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亟待救市!呼吁大降书号及出版费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文字载体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笨重到轻巧,人类探索理想信息载体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远古原始社会,人们结绳记事,进而在生产劳动中,由图腾进化创造了象形文字。中国的文字载体,首先镌刻在石头、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上。接下来用笔写在缣帛上,但成本昂贵,不能够普及。
两千年前的西汉,便有人开始用植物纤维造纸。由于粗糙,不便书写。到了东汉宦官蔡伦,采用树皮、麻皮、破布、破渔网捣碎,浸糊成纸浆,造出了第一张可实用的纸。继而,唐代用雕版印刷,进行了一场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泥烧活字印刷术,经此重大转折,又更上了一层楼。宋人周必大,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已的著作、活字印刷的书。中国的活泥字、木活字,传到了朝鲜,进而改进成了铜活字。最后,在西方的一个国家,进化地采用了当今的铅活字印刷。从此,纸质书在全世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字载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纸前时代;二,纸书时代;三、电子媒介出现以后的后纸时代。考察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史,您会发现新旧载体交叉并用的现象。“纸前时代”,缣帛与简牍并用。“纸书时代”纸与简帛并用了数百年。当今的“后纸时代”,出现了电子媒介与纸书的持续交叉并用。由于电子媒介新载体之所以不能马上或完全取代纸书的载体,原因主要有三:1,新载体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无法克服其缺陷。2,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势力。3,多数情况下,大脑偏爱纸质书。因此等诸多原因,尽管纸质书面临激烈竞争。至今仍占有80%的市场份额。电子书只占20%,但它的份额会不断的增加,成为纸质书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的威胁!
计划经济时代,相当一部份书籍,由国家财政计划拨款,印刷发行或责成单位按计划认购。国内图书市场,由总店往下属省、市、县各级的新华书店一级级垄断经营。那时人山书海、熙熙攘攘,生意红红火火!转入市场经济以后,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私营书店及图书市场的投入,这时到新华书店购书的顾客就稀稀寥寥。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的逐步普及,尤其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异军突起,出版社也纷纷将纸质书数字化,并在网上销售。读者受环境影响,随之也逐渐改变阅读习惯至需求。国内无论国有、还是私营实体书店,生意越来越衰落,均程度不同面临生存困难甚至危机!
虽说当今已进入电子媒介与纸质书的交叉并用时代,但电子媒介新载体,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书的载体,它们还要并用数百年,甚至永远共存!至于各占份额,那就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强者生存!就目前的销售份额来看,纸质书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实体书店难以为继呢?那就是我要重点阐述成本不断抬高,致使书的售价不断走高而失去竞争优势!售价几十元的一本书,几元就可以下载,有的甚至免费!高昂的书号费和出版社过份追求利润少给甚至不给稿费,有的强制作者认购,追求零风险。严重挫伤了作者的积极性,造成了新书出版很少,多为再版或盗版私销(尤其无名气的业余作者稿费分文无有,还要自掏腰包高价买书号、付出版和印刷费,然后白白送人)等因素的恶性循环!致使纸质书市场越来越萧条,加快了它们的衰落进程!
这里仅讲述占作者绝大多数的、没有名气的作者和兼职作者,尤其通常所说的草根作者们的苦衷!特别是年纪大的业余作者,花上好几年,甚至多次破费外出收集素材。然后,不分白天黑夜酷暑寒冬,戴上老花镜,一笔一笔用手写了一两年,才完成了几十万字的作品的手稿,花上好几千元,还要恳求人帮忙才打印(尽管打一张A4纸,由二元逐步涨到了五元,但费劲又挣不了大钱,多不愿接受此等苦差事,只得当垫盘,任其打打停停,四万字的手稿拖了半年多,光打十多万字岂不要等上几年,还要求爹爹拜奶奶帮忙!)。找正规出版社出版,其书号费少则一两万、多则三、五万,听说还有十几万元的!业余作者没有名气更可怜,销售前景难预测,出版社要你认购500本,1000本,甚至3000本。那你就要交上3-6万元,多到十多万元。他们美其名曰:“作者得名、出版社得利,天经地义。”由此,不少人绕过正规出版社,花两万元左右找中介出版,得来的甚至是盗版,自然不能上市销售。只能送人送图书馆,送大专院校,又得花上几千元的邮费去寄出。避开挂号费,就将面临书可能丢失。若挂号费用高昂,拿离退休费的老人无力承担!工薪阶层很少有人能拿出这么多钱!国家三令五申部分取消或调低行政性收费,老朽在此提请掌管出版法权的机关领导扪心自问,高收费门槛,把大批作者拒之门外,致逐渐衰落的纸质书雪上加霜,出版费、书号费难道不应该降低到几千元一部吗?拯救纸质书及其市场,乃全社会之责任!呼吁松绑,给纸质书一个莺歌燕舞的春天!
两千年前的西汉,便有人开始用植物纤维造纸。由于粗糙,不便书写。到了东汉宦官蔡伦,采用树皮、麻皮、破布、破渔网捣碎,浸糊成纸浆,造出了第一张可实用的纸。继而,唐代用雕版印刷,进行了一场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泥烧活字印刷术,经此重大转折,又更上了一层楼。宋人周必大,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已的著作、活字印刷的书。中国的活泥字、木活字,传到了朝鲜,进而改进成了铜活字。最后,在西方的一个国家,进化地采用了当今的铅活字印刷。从此,纸质书在全世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字载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纸前时代;二,纸书时代;三、电子媒介出现以后的后纸时代。考察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史,您会发现新旧载体交叉并用的现象。“纸前时代”,缣帛与简牍并用。“纸书时代”纸与简帛并用了数百年。当今的“后纸时代”,出现了电子媒介与纸书的持续交叉并用。由于电子媒介新载体之所以不能马上或完全取代纸书的载体,原因主要有三:1,新载体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无法克服其缺陷。2,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势力。3,多数情况下,大脑偏爱纸质书。因此等诸多原因,尽管纸质书面临激烈竞争。至今仍占有80%的市场份额。电子书只占20%,但它的份额会不断的增加,成为纸质书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的威胁!
计划经济时代,相当一部份书籍,由国家财政计划拨款,印刷发行或责成单位按计划认购。国内图书市场,由总店往下属省、市、县各级的新华书店一级级垄断经营。那时人山书海、熙熙攘攘,生意红红火火!转入市场经济以后,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私营书店及图书市场的投入,这时到新华书店购书的顾客就稀稀寥寥。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的逐步普及,尤其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异军突起,出版社也纷纷将纸质书数字化,并在网上销售。读者受环境影响,随之也逐渐改变阅读习惯至需求。国内无论国有、还是私营实体书店,生意越来越衰落,均程度不同面临生存困难甚至危机!
虽说当今已进入电子媒介与纸质书的交叉并用时代,但电子媒介新载体,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书的载体,它们还要并用数百年,甚至永远共存!至于各占份额,那就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强者生存!就目前的销售份额来看,纸质书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实体书店难以为继呢?那就是我要重点阐述成本不断抬高,致使书的售价不断走高而失去竞争优势!售价几十元的一本书,几元就可以下载,有的甚至免费!高昂的书号费和出版社过份追求利润少给甚至不给稿费,有的强制作者认购,追求零风险。严重挫伤了作者的积极性,造成了新书出版很少,多为再版或盗版私销(尤其无名气的业余作者稿费分文无有,还要自掏腰包高价买书号、付出版和印刷费,然后白白送人)等因素的恶性循环!致使纸质书市场越来越萧条,加快了它们的衰落进程!
这里仅讲述占作者绝大多数的、没有名气的作者和兼职作者,尤其通常所说的草根作者们的苦衷!特别是年纪大的业余作者,花上好几年,甚至多次破费外出收集素材。然后,不分白天黑夜酷暑寒冬,戴上老花镜,一笔一笔用手写了一两年,才完成了几十万字的作品的手稿,花上好几千元,还要恳求人帮忙才打印(尽管打一张A4纸,由二元逐步涨到了五元,但费劲又挣不了大钱,多不愿接受此等苦差事,只得当垫盘,任其打打停停,四万字的手稿拖了半年多,光打十多万字岂不要等上几年,还要求爹爹拜奶奶帮忙!)。找正规出版社出版,其书号费少则一两万、多则三、五万,听说还有十几万元的!业余作者没有名气更可怜,销售前景难预测,出版社要你认购500本,1000本,甚至3000本。那你就要交上3-6万元,多到十多万元。他们美其名曰:“作者得名、出版社得利,天经地义。”由此,不少人绕过正规出版社,花两万元左右找中介出版,得来的甚至是盗版,自然不能上市销售。只能送人送图书馆,送大专院校,又得花上几千元的邮费去寄出。避开挂号费,就将面临书可能丢失。若挂号费用高昂,拿离退休费的老人无力承担!工薪阶层很少有人能拿出这么多钱!国家三令五申部分取消或调低行政性收费,老朽在此提请掌管出版法权的机关领导扪心自问,高收费门槛,把大批作者拒之门外,致逐渐衰落的纸质书雪上加霜,出版费、书号费难道不应该降低到几千元一部吗?拯救纸质书及其市场,乃全社会之责任!呼吁松绑,给纸质书一个莺歌燕舞的春天!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