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王氏名人——王忠孝事略
明朝万历至清代初年,福建出了不少对国家忠心耿耿,为匡复明朝不遗余力的人物,生长于泉州府惠安县北光德里的王忠孝,就是其中之一。王忠孝是闽王王审知后裔,其一生可谓忠孝两全,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值得青史留名之事,他不愧为王氏名人。
王忠孝一生处于明王朝从盛转衰,直至被清朝替代的历史阶段,其所作所为与明代后期的盛衰息息相关。明万历之初的十年间(1573—1582年),由于万历皇帝年仅10岁,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李太后将明朝的一切事务均交由首辅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与大臣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考察各级官吏,进行升迁或黜免。军事上,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带兵严格且能征善战的将领,并对北方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的政策,使得睦邻友好,少生战事。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化繁为简,让税赋合并;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等,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都取得很大的发展,国力大增。张居正还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当时太仓的积粮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那时国势强大,在历史上被称为“万历中兴”。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诬陷、攻击张居正,万历帝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改革也被废止了。万历皇帝朱翊均贪婪昏聩,每日尽情享乐,不理朝政,致使朝廷党争,宦官专权,贪官污吏横行,把国家折腾的元气大伤。这个昏君皇帝不择手段亲自敛聚钱财,在世时就为自己建造陵寝长达6年之久,使明朝逐渐走向没落。自明天启年开始,阉党魏忠贤自封九千岁,他专擅朝政,为所欲为,大兴党狱,滥杀东林党人,民不聊生,李自成举旗起义,这些都为明朝的灭亡与清军的入侵埋下了祸根。王忠孝的出生及求学阶段,正是万历皇帝朱翊均主政时期,而在他考取功名时已是明崇祯元年了。王忠孝在仕途的十余载间,忠于职守,得到上司的赏识而提升,但也遭到阉党的陷害而身陷囹圄。明朝灭亡后,江南明朝残余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成立了南明小王朝,当时的首辅史可法,曾推荐王忠孝。南明小王朝仅维持一年,至后来的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鲁王在闽南招募义军抗清等,王忠孝都效忠于明朝,为匡复明朝献计献策,不遗余力,希望挽救明朝,但却无法实施自己的愿望,后投奔郑成功。清军入闽后,他不愿投降清廷,更不愿在清朝担任一官半职,于是弃家渡海,先后逃往厦门、金门、台湾诸岛,直至去世。
一、 求学生涯
王忠孝,字长儒(《福建通志》作又儒,有误),一字世茂,号愧两,乳名改。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卒于明永历二十年即清康熙五年(1666年),享年74岁。福建泉州惠安县人。先世光州固始人,他为闽王王审知十三子王延政之后裔,宋代时由莆田迁居惠安南埔乡沙格村,繁衍至明代末年已成大族。
居惠安的王忠孝这支传至王忠孝祖父时,家尚殷实,后遭倭患,家道稍中落,至其父时家中只剩薄田几块。父亲王滨泉也是一位博涉儒术之士,家中虽不富裕,却重视教育,让三个儿子都上私塾读书。王忠孝家有两位兄长,长兄王国模,二兄王国植,他最小是老三。长兄往京师游学时,忠孝尚年少,父亲己年老。二兄王国植“资禀特慧,凡经史寓目则成诵。”(1)但为了家中生计,也为了让兄、弟能够读书求取功名,他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据王忠孝《自状》曰:“余兄弟三人,先通议娶前母孙淑人,生伯仲二兄。余居季,淑人洪母出。”(2)王忠孝与两位兄长虽同父异母,但兄弟手足情深。父兄均好书,家中充满浓郁的读书氛围,天资聪颖的王忠孝,自幼好读书,母亲对其也管教严格。他曾自述:“质颇慧,八九岁
能诵《孝经》《四书》及《葩经注》。二兄喜,谓二亲曰:‘季少而知学,当能亢吾宗也。,”(3)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王忠孝11岁时,母亲得病常不省人事,多年卧床不起,他悉心护理,乡人感慨之。母亲生病期间,王忠孝也不荒废学业,三十五年(1607年),他参加童子试拔得头筹,母亲听到喜讯,病也好了大半。三十九年(1611年),19岁的他即尊命成婚,父母欢喜不已。这年王忠孝道试不利,母亲很惆怅,他自己也郁郁寡欢,其父神情则不同,指出:“儿患学不精,功名有数,勿作热也。”(4)从父亲的告诫中,他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心里得到了安慰。
万历四十年(1612年),母亲病重去世,王忠孝丁母忧仅一年,邻居就约他同去考试。父亲得知后说:“丧未除,即博一子衿,心终抱愧,况未必得乎?”(5)于是,他听从父亲所言放弃了考试。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王忠孝参加县试获第三名,四十六年(1618年),他参加邑试得中秀才。四十八年(1620年)父亲病逝,明天启元年(1621年)丁父忧。六年(1626年)参加乡试,被督学葛寅亮录为优等,得中举人。王忠孝的求学是艰难的,父亲年老体弱,靠二哥供他读书。在求学过程中又接连失去母亲、大哥、父亲三位至爱亲人,令他伤心不已,对他打击很大,使之在考学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直至明崇祯元年(1628年),35岁的王忠孝北上公车,取得会试第一百三十八名,殿试二甲第四十名的成绩,终于高中进士,为自己的求学之路画上了圆满句号。
二、仕途艰险
明崇祯二年(1629年),王忠孝在考取进士的第二年就进入仕途,被授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题守正阳、永定门,分管守城官兵的粮草。此时的他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想施展才华尽忠报国,为明王朝效力。正阳门、永定门在京郊,为通衢要隘,属京城的重要门户,是满族进攻京城的关键地点。当时满军已攻取山海关,直逼京师,王忠孝恪尽职守,极力运筹,使守城官兵的粮草充足,让官兵们无后顾之忧。他还顾全大局,把自己负责的粮草运送给援军救急,较好地处理了突发事件。在镇守城门的过程中,他与官兵们严防死守数月,直至满人铁骑退去为止。王忠孝坚守险隘关口“地险时久”劳苦功高,受到了“加薪一年”的嘉奖,还荣膺皇上的“诰命嘉奖”,被授予“勤劳独瘁”匾,封承德郎,连其父母家人也得到朝廷的诰赠,真可谓是无上的荣耀。
崇祯三年(1630年),官户部主事的王忠孝被大司农荐为责任重大的京畿漕运官,督运大通桥(这是京杭大运河到达京畿,连接天津、通州的通衢要津)。京畿漕运是个肥缺,以往此任多由朝廷要员担任,现交由王忠孝负责,足见朝廷对他的重视程度。明朝自万历帝后,朝廷官员贪渎盛行,京畿漕运的官吏亦挖空心思,以各种名目从中捞取好处。王忠孝在督办漕运任内,清正廉洁,他认真调查漕运事务,见“漕运宽弛,盗窃稽迟,宿弊滋甚。”他正直无私设法改革,则得罪了权贵阉党。大司农旋改授蓟西密云粮储,王忠孝在任内恪尽职守,他“悉心平核,宿弊一清”,条悉抵光,朝廷要求催运米每日三万石,任务及其艰巨繁重,他对盗粮缉拿甚严,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督运,还岁省五万金。
秉性耿直的王忠孝,不谄不媚,不攀附权贵,更不与之同流合污。仓储内铛邓希诏要自置兵饷,忠孝不许。希诏说:“饷官能保无额外征乎?”忠孝正色道:“吾戴吾头来,岂以升斗易哉!”(6)此举自然得罪了奸阉邓希诏,于是,邓多次借机陷害王忠孝,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后终诬陷得逞。锦衣卫到忠孝家抄家后,仅搜出“不足十金”,可见其清廉程度。王忠孝被罗织罪名逮捕入狱后,蒙冤二十八个月,受尽刑罚几死。王忠孝拒不服罪,在狱中两次上疏力辩,申明自己的冤情。大司农毕自严、经略曹文衡、兵备冯师孔、都宪王志道、锦衣卫缇帅王世盛等人都多次向上谕救,王忠孝才免予死罪。直至邓希诏犯罪被诛,王忠孝才得以释放,被谪戍建阳卫。在建阳卫谪戍期满,王忠孝回到故乡,数年间不受外界诱惑,躬耕田亩,还构筑了新居,与家人过着低调、悠闲的生活。屡受冤屈的王忠孝身为谪臣,虽里居家乡却仍对大明王朝忠心不已,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危亡。
三、匡复明朝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随着崇祯皇帝的上吊自杀而落下了帷幕,闻此巨变,王忠孝满腔悲愤,放声痛哭经月,几乎失明。
明朝灭亡后,江南明朝残余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新君,在陪都金陵(南京)成立了南明小王朝,年号弘光,尽心国事的阁部史可法是个正直的大臣,他向新君极力推荐王忠孝。诏书下达,年已50多岁的王忠孝还是希望能报效国家,于是急忙前往南京。当时正是国难之时,小朝廷不图中兴,竟在隆重筹备灯节。王忠孝看到金陵一片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而且新朝依然是阉党擅权乱政,这令他极为失望。性格耿直的王忠孝历来与阉党抗争,因此这次又遭到马士英、阮大钺等阉党余孽的排挤,被外派署浙江绍兴府。他满怀报效朝廷的一腔激情,但在绍兴府却受到阉党的监视,根本无法施展才干,与自己的远大志向相去甚远。王忠孝看出新政无法实现明朝的中兴大业,于是失望至极,向上递交辞呈,以疾告辞归去。弘光帝本乃平庸之人,刚即位时,还想励精图治对朝政较关心,但不久即沉湎于酒色,把政事放置一边,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大选淑女,过着醉生梦死的腐败生活。果然,南明小王朝犹如昙花一现,仅维持了一年,弘光政权就迅速灭亡。
随着清军的步步逼近,南明小朝廷更迭不断。弘光政权灭亡后,鲁王朱以海又被张煌言等人迎立,在浙江绍兴就监国位。与此同时,福建的郑芝龙、黄道周等人,也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了隆武朝,福州称为福京,时为隆武元年(1645年)。翌年九月,隆武帝在汀州被擒,十月桂王朱由榔也在广东肇庆监国,建立了永历政权,后郑成功尊奉永历政权,使用其年号。永历七年(1652年)六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漳国公,翌年又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唐王被清军杀后,其弟朱聿粤也曾称帝于广州。
福州作为南明王朝的一个都城,上演过抵抗清兵、匡复明朝的重要历史剧,王忠孝与曹学佺等爱国忠君者,在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唐王朱聿键是个很想有所作为的人,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他英才大略,把明朝的中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遗憾的是他手中没有军队,无法大有作为。隆武新政的成立,需要大量人才,王忠孝接到了唐王的征召文书。来到闽都福州后,他被任命为广东岭东道参议,考虑到自己已年过五十,被外放至遥远的广东恐难胜任,于是,王忠孝一再上疏辞呈,后朝廷改擢为光禄寺少卿。他又再疏请辞,朝廷不允,王忠孝只得入光禄寺就职。
当黄道周北伐抗清,寡不敌众,在江西兵败全军覆没被俘后,清兵直逼闽境,军心开始涣散。唐王朱聿键很想做一位中兴皇帝,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初六,正是天寒地冻之时,他不畏严寒亲率众官员沿闽江北上亲征,驻跸于建阳,王忠孝也登船随征来到建阳。效忠于明朝的王忠孝虽只是个光禄寺少卿,但为了能匡复明朝,还是大胆地出谋献策。他向上奏呈《上唐王条陈六事疏》,提出“用人宜慎、部署宜审、额饷宜核、将领宜汰、言路宜清、图治宜实”的六项要略,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列出实现中兴的具体施政方略,显现了他的良苦用心。他说:“用人宜慎。从来勘乱致治,先在得人。择而后用,无用而后择。”“择之精,任之专,故人得竟其才。”(7)首先强调了用人的重要性。接着提出:“部署宜审。凡运筹制敌,必先画定规模。豫章、临安皆属版图,而急著宜先江右。鲁藩虽未联附,终是我之屏翰。劲卒三千。驻防卫严,便足与朱大典、方国安相互声援。江右联三楚,俯瞰建业,形式实据上流,金声垣又迫处此,于闽门户最近也。永宁王功在建昌,正推诚奖励,委以江右之事而悉挑精锐两枝,鼓行而前,与王夹动,此胜算也。”(8)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式及如何部署才能取胜,建议唐王主动出击,同时也指出军中大将的问题,建议慎择大帅。王忠孝的六事疏都切中时弊,颇具可行性,表达了他希望唐王能励精图治,实现明朝中兴大业的愿景,其拳拳爱国之心可圈可点。唐王阅奏后曾批复道:这六款皆切中时弊,真实可行。可惜的是唐王自己手中没有兵权,且性格怯弱,受制于人,因此根本实行不了。
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十三日,唐王特赐王忠孝剑印,命他去巡视仙霞、二渡两处关隘,可“便宜行事”。王忠孝慨然受命但并未接受唐王的印绶与尚方宝剑,他不惧冰冻严寒,单骑弛赴。十八日行至浦城,二十二日由浦城至九牧,又沿途到刘家墩、青枫岭、六石坑、廿八都各地,再上仙霞及江右永丰二渡关。他沿路悉心咨询,“逐一宣谕安戟”,很好地完成了唐王命令他“安戟兵民”的巡视重任。奉旨巡关结束后,王忠孝上呈了《上唐王赐剑巡关安戟及战守形势疏》的奏疏,透彻地分析敌我的军事力量情况,从中可看出他的才智与谋略。因巡关辛劳有功,王忠孝进太常卿,.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主持协理都察院事务。
同年五月,清军征讨浙东鲁王朱以海政权,六月,溃败的鲁王逃到舟山,八月,出师西征的唐王遭清军追赶在汀州兵败被俘杀。九月,鲁王被驻守金、厦一带的郑彩迎入福建,举起了中兴大明的旗帜。十一月,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父政见不合,分道扬镳,坚决不肯降清。翌年(1647年)正月,鲁王朱以海在长垣誓师,会上表明了“王业不偏安”的决心。七月,鲁王亲征,广发檄文,号召各地绅民起事抗清,共创复明大业,王忠孝被封为兵部尚书,总督兴泉义兵。为了保卫家乡,王忠孝不惜变卖家产,也动员二兄卖家产,多方筹募款项,组织义军抗清,后因粮草不济等原因,被迫解散义军。而鲁王随从及福建的抗清力量,后全部归属于郑成功麾下。郑成功遥奉永历帝,不肯拥奉鲁王,后鲁王自去监国号,过起了寓公生活。清军入闽,大兵压境,王忠孝不忘故国,誓死不降,渡海避居厦门投奔郑成功,郑非常尊重他,待之以客礼。王忠孝受郑成功优赡,曾入“储贤馆”,成为郑成功的军师,他常与郑商议军国大事,为其出谋划策,使郑军多有受益。他还将陈永华推荐给郑成功,使之如虎添翼,为开发与治理台湾起到重要的作用。王忠孝后又移居金门,鲁王病逝金门时,他负责料理丧事。
永历十六年(1662年)即清康熙元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招王忠孝入台,未及成行,郑成功因病去世,后郑成功儿子郑经入台。永历十八年(1664年),王忠孝入台投奔郑经。永历二十年(1666年)即清康熙五年四月廿八日,74岁的王忠孝病逝于台湾,后归葬故里。在台湾延平王祠的东厅,有王忠孝牌位,具体内容有牌位名称:明兵部侍郎、总督军务王公忠孝,还有其生平事迹简介。由此说明王忠孝辅佐郑成功在收复、开发台湾方面有所贡献,故能入祠受后人尊奉。
王忠孝在台两年间,写下不少诗文,忠于明朝的他在文中均用南明永历年号,从《自状》《哭侄孙及甫文》等文可知。他一生著述颇多,流传下来的有《王忠孝公集》手抄本,此书为后人研究明清历史及人物提供了史料,弥足珍贵。
注释:
(1) 、明•王忠孝•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1,第77页
(2) 、(3)、明•王忠孝•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1,第407页
(4) 、明•王忠孝•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1,407〜408页
(5) 、明•王忠孝•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1,第408页
(6) 民国•陈衍、郑贞文•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福建列传•卷三十•明十四,民国二十七年第1
页b
(7) (8)明•王忠孝•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1,第121页,第122页
王长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邮编:350007电话:13305923838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