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湾府第一个举人沙格王璋
王璋,字颙伯,号莲洲,善文,清惠北仙塘铺蟹谷沙堤(今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曾迁居入籍台湾府台南县凤山。故明遗臣王忠孝侄孙,庄浪知县王钟鸣之六子。生卒年月不详,据有关史料考证,出生约于康熙初年,卒于雍正朝中后期,即1662年至1735年之间。
王璋的家庭,在明末清初间,堪称惠北的名门望族。其父王钟鸣于顺治八年(1651年,一作顺治五年)中李惟华榜举人,授甘肃庄浪知县;王钟鸣五子王原威,字端伯,号镜洲,康熙五十二年癸已得中万寿恩科举人,授予建宁府浦城县教谕。王钟鸣四子王际慧,字健伯,谥博士,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1696年得中余正健榜举人,癸未会试在单家桥接驾,授龙海教谕,都略后于王璋而中举,家声显赫。王璋的青少年是在家乡沙格度过的,因他排行第六,人称“王六舍”。至今本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王六舍”的富有传奇色彩,甚至是被神化了的故事。
清初,王忠孝成为郑成功麾下得力谋士,并为郑军筹运粮草。清廷忌恨,数度出兵征剿沙格乃至整个惠北,残酷屠戮。为了防御郑军和封锁台湾,清廷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当年(1661年),强令“迁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厉行“海禁”(也称“封海”,严禁船只出入),沿海百姓苦不堪言。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师收复台湾后,清廷才下令“复界”和解除海禁,于是大批沿海居民迁徙台湾。王璋和兄长王际慧(兄长王原威中举时仍为闽籍,不曾迁台)等家人也在此时随部分王氏族人迁居台湾,入籍于台湾府台南县凤山。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王璋以台湾籍生员身份,来闽参加福建乡试第六名,登郑基生榜举人,为台湾置府后的第一位举人,首开台湾府科第记录。主考官孙莪山说:如果没有看到郑基生的试卷,王璋便是第一名了。其实孙莪山在闪烁其词,倒是副主考官李正笏道出了省籍歧视的隐情:王璋的才华出类拔萃,胜过郑基生,本该名列第一。而屈居其后,只因他是台湾籍的缘故。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政高拱乾,鉴于台湾府尚没有志书,倡仪修撰《台湾府志》。高拱乾素知王璋才学出众,并获知王璋早已有志于修史,已集有许多台湾史料,便上奏朝廷,力荐王璋为《台湾府志》的主撰人。先后受聘修志的还有台湾士人王弼、张铨等十四人。在修志过程中,王璋在修誌中贡献最大,高拱乾把他的事绩报告给朝廷,极力举荐给予重用。
据传,王璋不仅学识渊博,性格诙谐,且能说一口流利的台语(闽南语)。他一入台便被台湾当地的名门聘为塾师。任塾师期间,王璋有意识地深入民间,熟悉民情。他平时外出,往往留连于街坊村肆间乐而忘返,广泛搜集台湾本土的人文地理风俗掌故等资料。在当时当地,直至以后在清廷上下,他都被誉为“台湾通”。当时台湾刚收复不久,康熙皇帝急于了解台湾情况,听说有这么一位被称为“台湾通”的新科举子,就召王璋进京。王璋当时虽已中举,但尚未被朝廷委任官职。按清廷官例,布衣不得面圣。于是康熙就派官员往驿馆询问王璋,再由官员回来转述。谁知那朝臣转述得七零八碎颠三倒四,康熙极不满意,干脆就一天里三次给王璋加官进爵,直到能够见驾为止。此事虽不见正史记载,但王璋一修毕《台湾府志》便被破格提拔为县令,说明他的才干确被朝廷所赏识。有关王璋“一日三升”的传说,也并非只是民间杜撰。
《台湾府志》修成不久,王璋即中式丁亥科授命出任云南府宜良县知县。在任上,他清正廉洁,关注民生,受到宜良百姓的拥戴。任期未满,家中老母仙逝,照例应“丁忧”去职。宜良百姓闻讯,集有数千人,齐往云南巡抚处,请求留下王璋。王璋见状,只得换上便服,转折其他道路回乡奔丧。守孝满后,转任湖北房县县令,亦政声颇佳。史书记载:王璋先后两任知县,皆能廉洁奉公守身自持,勤于政事,尤其能“礼士爱民”。平时征收赋税,亦能体察民情,从不滥施刑杖。处理刑案讼务,能以简洁的言语予以析解,判断公正。上司把他的德行与才能上奏朝廷,康熙皇帝闻罢赞叹道:王璋是好人。并因此擢升他入京为户部主事。
四十二年,康熙再临杭州,都同官保、中官首领王璋随驾赍御书《心经》1卷,帑金500两赐前寺。两寺住持赴苏州陛见,康熙命性统赋《苏台雨景诗》,御书赐之。又准直郡王奏,派六品官阿尔法及官保送龙袍、银两到山。(摘普陀洛迦新志(四))
王璋先任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尔后升任户部员外郎,转员处监督仓储,在任期间著作的《中国古代粮食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3月版。竟清廉至于一尘不染,满门老小不因他身居要职而享福,仍是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一则出自野史的有关王璋清廉俭朴的轶事可作佐证。
王璋升任户部员外郎后,穿一身粗布旧官服入朝见驾。皇上见他衣着朴素,暗自赞叹。又过两年见驾述职,王璋仍是那身粗布旧官服。皇上大为惊讶:堂堂户部员外郎,何以贫穷若此!不久皇上寿辰,王璋穿上了一身半新衣裳朝贺。皇上戏问:这身新衣,可是卿平生最好?王璋答:是,是臣最好的家当!时下官场,一任清知府,尚且十万雪花银,主管户部仓储库务的王璋,真能如此清廉?皇上半信半疑,便暗派大臣前往王家查访。
钦差装扮成王璋旧友到了王家,见王家人住的是土墙旧屋,穿的是家织土布,其妻手上戴的竟是铜制戒指。钦差还于当地当铺里了解到,王家常常典当旧物以换取食粮。钦差深受感动,如实禀告皇上,皇上感喟道:“王璋真正经人也!”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王璋又因政绩显著,再次受朝廷表彰嘉奖加三级,并受封朝议大夫,其父母妻子亦受朝廷诰封,过后,他被擢升为贵州道监察御史(从五品衔)。御史任上,他又以为人处世刚正耿直而闻名于当世,具体事迹史载不详。不久,升迁为工部给事中(正五品衔),都统官保、内官首领、右卿,以骾直闻,后因病卒于任上。
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年)的诗人、名举人赠三甲进士清官御史王璋,留下歌咏台湾秀丽山川的诗篇佳作《台湾八景》《鱼骨鹤》《东港》。康熙五十七年(1718)王璋创建房陵书院(湖北史册记载)。王璋在文史事业上也创下了不朽业绩。
王璋祖籍大陆,随着台湾的回归而迁居台湾,又以台籍生员身份回大陆应试而中举,而后成为贤臣良吏,他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重要的经历者与见证人。王璋其人其事,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真研究。
王璋的家庭,在明末清初间,堪称惠北的名门望族。其父王钟鸣于顺治八年(1651年,一作顺治五年)中李惟华榜举人,授甘肃庄浪知县;王钟鸣五子王原威,字端伯,号镜洲,康熙五十二年癸已得中万寿恩科举人,授予建宁府浦城县教谕。王钟鸣四子王际慧,字健伯,谥博士,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1696年得中余正健榜举人,癸未会试在单家桥接驾,授龙海教谕,都略后于王璋而中举,家声显赫。王璋的青少年是在家乡沙格度过的,因他排行第六,人称“王六舍”。至今本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王六舍”的富有传奇色彩,甚至是被神化了的故事。
清初,王忠孝成为郑成功麾下得力谋士,并为郑军筹运粮草。清廷忌恨,数度出兵征剿沙格乃至整个惠北,残酷屠戮。为了防御郑军和封锁台湾,清廷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当年(1661年),强令“迁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厉行“海禁”(也称“封海”,严禁船只出入),沿海百姓苦不堪言。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师收复台湾后,清廷才下令“复界”和解除海禁,于是大批沿海居民迁徙台湾。王璋和兄长王际慧(兄长王原威中举时仍为闽籍,不曾迁台)等家人也在此时随部分王氏族人迁居台湾,入籍于台湾府台南县凤山。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王璋以台湾籍生员身份,来闽参加福建乡试第六名,登郑基生榜举人,为台湾置府后的第一位举人,首开台湾府科第记录。主考官孙莪山说:如果没有看到郑基生的试卷,王璋便是第一名了。其实孙莪山在闪烁其词,倒是副主考官李正笏道出了省籍歧视的隐情:王璋的才华出类拔萃,胜过郑基生,本该名列第一。而屈居其后,只因他是台湾籍的缘故。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政高拱乾,鉴于台湾府尚没有志书,倡仪修撰《台湾府志》。高拱乾素知王璋才学出众,并获知王璋早已有志于修史,已集有许多台湾史料,便上奏朝廷,力荐王璋为《台湾府志》的主撰人。先后受聘修志的还有台湾士人王弼、张铨等十四人。在修志过程中,王璋在修誌中贡献最大,高拱乾把他的事绩报告给朝廷,极力举荐给予重用。
据传,王璋不仅学识渊博,性格诙谐,且能说一口流利的台语(闽南语)。他一入台便被台湾当地的名门聘为塾师。任塾师期间,王璋有意识地深入民间,熟悉民情。他平时外出,往往留连于街坊村肆间乐而忘返,广泛搜集台湾本土的人文地理风俗掌故等资料。在当时当地,直至以后在清廷上下,他都被誉为“台湾通”。当时台湾刚收复不久,康熙皇帝急于了解台湾情况,听说有这么一位被称为“台湾通”的新科举子,就召王璋进京。王璋当时虽已中举,但尚未被朝廷委任官职。按清廷官例,布衣不得面圣。于是康熙就派官员往驿馆询问王璋,再由官员回来转述。谁知那朝臣转述得七零八碎颠三倒四,康熙极不满意,干脆就一天里三次给王璋加官进爵,直到能够见驾为止。此事虽不见正史记载,但王璋一修毕《台湾府志》便被破格提拔为县令,说明他的才干确被朝廷所赏识。有关王璋“一日三升”的传说,也并非只是民间杜撰。
《台湾府志》修成不久,王璋即中式丁亥科授命出任云南府宜良县知县。在任上,他清正廉洁,关注民生,受到宜良百姓的拥戴。任期未满,家中老母仙逝,照例应“丁忧”去职。宜良百姓闻讯,集有数千人,齐往云南巡抚处,请求留下王璋。王璋见状,只得换上便服,转折其他道路回乡奔丧。守孝满后,转任湖北房县县令,亦政声颇佳。史书记载:王璋先后两任知县,皆能廉洁奉公守身自持,勤于政事,尤其能“礼士爱民”。平时征收赋税,亦能体察民情,从不滥施刑杖。处理刑案讼务,能以简洁的言语予以析解,判断公正。上司把他的德行与才能上奏朝廷,康熙皇帝闻罢赞叹道:王璋是好人。并因此擢升他入京为户部主事。
四十二年,康熙再临杭州,都同官保、中官首领王璋随驾赍御书《心经》1卷,帑金500两赐前寺。两寺住持赴苏州陛见,康熙命性统赋《苏台雨景诗》,御书赐之。又准直郡王奏,派六品官阿尔法及官保送龙袍、银两到山。(摘普陀洛迦新志(四))
王璋先任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尔后升任户部员外郎,转员处监督仓储,在任期间著作的《中国古代粮食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3月版。竟清廉至于一尘不染,满门老小不因他身居要职而享福,仍是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一则出自野史的有关王璋清廉俭朴的轶事可作佐证。
王璋升任户部员外郎后,穿一身粗布旧官服入朝见驾。皇上见他衣着朴素,暗自赞叹。又过两年见驾述职,王璋仍是那身粗布旧官服。皇上大为惊讶:堂堂户部员外郎,何以贫穷若此!不久皇上寿辰,王璋穿上了一身半新衣裳朝贺。皇上戏问:这身新衣,可是卿平生最好?王璋答:是,是臣最好的家当!时下官场,一任清知府,尚且十万雪花银,主管户部仓储库务的王璋,真能如此清廉?皇上半信半疑,便暗派大臣前往王家查访。
钦差装扮成王璋旧友到了王家,见王家人住的是土墙旧屋,穿的是家织土布,其妻手上戴的竟是铜制戒指。钦差还于当地当铺里了解到,王家常常典当旧物以换取食粮。钦差深受感动,如实禀告皇上,皇上感喟道:“王璋真正经人也!”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王璋又因政绩显著,再次受朝廷表彰嘉奖加三级,并受封朝议大夫,其父母妻子亦受朝廷诰封,过后,他被擢升为贵州道监察御史(从五品衔)。御史任上,他又以为人处世刚正耿直而闻名于当世,具体事迹史载不详。不久,升迁为工部给事中(正五品衔),都统官保、内官首领、右卿,以骾直闻,后因病卒于任上。
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年)的诗人、名举人赠三甲进士清官御史王璋,留下歌咏台湾秀丽山川的诗篇佳作《台湾八景》《鱼骨鹤》《东港》。康熙五十七年(1718)王璋创建房陵书院(湖北史册记载)。王璋在文史事业上也创下了不朽业绩。
王璋祖籍大陆,随着台湾的回归而迁居台湾,又以台籍生员身份回大陆应试而中举,而后成为贤臣良吏,他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重要的经历者与见证人。王璋其人其事,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真研究。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