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江· 新加坡-家族史的社会意义
新加坡族谱学会黄友江会长
儒释道三根文化国际研讨会~民族根 民族魂开幕式
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晚上9:00PM
儒释道三根文化国际研讨会~民族根 民族魂开幕式
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晚上9:00PM
大会主席,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晚上好!
承蒙大会主席张卜生教授的盛情邀请,让我在这大师云集的研讨会说几句话,深感力不从心,三思后觉得新加坡族谱学会的宗旨和研讨会的主题还有一些关联,所以就勉强接受邀请,希望不会在大家面前献丑。
新加坡族谱学会是一个很年轻的非营利注册团体,只有4年历史。成立主旨在宣扬谱牒文化的家族及社会意义,鼓励并协助新加坡人对家谱族谱的认知及寻找或谱写自己的家谱或家族历史。
谱牒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环节,有其优良的特征。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把家族的根源,繁衍及分布详细记载,并加入家训,家规,家族名人的光荣史,列祖列宗的画像及人生事迹等。其目的是要子孙后代慎终追远,不数典忘祖,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虔诚祭祀祖先,要敦宗(尊崇先祖,认祖归宗),睦族(凝聚族情,延续传承)。我们的老祖还创建中华谱牒文化独有的辈序系统,由家族长老或请贤人谱写一首配合家族价值观的诗词,作为代代族人命名的根基。族人名字的第二或第三字都根据辈序诗的字序来取名。因为有了辈序的传统,使得汉族男人的命名很科学及系统化,两个家族成员碰面时就能够从名字上知道双方是否有血缘关系,如有,各自的辈分,长幼一目了然。华夏幅员广阔,家族成员经常为了躲避战乱,瘟疫或天灾等原因从北方迁徙到中原,再次迁移至南方各地,甚至海外,落地生根,成为家族在迁徙地的开基祖,生生不息,繁衍成家族的另一支流。如此下来,由于家族成员分布地域广阔,鲜少往来。时间一久,家族成员间唯有依靠族谱来寻根问祖了。
慎终追远,崇敬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根基,也是谱牒文化的基石。这些概念在现今新加坡社会随着老辈们的往生逐渐淡泊。一般中青代对家谱,族谱没有认知,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很多人连祖父母的名字都不知道。即使家里有族谱,因为中文根基薄弱,也没法理解族谱中记载的信息。有的人甚至把家谱不加珍惜,丢在储藏室任其自生自灭,或丢弃算了。
新加坡族谱学会力图扭转新加坡人无根状态的趋势。我们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缔结伙伴关系,发动人们献捐或借出家谱族谱给国家图书馆做永久收藏,保护及编目,数码化等,扩大国家图书馆的族谱典藏,开放给公众免费阅览。
我们也和国家图书馆联办一系列讲座,向公众介绍有关家谱及寻根问祖的意义及如何寻根或从新构建新加坡篇章的家族历史。
为什么我们不鼓励新加坡人到中国寻根问祖而建议他们构建新加坡篇章的家族历史?原因很简单。很多新加坡人已经断根,不知祖籍地何在,何从寻根?不懂普通话或方言,即使知道祖籍地也无法跟祖籍地的人士沟通。
比较可行的方案是以家族第一代来新加坡谋生或定居的祖先为起点往上追溯。大多数国人移居新加坡或东南亚已有4到6代。以一个60岁的国人来说,上面可能有2到3代,下面也有2到3代。他的祖父或父亲可能没有记录他们的人生事迹,或对他口述他们或更远祖宗的历史。他对父母的人生应该相当清楚,对祖父母的印象比较模糊。我们希望这辈人能够把他们所能记得有关父母亲及祖父母的人生事迹记录起来或讲述给儿孙们听。即使资料不健全也无所谓,重要的是把资料及时记录起来,不要存在记忆中。因为如果我们这一代没及时把我们对近祖的记忆记录起来,这些信息将随著我们的离世而遗失。儿孙们也可以帮助父母或祖父母用电脑科技把他父母亲及祖父母的人生记录起来,还可加入个人相片,全家福,家庭活动照或视频,甚至可用英文为媒介语,让不谙中文的家族成员也能认识家族历史。如使用英文构建家族史,应该加入中文人名和地名,方便以后到中国寻根。
我们倡议以简单,易懂,有趣的格式来记录家族历史,甚至采用电脑科技和英文为媒介文,为的是要适应新加坡的情况,使国人对家族历史产生兴趣,开始构建自己的家族史,让子孙后代薪火传承,继续更新家族史,维持家族成员的联系,促进情谊,不管家族成员分布世界各地,家族史都能起着纽带作用,把家族紧紧联系,相互关怀及相助。家庭是国家基石。有紧密团结,相互关怀相助的家庭,国家社稷的结构就更严密,更具弹性,相互关怀,把国家建设成更美好,健全。
新加坡族谱学会2014年出版一本《落地生根 开枝散叶 新加坡华族谱系》的书,介绍我们倡议适合新加坡情况的族谱,又称家族历史。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工具书。每本新币20元,有兴趣者可向研讨会注册处,或打91464555询问。
为庆祝新加坡建国50周年,我会与国家图书馆去年联办《新加坡家族史谱写比赛2015》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及人民协会协办,新加坡金禧年基金,李氏基金会,吴氏基金会,观音堂佛祖庙及傅长春文化基金赞助。收到约300份学生组及300份公开组参赛作品。所有参赛作品都收录在《新加坡记忆工程网站www.singaporememory.com. 约50份得奖作品也收录在新加坡族谱学会网站www.singaporegenealogy.org. 我们将继续主办各种活动协助国人谱写自己新加坡篇章的家族史。我们希望在座诸位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构建一部独特的新加坡平民史。详情请参阅我会的网站www.singaporegenealogy.org.
最后感谢主办当局给我机会介绍新加坡族谱学会及其活动。恭祝儒释道三根文化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