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习大大誉为当地“活地图”“活字典”老王与赤溪村的特殊情缘
4月27日上午,《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一书在磻溪镇赤溪村委会举行首发式,本书从赤溪村“贫困的呼唤”到“输血‘扶贫困”,又从“换血‘刨穷根”到“’造血‘寻富路”,直到“建设小康村”及“未结束的尾声”六个部分,叙述了赤溪村32年的脱贫历程。



首发式上,太姥山管委会党委书记代表太姥山旅游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给赤溪村捐赠1000册《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

本书的作者王绍据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他与赤溪村有着密不可分的情缘。1984年5月的一天,还是一个基层通讯员的他对这个贫瘠不堪小山村的一次采访,不仅将他们从住了数百年的穷山村"解救"出来,而且点燃了全国扶贫的"导火线"。他见证了宁德市(地区)扶贫攻坚的艰难历程和取得显著成效。

今天,我们来说说他与赤溪村之间的故事。
1984年,身为基层通讯员的王绍据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讲述了村民“祖祖辈辈吃番薯度日,买不起鞋子光脚板”的辛酸景象。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在头版刊登这封来信,还配发了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默默无闻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10年过去了,一直到1994年底,各级有关部门对下山溪村进行多方的扶持,由于下山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村民生产、生活举步维艰,人均年收入仍不足200元,就地脱贫希望渺茫。

这10年间,从福鼎县委报导组调任《闽东日报》社负责工作的王绍据,多次深入下山溪村调查研究。当村里人对脱贫信心不足时,他写了《烂泥也能糊上墙》的言论,鼓励村里人立志;当下山溪村在多方的关照下仍然贫穷如旧时,他到村里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写出了《十年贫困帽为何摘不掉》的长篇通讯,提出了另一种迁村扶贫思路——举村搬迁的"造福工程"。

王绍据又多次奔波找地区民政部门及有关领导,协同县、镇各级单位共商搬迁事宜。经过多方努力,筹集资金30多万元。由政府财政负担安置建房水泥、钢筋、青砖费用,加上村民自己提供木料和投工投劳辛勤努力,两幢22溜砖木结构的统一格式楼房,经过半年多时间就陆续落成。

1994年8月福鼎县扶贫队同地区民政局领导在讨论整村搬迁问题
30多年过去,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5年的13649元;人均住房面积从8.4平方米的“茅草屋、木瓦房”升级为人均36.5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

2016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三,王绍据带着全家人来到赤溪村,为赤溪小学20名优秀学生发放了六千余元的新年红包。

“你在当地是活地图、活字典,应该协助大家总结宁德扶贫经验,提供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全国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发挥余热!”这是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赤溪村村民时对王绍据的期望。今天,他很好地遵照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供扶贫经验的嘱托,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所经所历凝结成《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为正在扶贫攻坚的人们提供借鉴!

王绍据(中)代表赤溪村民与总书记热情对话 于凯 摄


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调研,王绍据现场汇报
赤溪,正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记协网、新华网 图/陈维新、李文迪、兰家喜、网络)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