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扬大教授登扬图讲堂解读《西厢记》 王实甫版本堪称之最

2016-10-18 16:59:10来源:中国江苏网

打印 字号: T|T

《西厢记》插画
   中国江苏网10月17日讯  昨天下午,扬州市图书馆“扬图讲堂”中国优秀古典戏剧系列解读《西厢记》。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许建中称,王实甫的《西厢记》(简称《王西厢》)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所谓“曲中春秋”,是元代戏曲家宫天挺在《范张鸡黍》中对《西厢记》的认识;所谓“骚人之趣”,是明初戏曲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对《西厢记》的评价。
    《西厢》故事版本多
    王实甫《西厢记》堪称之最
    许建中说,《西厢》故事最早来源于唐人元稹的文言短篇小说(史称“唐传奇”)《莺莺传》。后人以小说中有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又称《会真记》。小说叙写唐贞元年间,张生随母寄居于蒲州(山西永济西)普救寺,与西厢院的崔莺莺发生情爱,暗自同居,后崔莺莺遭到张生的遗弃。
    《西厢》故事的传播中,最著名、最完美、最深刻的还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元初也有许多人歌咏此事,影响较大的有关汉卿的【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即以北曲小令【中吕·普天乐】16首歌咏这个故事,问题是关汉卿《崔张十六事》中的语句多源自“王西厢”。
    如果仅仅从故事流变的角度来看,似乎“王西厢”还只是改编,至多是编撰。其实,王实甫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娴熟的艺术才华,完成了对“西厢”故事的再创作,题材更加集中,冲突更加激烈,反封建思想更加鲜明,艺术上也有更大提高,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这部不朽之作。
    关于王实甫,今存元代的材料极少。
    主题臻于完美深刻
    “王西厢”胜过“董西厢”
    元稹《会真记》的总体结构是“始乱终弃”,其实质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爱情的软弱。莺莺真挚而强烈地爱着张生,于是有了私下结合,但她又受到外在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故而犹豫、软弱,被遗弃后也只是自认倒霉。张生则是一个虚伪无耻、十分自私的人。但包括莺莺在内,当时人们对此无非议。
    “董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莺莺传》所创作的作品,彻底改造了《莺莺传》的矛盾性质和悲剧结构,主题是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因此将整个故事写成了一阕反封建斗争胜利的赞歌。
    “王西厢”在既有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臻于完美。“王西厢”以十分夸张的手法,着力描写崔张二人一见钟情,生动有趣,还补充了大量生动的细节,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情理逻辑更加严谨,戏剧冲突更加尖锐激烈,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主题思想也更加深刻。
    比较而言,“王西厢”与“董西厢”都以反对封建婚姻为主题,“王西厢”的深刻性体现在哪里?许建中说,首先,王实甫《西厢记》描写崔莺莺与张生始终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更为重要的是,王实甫《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风流艳冶故事,也不同于一般的“贫男富女”的爱情传奇,而是将唐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特殊社会现象作为全剧展开的社会背景,坚决反对建立在封建族望、世族宗法观念上的落后的婚姻观念,这就使得崔、张爱情具有了一种婚姻自由、自主的新观念、新意识。元杂剧后期重要作家宫天挺赞誉《西厢记》为“曲中春秋”,应该说抓住了这种“自由观念”与“世族观念”的矛盾斗争性。《西厢记》思想的深刻性,是通过作品设计的矛盾冲突体现的。
    风韵美,天下夺魁
    《西厢记》后世影响最大
    天一阁本《录鬼簿》有贾仲明对王实甫的【凌波仙】所作的曲:“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低伏。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许建中称,“风韵美”指出了王实甫杂剧的语言风格:如抒情长诗,词藻优美,多创造浓郁的抒情氛围,表现委婉曲折的心理变化和丰富细腻的情绪感受。
    “天下夺魁”则是讲《西厢记》的巨大影响。它以典雅华美的语言、波澜跌宕的剧情、性格鲜明的人物、尖锐深刻的矛盾、美好而普遍的理想,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它在元代极负盛名,郑光祖《梅香》即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西厢记》是元杂剧在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仅以明代为例,“西厢热”始终不衰,据不完全统计,《西厢记》版本达百余种,存本即有四十多种;徐渭、汤显祖等人的点评本二十多种,并有陆采、李日华等作家的南曲传奇改编本。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从社会传播方面高度评价《西厢记》:“胜国词人王实甫、高则诚,声价本出关、郑、白、马下,而今世盛行元曲仅《西厢》、《琵琶》而已。” 由此进一步指出:“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观念极大地束缚和妨碍了男女青年的自主爱情,后世包括汤显祖《牡丹亭》和曹雪芹《红楼梦》等都深受《西厢记》的启发和影响。今天最为普及的读本是王季思先生的《西厢记》校注本。要读得细致一些,可以读一下王季思、张人和先生的《西厢记》集评本。        记者 桂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