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充闾《青灯有味忆儿时》:散文大家写给所有人的童年故事

2016-08-14 10:32:34来源:中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中新辽宁网8月12日电 当代著名散文大家王充闾《青灯有味忆儿时》新书发布会1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举办。王充闾说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童年的书。众多辽宁知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王向峰、孙郁、赵庆国、贺绍俊、赵慧平、古耜、初国卿、吴玉杰、查振科、韩忠良、高翔、段红霞、刘恩波及出版方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李岩、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共同出席发布会。
    北方人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代散文大家的童年回望
    王充闾是与余秋雨、梁衡等大家齐名的当代著名散文家,其作品被海内外各界大众读者所欢迎,素有“南余(秋雨)北王(充闾)”之称。作者既在私塾接受过系统的传统国学启蒙,又进入学校接受新式教育,该书为王充闾的38篇回忆童年及少年时求学的散文,串联起了他的童年生活,以及从私塾到新式学校的求学往事。其作品因厚实的文化底蕴及情感深度被屡屡选入多省市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语文读本。提笔落句宛若信手拈来,情感深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
    飞去的梦因为飞去的缘故,一例是甜蜜蜜而又酸溜溜的(朱自清语)
    王充闾在书中写道,小时候的事情,未必都是美好的,那么值得回忆、值得留恋眷恋,无非是那时候岁数小,少年情事,如梦如烟,罩上层半是实在,半是虚幻的诗意形态;加之,人在髫龄,既不会有过来人失路、迷途的悲哀与愧悔,又具有人生取向,道路抉择的广阔空间,一切都可以从头做起,因而总是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他的故乡在辽西的医巫闾山东面一个名叫“大荒”的村落里。儿时,他躺在摇篮里,伴随着母亲哼唱的古老的催眠曲,跌入梦想。又在清晨的鸟鸣声中悠然转醒,既有嘎子哥、小妤姐的陪伴,有父母和嫂嫂的疼爱,又有魔怔叔和刘老先生的谆谆教导。
   王充闾说:“我很幸运的是曾经拥有一个有利个性发展的童年。一方面,整个童年镶嵌在大自然里,贴近泥土,可以尽情游玩,充分培植着童趣、童心;另一方面,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在童稚时期有机会系统地接受了传统的国学教育,成为了一个道地的读书种子。”
    他在“百草园”里打滚
    王充闾出生在闾山旁的一个茅屋里,门前是一带连山般地长满了茂密丛林的大沙岗子。夏天,他在沙岗上和小伙伴们看蚂蚁盗洞;冬天在这里,他和大人们抓野兔,绵软的落叶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积雪,如诗如画。
    转而,在盛夏的雨天,他又身披蓑衣跟在高叔的后面在小溪里捕鱼捉蟹;在街头街尾,跟在货郎后面看黄绸子缝制的布老虎、泥塑木雕的彩人、脑袋会动的大公鸡;在门前,和小伙伴们看着猢狲猴戏,转上个五里三村也不嫌累。
    淳朴的乡间就像他的“百草园”,蓝天下,远树旁,苍苍莽莽的绿苇丛中,蜿蜒清澈的小溪里,都留下了他玩耍的身影。
    王充闾写道:“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可以说,我的整个少儿时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
    他在“三味书屋”中成长
   王充闾不同于这个时代其他人的读书经历——私塾,使他在接受现代文学教育的同时,也拥有深厚的古代文学功底。
   1941年,王充闾老先生才六岁,而他的同学兼玩伴嘎子哥才七岁。从此两个“无拘无束、疯淘疯炸”的顽童如同“戴上了笼头的小马驹”开始了他们的求学之旅。
   王充闾老先生经常说,“魔怔叔”是他的第一位老师。“魔怔叔”就像一位博学家,他阅历丰富,知识面广,各方面均有涉猎。而私塾老师刘老先生,则是“魔怔叔”的好友,他举业出身,国学功底深厚,为人正直、豪爽,大气凛然,却又饶有风趣。他喜欢通过一些笑话、故事像同学们讲述道理,不知不觉中教授了他们《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随着私塾的“封馆”,他像恩师施了最后一次鞠躬礼。就像他在书中感叹的一样“八年前,也是在这间屋子,也是清晨,行的也是鞠躬礼,办般景象都恍如昨日,可是,一聚一散,一合一分,真是人生多故,世事无常!”
   “三味书屋”在王充闾老先生的文学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回忆性的散文中,都会回忆其中滋味。而两位老先生帮他造就的好学不倦与长于思索的良好习惯,则久久坚持数十年之久。
    青灯有味忆儿时
   不同于大气磅礴的笔锋,王充闾的这本《青灯有味忆儿时》,均是用一种回忆性平平的语气,讲述一段段平平的往事,但平淡中又有个中滋味。一字字一句句的描述,一个淘气的孩童,一群朴实的人们跃然纸上。当时的人和事,经过岁月的冲蚀和沉淀,于今日存在老先生的记忆中,沉淀的只是青灯有味,书卷多情了。如那最后一块碗花糕,如那马缨花,如那再也回不去的蜿蜒小溪。
    就像老先生说的那样“少年子弟江湖老,六七十年过去了,无论我走到哪里,那繁英满树的马缨花,那屋檐下空灵、清脆的风铃声,仿佛时时飘散在眼前,回响在耳际。马缨——风铃,风铃——马缨,永远守候着我的童年。”
    人们常说,追忆是老年人特有的专利。其实,作为人生独有的财富,它何尝不会带给各个年龄段的人特别是广大少年读者一些情趣与启示呢!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