛盾、美好而普遍的理想,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它在元代极负盛名,郑光祖《梅香》即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西厢记》是元杂剧在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仅以明代为例,“西厢热”始终不衰,据不完全统计,《西厢记》版本达百余种,存本即有四十多种;徐渭、汤显祖等人的点评本二十多种,并有陆采、李日华等作家的南曲传奇改编本。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从社会传播方面高度评价《西厢记》:“胜国词人王实甫、高则诚,声价本出关、郑、白、马下,而今世盛行元曲仅《西厢》、《琵琶》而已。” 由此进一步指出:“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观念极大地束缚和妨碍了男女青年的自主爱情,后世包括汤显祖《牡丹亭》和曹雪芹《红楼梦》等都深受《西厢记》的启发和影响。今天最为普及的读本是王季思先生的《西厢记》校注本。要读得细致一些,可以读一下王季思、张人和先生的《西厢记》集评本。 记者 桂国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