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仙游《百姓故事会》第9期王姓:昆山铁骨励后人

2016-05-25 10:32:02来源:仙游今报

打印 字号: T|T

仙游《百姓故事会》
第9期:王姓


昆山铁骨励后人
    仙游王姓主要是帽峰王氏及昆山王氏两大支系,其中昆山王氏子孙在我县18个乡镇(街道)中皆有分布。
王姓图腾
    王姓是近古三苗之一的柯约耶劳的族称。图腾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或者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做成的王冠。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太阳的周天运行就是太阳每天从东边地平线升起,渐渐运行到天项(中高天),再西落地平线这一运行轨迹形成一个周天历度。周天历度称“盖天图”、“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
    寻根问祖
    仙游王氏两大系
    王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古时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发源地,仙游王氏许多支系皆出自此。
    仙游王姓主要是帽峰王氏及昆山王氏两大支系。紫帽王氏即帽峰王氏,系乌衣传人。追本溯源,乌衣王就是居住在金陵秦淮河畔乌衣巷王氏的尊称,不管在哪里繁衍后裔,都沿用这个堂号。往上追溯,先祖为太子晋、王子比干、直至皇帝。太子晋的十八世孙为琅琊、太原王氏开基祖。汉唐千年间,琅琊王氏王嫡麟因避战乱,偕二弟南下入闽,择居紫帽山,成为仙游帽峰王氏的开基祖。

昆山王氏现聚居在榜头镇,木兰溪畔云庄、昆仑、后庄、紫泽、溪东等村,该镇王姓子孙人口在18个乡镇中最多。其先祖王侃于公元885年自河南光州固始随开闽王王审知兄弟入闽后,居福州三山王巷,公元946年,王逢其子王居携弟弟王楷由福州迁至仙游常德里,即今大济镇西南村。后又迁往莆田壶公山、仙游云庄村,分别称为壶公山王氏及昆山王氏,昆山王氏繁衍至今已有800多年。
    家风家训
    王氏传家宝典“青箱学”
    王氏是在仙游姓氏人口数量排行第8位,在全国也是位列前茅。据传,王氏家族兴旺的原因很多,其中王氏传家宝典——“青箱学”功不可没。 
    《宋书》卷六十〈王准之列传〉“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晋朝王彪之的“青箱学”,集历代名人处世的哲言,是世代相传的教育子弟之良训。古时深藏青箱之中,束之高阁,秘不外传。如今,这一传家的史学公诸于世,供世人参考学习,这也成为仙游王氏宗族教育的典籍。
    “青箱学”内容既深刻又丰富,今归纳如下:
    一、为官规则。官场中当进则进,当退则退,皇帝可辅则辅,不可辅则退。不专宠,不盲从。
    二、教育后代。可以不做大官,不可胸无大志,可以无宰相之位,不可无宰相之才。
    三、钱财观念。围观莫贪财,治家需节俭。非己之财,虽赐非取。多财之地,谨身慎行。布衣胜锦罗绸缎,蔬食胜山珍海味。
    领衔
    昆山铁骨励后人
    仙游王姓主要是帽峰王氏及昆山王氏两大支系,其中昆山王氏子孙在我县18个乡镇(街道)中皆有分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战争年代,仙游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建立的闽中游击区,是在非苏区和没有正规红军部队参战条件下,完全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在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中开创出来的一块独立游击区,斗争极为艰苦和残酷。那段峥嵘岁月里,仙游王氏涌现出了一大批投身革命的英雄儿女。
    “文死谏,武死战”,是古代忠臣的最高境界和道德典范,意为文官坚持正义以死上谏君王,武将保家卫国战死沙场。这正是仙游王氏忧国忧民、刚直不阿传统的真实写照。两宋期间,仙游王氏就出了“乌台铁汉”王回、“敕赐狂生”王迈等一批不畏强权、直言强谏的忠臣。
    王回是折桂里汾庄(今榜头镇云庄村)人,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出生。初任地方官,政绩显著被举荐入朝,升为正寺簿。元祐年间,好友邹浩上疏劝谏,触怒哲宗皇帝而遭贬岭南。王回上书为邹浩辩护,因而受到牵连被拘审。王回在公堂上直言抗争,被撤职赶出帝京。直到宋徽宗即位,王回才官复原职,并身为监察御史。王回遇事公正,不畏权贵,直声亮节,世人称为“元祐名臣”、“乌台铁汉”。

王迈建于园庄村的庄山书院
    王迈,南宋诗人,慈孝里(今郊尾镇伍狮村)人。嘉定十年(1217年)中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王迈一生敢于为民请命,不怕得罪上司和同僚,甚至在皇帝面前也冒死谏诤,曾被宋理宗怒骂为“狂生”。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言:“生为奇男子,先办许国身。”、“人被丞相嗔,出遭长官骂。”……
    先祖风范永励后人。到了近代,王氏更是涌现出一位位革命英雄,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于洁纪念馆
    去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位于榜头紫泽社区的王于洁烈士纪念馆开馆。紫泽社区是革命烈士王于洁的故乡。王于洁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闽中特委书记、福州兵运书记、福建工农红军第二纵队政委、福建临时省委常委等职,并创建了闽中游击队。1934 年红军北上抗日,王于洁在家乡坚持艰苦卓绝地开展独立游击战争,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7 年在福州英勇就义,年仅 36 岁。
    王于洁纪念馆选址于该社区文体休闲公园旁,占地320平方米,原先是村里的私塾,传统的四合院落古民居风格,分上下2厅以及回廊、天井等。“这里正是王于洁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建起纪念馆是为了表达对先烈的缅怀。”紫泽社区党委书记王俊峰介绍,当年,王于洁在私塾里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斗争。今年10月,紫泽社区投入160余万元,对年久破旧的私塾进行翻新、加固。

竹庄小学
    在榜头镇后庄村,有一座久负盛名的百年老校——竹庄小学,这座历史悠久的红砖楼,被村民们亲切地唤作“红楼”。“这里是革命的摇篮,因而得名。”采访中,仙游王氏理事会副会长王元权告诉记者。“红楼”是首批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中游击队竹庄根据地旧址。
    谈及红楼的历史,竹庄小学校长陈清华告诉记者,“红楼”前身是受谦社,是清末举人兄弟王福善、王尽善出资办的私塾。五四运动时期,北大学生王义给家乡传播革命火种,资助仙游东区学生会首领王于洁、黄震等,在“红楼”里发展了地下党组织,并成功组织了全国最早的抗烟苗捐斗争。1943年掩护从江西上饶集中营中赤石暴动逃出的新四军干部季音。1946年,“红楼”已成为闽中游击队活动的据点之一,有地下党员50多人。
    红楼不仅是是革命的摇篮,也是人才的摇篮。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5000多名优秀的王氏学子,曾经当过周恩来翻译的王庆酉、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专家王保硕均曾在此求学。
    鲤城街道柳坑街人王万烟,从小立志以身报国,1931年投笔从戎,编入国民革命军87师,投身抗日正面战场。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王万烟随部队驰援上海,与著名的十九路军共同抗日。在惨烈的肉搏战中,他体壮力大,跳出战壕与日军拼杀,多次负伤不下火线。随后,他又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多场恶战。南京保卫战中部队被打散,他负伤后在长江中漂流20多公里才幸免于难。后辗转找到部队,被授予“保卫南京城抗日战斗英雄”。由于战功卓著,历任国民革命军38军独立营营长、团长等职。
    榜头镇紫泽社区人王德林,1943年主动参加国民革命军,投身抗日战争。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型会战,荣立大功30多次。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首批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战士,担任连长。1951年10月3日,牺牲于朝鲜天德山战场。
    凡人优品
    · 照顾病妻三十年 热心赢得好人缘 ·
    在郊尾镇伍狮村的王清连家中,记者看到他搀扶着右腿残疾的妻子往外走(如图)。王清连照顾病妻三十载,不仅是村民熟知的模范丈夫,还是村里的热心人。
    王清连今年69岁,他的妻子64岁。30年前,王清连的妻子因病右腿截肢。“当时,在福州医院住了1个多月。”王清连一个人在福州照顾他妻子,那时去福州的车费只要3.5元,“我都舍不得吃,一餐只吃1角钱的饭”。他说,妻子手术后,家里便欠下几千元的债。
    “经济困难,实在没有办法。”妻子截肢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更无法照顾孩子。因为晚上要经常起来,帮妻子端尿壶,导致后来他经常失眠。妻子手术那年,家里有6个小孩,最小的女儿才1岁,最大的12岁。整日忙碌的他说:“也没想其他的,只想着如何照顾好妻子和孩子,这是我的事。”
    在田里干活时,他也常常因为放心不下妻儿,隔几个小时就赶回家看看。也因为放心不下,他甚至都没出过远门,就连拜访亲戚,也是快去快回。
    2010年,王清连妻子因心脏病,又做了手术,花了十几万元。“不管家里多困难,都要照顾好她。”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却没有怨言。前些年,他还带妻子装了假肢。
    除了模范丈夫,王清连还是村里的热心人。村里要修路、修戏台、建庙等为村民服务的事情,他积极主动去帮忙。他的热心肠也为他赢得了好人缘,村里有事情,大家都希望有他一起参加,一起带头。
    · 驾车紧追2公里 终于擒获抢夺男 ·
在榜头紫泽社区,王忠波这个名字为多数人知晓,他见义勇为“徒手撂倒飞车抢夺劫匪”的英雄事迹已经在邻里街坊流传成佳话。
    王忠波今年28岁,从小父母离异,加上家境贫困,一直跟着姑姑生活。他告诉记者,因为家里经济不好,所以他念到初中就辍学,2004年去参了军,在部队里当了两年的炮兵。
    王忠波为人们所知是2014年的一次见义勇为后。那年3月底,王忠波和朋友分别驾驶摩托车去榜头选购木材。当车行驶到紫洋村路口时,突然身后窜出一辆男士二轮摩托车,车上乘坐两名男子,坐在后座的男子将前方另一摩托车上一人的金链子扯下,并加大油门逃窜。王忠波看到这一幕,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桩飞车抢夺,马上加大油门追了上去。大概追了2公里左右,在仙榜路与濑榜路交岔的红绿灯路口,王忠波驾车撞上嫌犯的摩托车。他不顾全身多处擦伤,立即爬起来勇擒嫌犯,二人奋力反抗,其中一人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刺向王忠波。王忠波当时一个擒拿手就把持刀者撂倒在地,另一人见势不妙立马弃车逃跑。随后,榜头派出所民警赶到,将嫌犯带走。
    “我是当过兵的人,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发生,还是会第一时间冲上去。这是本能反应吧。”王忠波笑着告诉记者,他姑姑从小就教育他要乐于助人,他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面对恶势力时,就该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这一行列来。
    · 父子用时两年 编撰先祖诗文 ·
作为仙游历史文化名人王迈的后裔,鲤南镇圣泉村的王章云与其子王国太秉着缅怀先祖,弘扬祖德的初心,经过2年多的持续努力,父子二人主编的《王迈全集》终于在去年出版了。除此,王章云还主编了《仙游帽峰王氏族谱》。
    《王迈全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12万字,由《臞轩集》、《拾贝集》、《传记集》、《诰敕集》、《赠文集》、《后记》六个部分组成。在《王迈全集》中,《臞轩集》以载入《四库全书》的原版编排,其他各集也与《臞轩集》格式一致,均按繁体竖式编排。王汉斌题写书名,袁锦贵、郑怀兴分别作序。
    “收集整理先祖王迈的诗文是我们多年的愿望。”已退休多年的王章云说,年轻一辈对祖先的了解少之又少,多数人只知晓到“祖父祖母”一辈。为让子孙后代明白家族来源、家训、祖德,弘扬祖德,代代相传,王章云与其子王国太收集、查阅资料,从编辑到排版、校正,两年多的坚持,才有了《王迈全集》、《仙游帽峰王氏族谱》的出版。
    “一趟查不清就再去一趟,直到查阅清楚。”龙华寺距王章云家约7公里,王章云查阅《重修龙华寺》一文时,发现有个字在不同出处的材料中有所不同,为与原文相符,他多次骑自行车到了龙华寺核对。材料收集整理后,审核材料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些难题。“‘在经筳,上出公《心经》曰’,如果逗号换个位置:‘在经筳上,出公《心经》曰’,意思就不一样了。”王章云说,有时他们还会因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而纠结。为了做好这些细节,王章云父子查阅了许多资料,并向多位在古典文化上有所研究的行家请教,经仔细推敲后才编辑入册。
    一字一句看古文,“有时候看到眼睛都‘迷’了。”到了古稀之年的王章云,很有耐心,也很细心,他对王迈诗文更是如数家珍,甚至能流畅地背诵。他说,“编书也是一个承诺,决定了就一定要做到”。
    传家之宝
    昆仑槐塔 谕告本族后裔不忘根
榜头镇昆仑村槐塔
    来到榜头镇昆仑村,不得不去前埔厝后山坡上看看,那里有一座300多年历史的古石塔,名叫槐塔。槐塔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是由奎山王氏第二十一代裔孙云庄地房王懋卿、王献卿、王铨卿兄弟三人倡建的,虽常年遭受风吹雨打,仍保存完好。199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槐塔为八角形仿木楼阁式,用条石砌成,共四层,高20米,宽12米,每层八面塔壁,均刻浮雕壁画。第一层两门对通,门旁刻着“斗拱星环,槐柱堂开八面,云从塔应,桃花浪滚三层”,以及“地萃崑烟人倚玉,天开塔影世乘骢”,两副对联。第二层虽未设门,但在南北面各饰有魁斗神像,两旁塔柱雕有图案,雕工精细。中间奉祀魁斗神像,神像两边刻着对联为“鹊走三台临国族,蝉联五色护魁星”。第三次塔内供有帝君神像,旁边也刻着对联“八柱映天新,帝星拱耀,三槐高地轴,塔颖团云”。第四层为塔顶,是一个平台,塔尖为葫芦式,用生铁铸成,高约二米,上有铁环搭圈串联在塔顶各面的边缘。
    村民王元权告诉记者,槐塔历经沧桑,常年屹立于此,从塔名和塔中各层对联的内容,印证奎山王氏系属三槐堂地望,是三槐王氏宗族的后代。先祖建槐塔,志在纪念,谕告本族后裔不忘根,不忘源,不忘祖。
    采访手记
    让信仰代代相传
    紫泽社区80后干部王忠波,挺身而出,勇斗歹徒,用实际行动传递青春正能量。危急时刻,会有如此的勇敢和机智,看似偶然实非偶然。王氏族人秉承忧国忧民的家风,当年王于洁革命烈士传承下来的红色信仰,以及后来的王忠波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的锻炼,都深受王氏浩然思想的熏陶,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两宋期间,仙游王氏就出了“乌台铁汉”王回、“敕赐狂生”王迈等一批不畏强权、直言强谏的忠臣;到了近代,更有革命烈士王于洁、抗日英雄王万烟,以及牺牲在朝鲜战场的王德林等一大批英雄人物,用生命和鲜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谱写壮烈篇章。
    仙游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片红土地孕育红色基因,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为拥有优良的传统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而骄傲自豪,更要为传承、弘扬信仰而不懈努力。
本期文图:今报记者 唐伟
    黄剑普 刘燕钦 陈慧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