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让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王畅

2016-09-07 11:09:31来源:新华网辽宁频道

打印 字号: T|T
    让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记沈阳市第四十中学教师王畅。
    平凡的岗位
    2002年从教以来,王畅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这样的工作岗位和性质,都是些平凡琐碎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需要班主任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王畅老师能够站稳三尺讲台,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源于她不断地自我学习与完善,源于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爱,对职业和自己良心的尊重。多年来,王老师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还兼顾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她从不推辞,经常加班加点,兢兢业业,从不叫苦叫累,也从没有向学校提出过非分要求。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三千多个清晨,她坚持每天提前到校,下班推迟半小时离校,风雨无阻,始终如一。她所带班级多次获沈阳市、皇姑区及校优秀班集体。她本人先后获得沈阳市骨干教师,皇姑区记大功等荣誉。她始终认为,岗位虽平凡,但站在这里,就得对得起这个岗位,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三尺讲台不大,但教师的责任重大。
    班主任的“规律”
    如果你不是老师,不是班主任,你不会知道王畅老师下班后的生活,大多都很“规律”。据她的家属讲,几乎都是每天回家简单的吃点东西,勤快地做完家务,马上就是打电话,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孩子情况,分析状况,和家长一起想办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这项工作被王畅老师俗称为“家长课后作业”,时间不固定,不知道多久才能结束。接下来就是伏案备课、批改卷纸。这就是王老师下班后的生活“规律”,这“规律”一坚持就是十年。
    关注每一名学生
    班主任,就是这个班全体学生的“家长”。王老师,把每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无论好管与不好管,在她心中从没放弃一个学生。有一天她刚下班到家,还没有来得及吃晚饭,就让她的爱人陪她去她的一个学生家,原来这个学生的母亲中午突然重病去世,而且这个学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还有一个月即将高考,面对命运的选择,王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个学生失去了母亲,但不能失去母爱。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时刻关注着这个学生,用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爱,抚平她、安慰她,鼓励她坚定生活的信念。
    当“后妈”的感觉
    2012年9月,因单位人事调整,王畅“半路出家”接管原高三七班,第一次当回“后妈”。了解学校工作的人都知道,一个新的班级就如一张白纸,你可以任意构架自己的设想,你只需建设好它,而接“半道班级”,学生之间已经相互熟识,对学校和任课老师也没有了新鲜感,班风学风已经基本成型,你面对的是一张已经涂了好多色彩的图画,有成功之笔也必然有失败之处,想成功,你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
    接手班级后,王畅根据学生的状态和多年的班主任经验,感觉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氛围没有那么浓厚,缺少必要的凝聚力,没有班魂,没有“亮剑”精神。并且班级整体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第一名竟然没有进入学校的前十名,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强烈的升学渴望,在这种心理内驱力作用下,大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这给第一次当“后妈”的王老师出了一个大难题。
    时不我待。首先,王畅老师努力打造“高三意识”,让所有的学生在潜意识里感觉到时间的紧迫,增强学习氛围。试着和学生们平等相处,与他们谈家庭、谈现状、谈理想,知道他们的想法。其次是争取家长配合,给家长分析高三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家长们需要注意和必须完成的事情,结合《学生情况调查表》与每名家长研究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家长寻找对策。第三,与同学们共同面对高考,努力为学生营造紧而不死、活而不散、忙而不乱,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在市重点高中联合体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她们班有三名学生考入全校前十名。在2013年高考中,总分全校第一和学生个人成绩第一均出自这个班,王畅老师这个“后妈”成了真正的  “状元班主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并受用至今。何谓师德?其实很简单,教师要有爱心,要有奉献,更要有人格魅力,多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的教诲,所以,只有让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教育才是有效的。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