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晓明:走出“饥荒”的日子

2016-06-14 09:58:17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

打印 字号: T|T
  我在这儿所说的饥荒,不是那种因为缺粮而引起的自然饥荒,而是另一种精神文化上的饥荒,这种饥荒所引起的空虚与恐怖,我曾经在一篇名为《我放映露天电影的日子》里写到过。毫无疑问,这样的饥荒也是饥荒,同样会给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所遗留的后果,恐怕还会更加长久与深远。
  不过这种可怕的”饥荒“毕竟也会过去,于是我们便迎来了一段走出饥荒之后,快乐得几乎天天充满惊喜的日子。那些已经绝迹多日的“美味佳肴”令人眼花缭乱地涌来,让我们一时之间,几乎白天都坠入了无法承受的喜悦与忙乱。
  那时候我先是在部队,不久又复员回江南一座小城当电影放映员,于是便经历了一段或许是任何时代的同行,都不曾经历过的“黄金时代”。
  不过刚刚踏入这“黄金时代”,便让我吃了一顿批评。那是1976年底的一天,“四人帮”刚粉碎不久,便传来一批“文化革命”中被封杀的老电影即将解禁的消息。那天我到宁波机场附近一个连队放电影,带去的影片仍然是已经让人厌烦了的“老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正当我们布好银幕架起放映机,等着部队进场之即,传来了机场操场上今晚将放映《洪湖赤卫队》的消息,这是“十年文革”后第一部被解禁的彩色影片,也是第一次在我们部队周围放映。消息被证实后,许多干部战士坐不住了,纷纷找借口开溜,除了几个必要的值班人员,其余很快都不见了踪影,显然己经“弃暗投明”跑到那边的放映场去了。剩下那些走不掉的便牢骚满腹,有些还对我们说起了牢骚怪话。说实话,我那会也是心痒难捺,见此情形,便干脆找个借口取消了放映计划,收起机器便直奔那边的放映场。到了那儿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山人海.那里还挤得进去。好在那会儿年轻,一转身便爬上了旁边的一棵大树,就骑在树杈上远远地观看。
  那天的放映是跑片,在冬夜的寒风中等了好一会仍不见动静,从晚上7点一直等到九点钟左右,才听到人群中一片欢呼,电影果然就开眏了。
  回到单位后我因为自作主张取消放映计划而挨了批评,不过却丝毫也不感觉后悔,那份如初尝禁果一般的喜悦,我至今还牢牢记在心底。
  不久后又有一部解禁的影片惊天动地,赚得了全国老百姓无数的眼泪,那部片子就是《甲午风云》。除了李默然精彩的演技,片中还有一声“邓大人”的呼唤声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在当时中国百姓的心目中,这声“邓大人”分明是在呼唤另一个深得民心,此时却仍然在蒙受冤曲的大人物。
  1977年我复员回到地方影剧院,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正好席卷这个领域,一系列原来被封杀的影片接二连三开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三姐》,《阿诗玛》……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好看。影院天天人满为患,我们忙得天天加班苦干,不过看到观众舒心如意的笑容,心里却是甜丝丝的。
  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那段冒着七月流火,挥汗如雨放映《红楼梦》的经历。那是1978年的酷暑,我正打算报名参加当时刚刚恢复的高考,去向领导请假复习却不获批准,因为剧院正准备放映刚恢复上映的戏曲影片,即那部由王文娟和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片《红楼梦》,领导正为缺乏人手头痛呢,那肯轻易放我去复习。于是我只得一边复习一边坚持放映,投入了这场或许是空前绝后的电影盛事。
  江南七月的闷热众所周知,七月里挤满了人的剧场是个什么滋味,现在习惯了空调冷气的年轻观众显然无法想像,如果硬要打个比喻,那简直就是一个搁在热锅上的巨大蒸茏。唯一的降温手段就是每天从冰厂拉来的一些大冰块,再加上头顶上几台有气无力的电风扇。不过对观众来说,只要听上宝哥哥林妹妹一段深情婉转的唱腔,什么样的辛苦闷热都算不了什么。每天一大早,他们就在剧场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里头还有不少头发花白的老人。放映场次安排得满满的,从早晨八九点钟一直排到第二天凌晨,每场之间的间隔时间只有二、三十分钟。放了十几天后,估计小城的居民每人都已经看过二、三遍,这回该松口气了吧,可是不行,售票窗前仍然人山人海排着长蛇般的队伍。仔细看看,原来是周围乡间的农民全都进城了,有的甚至还拖家带口,全家相邀着来看一场电影。
  就这样,一部《红楼梦》我们整整放了二十天,而且还是冒着江南最热的酷暑。这样的盛景,估计今后的中国电影史上,都很难再次出现。
  许多精彩的外国影片也纷纷亮相,如日本的《追捕》《狐狸的故事》等。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那部南斯拉夫战争影片《瓦尔特保卫薩拉热窝》,那几乎令人窒息的紧张剧情,那优美洋气的异国情调,让刚刚从闭关锁国中走出来的小城观众如痴如醉,看得欲罢不能。剧院售票窗前整天排着长长的队伍,许多观众看一场不过瘾,非得要连看三、五场才罢休。来找我们开“后门”的熟人朋友络绎不绝。但票子实在太紧张,我们內部的工作人员一人也分不到几张,常常顾得张三顾不上李四,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人。
  这部电影及随后上映的《桥》等故事影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不少美好的回忆,在那之前,我们只从政治学习中知道南斯拉夫是个“修正主义”国家,看过影片后才知道那儿是如此美丽,那儿的人民也是如此英勇顽强。一些精彩台词至今还在我们心里珍藏,只要有人提个头,立刻就能琅琅地背诵出来,譬如那句“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还有“我要走了,去找我的归宿”等等。
  面对这么多精彩绝伦的好电影,人们对“四人帮”的仇恨也在与日俱增: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那么博大精深,国外的文化艺术也那么精彩绝伦。可“四人帮”偏偏要制造“文化饥荒”,把这么多好影片都封起来藏起来,整整十年只让全国人民看八个“样板戏”,这是多么恶劣的行为,他们安得什么心!
  说起来,在那个时代当个电影放映员,也实在是一种幸运。虽然地位不算什么,可口袋里揣着几张当时的“稀缺资源”一一电影票,头还是仰得高高的。我们用“稀缺”换取“稀缺”,如用电影票去和卖肉的去换几斤紧缺的猪肉,去百货商店买些稀缺的工业品,就是偶尔去饭店吃顿饭,碗里的肉也明显要比别人多出几块。
  嘿嘿,透露一点当年的“小秘密,”也算是对那些刚刚走出饥荒的温馨日子,一丝甜蜜而略带酸涩的追忆吧。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