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之王姓
王姓现为扬州人口第一大姓。
至迟在两晋时期,王姓已在扬州广泛分布。扬州现知的王姓的源流与始祖有:
1.仪征王氏,始迁祖敬,原籍武定,明洪武官仪征卫镇抚。
仪征王氏,先世歙人,清入仪征籍,祖王綝徽。
仪征王氏,其先丰城人,四世迁仪真,祖王道淑。
2.广陵王氏,祖居魏之元城,宋时迁居广陵,始迁祖王乙。
3.昭阳王氏,始迁祖王国英,行六一(宋)。
4.高邮王氏,始祖瑩,明军功世袭高邮卫指挥使。
5.宝应白田王氏,始迁祖王得全(明),始自苏州迁居宝应。
宝应王氏,先世由陕西长安迁扬州,复迁宝应(明),祖王思贤。
扬州王姓名人实在太多了。如南北朝时梁朝大司马宝应人王敬则。宋代宋徽宗时状元王昴,将御府书籍分经、史、子、集四类,委官校对,据以印行。这一图书分类方法,长期为后世沿用。明朝著名散曲家高邮人王磐。清初兵部、吏部尚书,秘书院、国史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王永吉。著名科学家,院士王葆仁、王广基等。
这里,我着重讲下三个家族——
首讲扬州王姓第一望族唐代王播家族。
为何说他家是第一望族,原因有三:一是一门四进士、兄弟三进士,王播同其弟王炎、王起一门兄弟四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尚不完善,考取进士极难,《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书收集的唐代扬州进士仅九人,俱大家,而王氏兄弟独占其四)。二是一门三宰相。王播、王起兄弟和其侄子王铎同为唐朝当朝宰相,在扬州历史上独一无二。三是文武全才。王铎、王式均为唐末著名将领,在打击晚唐藩镇割据、平定安南之乱等方面皆成就突出。
第二,王姓家族是宝应四大家族之一,为首的当为宝应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王式丹59岁时中状元,是清代科举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所以人称“白头状元”。
另一个在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是高邮的王安国家族。
王安国(1694-1757),雍正二年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历官左都御史领广东巡抚、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其子王念孙(1744-1832),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长子王引之(1766-1834),三十四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三十八岁参加翰林院考试,名列一等,晋升为皇帝侍讲。六十二岁,升为工部尚书,英武殿正总裁。六十岁代理户部尚书。六十四岁代理吏部尚书。六十五岁调任礼部尚书。道光十四年,复任工部尚书。
王氏祖孙三进士,榜眼、探花各一人,实是扬州学子榜样。为官期间,极重操守。
王氏家族最为重要的是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作为清中扬州学派的领军人物,王念孙和其子王引之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杰出。其中最著名的著作为《广雅疏证》。《广雅疏证》20卷,又补正1卷。此书最后一卷为其子王引之所作。成为研究古书字义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由于王氏父子在训诂、音韵方面的杰出贡献,受到海内学者的赞誉。阮元称他们父子是“一家之举,海内无匹”。章太炎说:“古韵学到了王念孙,已经基本上分析就绪,后人可做的只不过是修补工作。”王力先生说段(玉裁)、王(念孙、引之)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里程碑,可见二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卓越贡献。
至迟在两晋时期,王姓已在扬州广泛分布。扬州现知的王姓的源流与始祖有:
1.仪征王氏,始迁祖敬,原籍武定,明洪武官仪征卫镇抚。
仪征王氏,先世歙人,清入仪征籍,祖王綝徽。
仪征王氏,其先丰城人,四世迁仪真,祖王道淑。
2.广陵王氏,祖居魏之元城,宋时迁居广陵,始迁祖王乙。
3.昭阳王氏,始迁祖王国英,行六一(宋)。
4.高邮王氏,始祖瑩,明军功世袭高邮卫指挥使。
5.宝应白田王氏,始迁祖王得全(明),始自苏州迁居宝应。
宝应王氏,先世由陕西长安迁扬州,复迁宝应(明),祖王思贤。
扬州王姓名人实在太多了。如南北朝时梁朝大司马宝应人王敬则。宋代宋徽宗时状元王昴,将御府书籍分经、史、子、集四类,委官校对,据以印行。这一图书分类方法,长期为后世沿用。明朝著名散曲家高邮人王磐。清初兵部、吏部尚书,秘书院、国史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王永吉。著名科学家,院士王葆仁、王广基等。
这里,我着重讲下三个家族——
首讲扬州王姓第一望族唐代王播家族。
为何说他家是第一望族,原因有三:一是一门四进士、兄弟三进士,王播同其弟王炎、王起一门兄弟四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尚不完善,考取进士极难,《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书收集的唐代扬州进士仅九人,俱大家,而王氏兄弟独占其四)。二是一门三宰相。王播、王起兄弟和其侄子王铎同为唐朝当朝宰相,在扬州历史上独一无二。三是文武全才。王铎、王式均为唐末著名将领,在打击晚唐藩镇割据、平定安南之乱等方面皆成就突出。
第二,王姓家族是宝应四大家族之一,为首的当为宝应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王式丹59岁时中状元,是清代科举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所以人称“白头状元”。
另一个在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是高邮的王安国家族。
王安国(1694-1757),雍正二年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历官左都御史领广东巡抚、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其子王念孙(1744-1832),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长子王引之(1766-1834),三十四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三十八岁参加翰林院考试,名列一等,晋升为皇帝侍讲。六十二岁,升为工部尚书,英武殿正总裁。六十岁代理户部尚书。六十四岁代理吏部尚书。六十五岁调任礼部尚书。道光十四年,复任工部尚书。
王氏祖孙三进士,榜眼、探花各一人,实是扬州学子榜样。为官期间,极重操守。
王氏家族最为重要的是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作为清中扬州学派的领军人物,王念孙和其子王引之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杰出。其中最著名的著作为《广雅疏证》。《广雅疏证》20卷,又补正1卷。此书最后一卷为其子王引之所作。成为研究古书字义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由于王氏父子在训诂、音韵方面的杰出贡献,受到海内学者的赞誉。阮元称他们父子是“一家之举,海内无匹”。章太炎说:“古韵学到了王念孙,已经基本上分析就绪,后人可做的只不过是修补工作。”王力先生说段(玉裁)、王(念孙、引之)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里程碑,可见二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卓越贡献。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概述
- · 山东文登王姓
- · 《湖南双峰县同德王氏》“湖广填四川”名单
- · 江西会昌王姓的迁徙流布概况
- · 湖北省蕲春县王姓概览之一
- · 云南镇雄王氏寻源
- ·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 · 海南王氏族谱
- · 山东乳山王姓村庄略
- · 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