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从王老九的诗歌说起

2016-07-17 10:57:46来源:西安晚报(西安)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从王老九的诗歌说起(图))
农民诗人王老九,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离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已经久远。
  毛泽东说:(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作为在旧社会受苦受难的翻身农民,王老九怀着对党的无限热爱,以快板诗的形式,写出了大量充满感激之情的诗篇,倾吐了广大翻身农民的心声,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王老九的诗歌创作,符合毛泽东提出的为谁而歌、为谁而写的精神。所以,他被称为“人民的诗人”“时代的歌手”。由于王老九的诗歌抒发了人民之情,写出了百姓心之所想、所思、所恨、所爱,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
  下面我们就欣赏几首王老九的诗。比如:“秦颂丞,胡蛮蛮,上下磨扇转得残。磨得百姓骨头碎,血榨净来油榨干。有朝一日天睁眼,砸烂磨扇撂河滩……”反映了他对家乡恶霸地主秦颂丞残酷压榨穷苦百姓的痛恨;长诗《走南山》(发表于1964年4月号《诗刊》)“……混世魔王掌大权,乱臣贼子翻了天,走遍天下都一样,总是穷人挨暗砖。老伴卧床大女病,巨石压身难反转,一口黄连没咽完,几乎进了‘鬼门关’。无家可归鸟失巢,又饥又寒受熬煎,看家需要人作狗,地主给我老九打算盘。弓腰嬉皮又笑脸,坐在炕边嘴唇翻,好话说的赛蜜甜,怀里揣的鬼算盘……”写出了穷人的困苦和地主面善心黑的阴险毒辣。看他的《七一颂歌》:“ 一颗珍珠土里埋,满身光彩难出来。一声炸雷天地动,挤出土来把花开。”这首诗一出手,就把它推到了一个时代的、民族的高度。这期间,他接二连三创作发表的诗作,在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再看“张玉婵,张玉婵,上炕剪子下炕镰;头发剪成‘短帽盖’,大脚‘活洒’一溜烟。又能挑来又能担,纺线车子拧得欢。镰刀把上流着汗,割了一片又一片。回家忙拉‘二尺半’(风箱),洗净手儿和白面,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寥寥数语,便把一个勤劳朴实、聪明泼辣、风风火火的农村妇女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王老九虽然是一位脱盲不久的农民,但由于他痴迷于快板诗的创作,且受传统戏曲唱词的熏陶和影响很大,所以,他的诗不仅通俗易懂、合辙押韵,而且艺术性也越来越高。比如:《走南山》中,老伴送他去南山换苞谷那一节:“……老伴送我在当院,帮我把担子扶上肩,‘早去早回别久站,千千万万莫耽延。’老伴送我楼门前,手拖儿女发愁烦:‘全家大小等吃饭,换下苞谷早离山。’老伴送我城门前,一轮红日挂山尖:‘日落西山早歇店,赶路要在大白天!’老伴送我涝池岸,强睁泪眼望南山:‘一上长路要出汗,热急了不敢脱衣衫!’老伴送我十字路,小道窄来大道宽:‘在家容易出门难,常问路径不拐弯!’老伴送我荒地畔,野地偏僻行人单:‘走在荒郊留神看,防备歹徒毒手段!’老伴送我北张墕,家家户户用早餐:‘瞎瞎吃的要咬烂,生熟热冷常检点!’老伴送我田市南,知心话儿透心甜,十里相送肝肠断,血泪洒湿破衣衫……”这一大段排比式描写,把一对夫妻同病相怜、患难与共、难分难舍的情分描写得多么感人肺腑!其艺术感染力堪比《梁祝》中的十八里相送,更比《走西口》还要催人泪下。试想,如果他心中没有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没有平时传统戏曲唱词的深厚功底,又如何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
  王老九,可以说是陕西当代农民诗歌的奠基人。当年,受王老九诗歌创作影响的农民诗人有长安的庞惠农、蓝田的张凤翔、户县的李强华,以及贺丙丁、周维新、刘玉明、穆志远、何成海,祈守业、李登峰、谢懋功等,还有辽宁的霍满生、青海的韩友鹿、安徽的殷光兰、湖南的刘勇、河北的刘章等,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农民诗歌创作流派。有人把这个流派叫作“庄稼汉诗派”,王老九是“庄稼汉诗派”的创始人,是新中国农民诗歌创作的开拓者。
  王老九等人的诗,群众为何那样喜爱?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诗歌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的心声,抒发了群众的感情,与群众之“思”之“想”产生了共鸣,所以才能真正感染群众,才有了传播的基础和存在的价值。纵观我国传统古典诗歌,为何它们能够古今流传、世代不衰?除了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明白朴实的语言、浓郁的诗意、贴近生活的真情实感也是它能够永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王老九等人属于农民诗人,我们没有理由对他们的诗有过高的苛求,但其诗歌的“人民性”、“普及性”“亲和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王老九离开我们已经45年了,愿那清新朴实的诗风永驻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