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崇武三王纪念堂刊物·“三王”史迹篇3

2016-04-19 10:59:47来源:崇武三王纪念堂资料选辑

打印 字号: T|T
幵闽三王详略
    王潮
    唐代未年,内廷宦官跋扈,外朝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兵祸不息,加之关东连年水旱灾害,生产凋敝,民不聊生,近得农民纷纷起义。唐僖宗乾符二年至中和元年(874-880),山东王仙芝、黄巢起义军攻扫曹、濮二州,接而专战淮、赣、浙、广,又回师湘、豫。破洛阳,叩潼关,陷长安,唐僖宗逃奔成都。中和元年(881),安徽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行全嘯众500人,乘机攻占寿州,一时响应者万余人。一月之后,王绪又攻陷河南光州,自称将军。时王潮为光州固始县佐吏,和审邦、审知兄弟三人,投王绪队伍,王绪委命王潮为军正。
    王潮,字信臣,琅琊人。生于唐会昌六年(846)。五代祖王晔,曾担任固始县令,做了一些有益于民的事,受到百姓爱求勿离去,便以固始为家。传至王潮的父亲王恁,务农稼穑,颇有资财,王潮任固始县佐时,年方35岁,和审邦,审知均才勇兼备,闻名乡邑,号称“三龙”。
    当时蔡州节度使秦宗权为了扩张势力,就奏请王绪为光州剌史,负责筹办粮饷。王绪因粮饷不能按时完成,秦宗权大怒,发兵攻打光州。王绪害怕,率领5000人马向南奔走,命刘全行为前锋,王潮为副前锋。一路上出南康,略浔阳,过赣水,取汀州,下漳浦,于光启元年(885)八月进入漳州。王绪忧虑军旅阻累,下令全军。凡带有老人孩子一同行军的,概斩无赦。恰王潮兄弟扶负老母徐氏随军同行,王绪斥王潮说:“军有军法,没有无军法的军队。你带母亲拖累了军队,违反了我的命令。不杀就没有军法了!”王潮争辩说:“人人都有母亲,不曾听说没有母亲的人。”王绪听了大怒,非要斩王潮的母亲不可。王潮说:“我们兄弟三人奉侍母亲就像奉侍将军一样,如果要杀我们的母亲,还要用她儿子,要杀,先杀了我们吧!”将士们也都为王潮求情,王绪才免王潮母亲一死。
    王绪出身屠户,才不及人,心胸狭窄,狐疑猜忌,偏偏军队中有一个会望气看相的人,常无中生有的向王绪说,某人某人有贵者之相,日后一定会克将军,王绪心中不安,凡是部下将士勇略才谋超过自己或气概非凡的,都被他借故杀掉,弄得军中人人自危。王潮兄弟三人,个个生得相貌魁伟,才识过人,看到王绪如此心狠手辣,时刻提心吊胆。一日部队行军至南安,王潮趁机对刘行全说:“我们都是背弃了祖宗坟墓,丟下骨肉家园,跟随王绪起事的,如今王绪猜忌心重,妄杀将佐,你须眉若神,骑射武艺超群,又担任前锋,我真为你担心。”刘行全听了心有所动,便同王潮想一计,挑选几十名心腹武士,隐伏在茂密的竹林中,伺机捆缚王绪,消息传开,一军雀跃欢呼。
    王绪被执,王潮与刘行全互相推让为主将。王潮苦让不从,便把剑插在地上,说:“我们都来向剑祝拜,谁祝剑时剑能三动,认为主将。”轮到王审知祝拜时,这把剑竞然三拜三升,大家推举王审知为主将,王审知自谦年轻,不能胜时大任,决意让大哥王潮为主将,自己为副职。
    军至沙县,泉州张延鲁等率领乡绅耆宿,携带牛酒,跪拦王潮军队,向王潮诉说泉州剌史彦若贪婪凶暴,百姓不堪其苦,挽请王潮驱彦若,留为州将。王潮权衡去留利弊,发兵围攻泉州,经一年时间,于光启二年(886)八月,攻破泉州城,杀彦若,占领泉州。
    王潮据有泉州,当时陈岩为福建观察使,威名颇著,王潮即派使者往福州向陈岩表示归顺之意,陈岩知王潮有勇有谋,奏请王潮为泉州剌史,王潮在泉励精图治,招回离散流民,鼓励生产,整饬部属,建筑子城,减轻徭役,放宽赋税,兴办义学,赢得人心。被幽禁在别馆的王绪,听说王潮加官晋禄,深感惭愧,自杀而亡。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陈岩病重,派使者持书信往泉州,召请王潮上福州欲托付军政大事,王潮未至福州,陈岩已去世,陈岩的妻弟,护军都将范晖纵恿军士推举自己为留后,陈兵列阵,抗拒王潮入福州。
    唐昭宗景福元年(982),陈岩旧将因范晖骄纵奢侈,众叛亲离,都来归顺王潮,王潮便命从弟王彦復为都统,二弟王审知为都监,发兵攻福州,沿途百姓纷纷供献粮饷,连江平湖洞和沿海少数民族也都提供船祇帮助运兵。
    王彦復、王审知兵临福州城下,范晖凭坚城守,久攻不下,景福二年(893),范晖又向姻戚、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求援,董昌调温、台、骛三州将兵五千人驰援,王彦復、王审知前有坚城壁垒,后有救援之敌,死伤很多,眼看情势危急,飞报王潮,请求暂时罢兵,王潮不许,王彦復、王审知再请王潮亲临并添兵,王潮回书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我当亲自前来!”语气十分坚决,王彦復、王审知无可选择,只有决心苦战,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因而士气大振,攻势更加猛烈。到了五月,福州城粮尽,军无斗志,范晖见势不妙,连夜把印绶交给监军,自己仓皇逃走,后在沿海地方被士兵杀死。威胜援兵见福州城失,也撤兵回师。王彦復、王审知人城安民,迎王潮人福州,自称留后。为了报答陈岩知遇之恩,厚葬陈岩,身穿素服亲自祭奠,特别优抚陈岩家眷,并把女儿许配给陈岩的儿子延晦。王潮由此声威远播,汀州剌史钟全慕、建州剌史徐归范,都携带户丁田粮册籍,前来福州请王潮节制,山岭海岛有20馀股武装力量也都闻风来降,王潮就这样据有福建五洲之地,称雄一方。这年十月,唐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使。乾宁初年,黄连洞蛮2万人,围困汀州,王潮派李承勋领兵一万人击溃洞蛮。从此福建全境得统一,人民开始安居乐业。
    乾宁三年(896)九月,升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理政精明,深谋远虑,为保境安民,对外与邻国交好,对内慎重厘定赋税,促进生产。他执法严正,不徇私情,王审知与他是同胞手足,如有过失,照样捶挞处罚,审知毫无怨言。不久王潮染病不起,嘱咐后事,虽有延虹、延兴、延丰、延休四子,但都不立为继承人,而授命王审知执军政大权。王审知谦让二哥王审郏,审邦认为审知功在已之上,坚辞不受,王审知权充留后。乾宁丁未年(898)十二月,王潮去世,享年五十有二,追封秦国公,谥广武,葬于惠安县盤龙山。泉州有感戴他的德政,于崇阳楼建祠塑像,以为纪念。
    王潮执政十一年,建邦启士,仁德保民。为稳定福建局势,打下经济基础,功绩卓著。明朝万历年间,河南副使/江西督学、泉州人苏茂相赋《登崇阳楼读剌史王潮遗事诗》曰:“鼙鼓中原沸似波,将军闽娇还横戈。匡扶无望唐襄武,保障差强汉尉佗。事定千年无战伐,时清万户有弦歌。英雄遗迹依稀寄,暮倚高楼一嘯过。”予于很高评价。
    王审邦
    王审邦,字次都,王潮弟,审知二兄。唐大中十二年(858)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光州固始县。少年时喜欢读书,尤其爱好《尚书》和《春秋》,这些历史知识对他以后的处世和吏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顺二年(891)十二月,陈岩病重,派使者召王潮,欲授以军政大事。潮同审知上福州,留审邦守泉州。潮未到陈岩忆于景福元年(892)二月去世,其内弟,护军都将范晖自称留后拒王氏入福州。在此期间,审邦添兵运粮,做了大量的后勤工作。乾宁元年(894)权泉州剌史,三年敕拜左散骑常侍、实授泉州剌史,四年加工部尚书。是年十二月兄潮病逝,审却为营葬于惠安平康龙山之左。
    审郢天性纯笃,器宇宏宽,协助兄潮治理泉州七年,任泉州剌史前后十二年,勤劳办理政事,自奉俭朴,仁厚爱民。流民回籍者,借给牛犁,以供耕耘;为修庐舍,让其安居。又革新制度,兴办义学,诱掖童蒙;奖励生产。不失农时。年年荻得丰收。足食足兵,社会安定。
    当是时,中原战乱纷繁,公卿文士多入闽避乱。审邦于天復二年(902)命子延彬协助黄滔于泉州西郊、南安县唐安乡修文里建招贤院礼待,供应食宿、费用。先后出入招贤院的有: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渥、中书舍人王滌、右補阙崔道融、秘书省正官徐寅。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宏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遴、郑戬等,皆赖以避祸。黄滔早些时人闽,并授威武军节度使推官,大力引渡。稍后还有翁承赞等。一时衣冠济济,蔚为海滨邹鲁。
    审邽笃信释老之教,崇信为善纳福因果,在经济发展同时,捨财修建大量寺院,著名的如城西南隅清果院,供租谷二千余石;金地院,在晋江兴贤里(今紫帽乡),有寺产田六百余亩,以及建开元寺内钟楼等。还大力修筑道路、桥梁,便利行旅,颂声载道。
    审邽在泉州,审知在福州,都能勤政爱民,发展生产,兴办教育,二州美政辉,史家赞:如埙之协韵,政教可比之如鲁卫,高明辉映,超绝一时。
    因其政绩显著,光化以后,累封兵部尚书、琅邪郡开国男、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左仆射、追封开国子、敕威武军节度副使、晋封司空、司徒、开国伯。
    天佑元年(904)二月卒,享年四十七赐谥武肃王,葬于泉州东郊皇绩山之东北,徐夤为撰神道碑铭并序。子三延彬、延桢、延美,皆领军州事。
    审邽卒,延彬权泉州剌史。初能继父志,理政精勤简约,境内升平,年年丰收,百姓安乐;海上贸易,往来顺利,市场货物充盈,时号为“招宝侍郎”。后渐骄纵,后梁贞明三年(917),因派使者从海道向梁进贡珍宝,谋求符节,事机泄漏,被审知废黜,居私宅反省,至后唐三年(925)审知卒,再任泉州剌史,先后任泉州剌史一十年(黜居九年)。审邽父子相继为泉州剌史三十八年,加上协助兄潮治理泉州七年,前后达四十四年,对泉州的发展影响极大,成为宋时代世界最大海港城市,也是泉州鼎盛的历史时期。
    王审知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王潮三弟,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少时好读书,很有抱负。
    唐未光启元年(885)同王潮、王审却随王绪渡江南下,进人福建,速陷汀州、漳州等地。是年审知二十五岁。审知兄弟乘机鼓动兵变,众推审知为首,但他以“事长必顺”,恭奉其兄王潮为首。
    王氏队伍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当时,泉州剌史廖彦若为政贪暴,王潮于光启二年(886)率兵攻占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省上表荐王潮为泉州剌史。在王氏兄弟治理下,泉州生产迅速恢复,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二年(891),陈岩病重,召王潮来福州,准备授于军政大权。王潮未至福州,而陈岩已于景福元年(892)二月去世,其内弟范晖自称留后,骄侈横暴,不得人心,王潮命审知为都监,率兵攻福州;沿途群众纷纷“奉牛酒”,输送军粮支援,“海滨诸‘蛮’,皆以兵船”助战。经过一年多苦战,终于在景德二年(893)五月攻入福州。接着,闽中各地农民军纷纷来归,王氏兄弟很快据有福建全境,唐政府遂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乾宁三年(896),升福建为威武军,任王潮为节度使,翌年,王潮病卒。唐政府授审知为节度使,后加平章事,封琅邪郡王。唐亡,后梁立,审知向后梁献表纳贡,梁太祖于开平三年(909)加拜审知为中书令晋封为闽王,福州大都督长史。
    王审知自接任威武军节度使后,采取许多措施,以发展福建经济和文化。他对外睦邻通好,对内整治吏治,平息动乱。当时许多人劝他称帝,他力排众议,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一直对擁有中央政权的唐王朝和梁王朝进表纳贡。既凭借了唐梁的声势,又使别人找不到兴兵犯境的口实。同时为自己的儿子延钧娶下了南汉主刘岩的女儿,同意越主钱戮的儿子钱传垧来闽聘妇,与邻境结姻通好,这就消弭了福建的战祸。对内则用人惟贤,选用良吏,任用了不受馈遗的贾郁,体恤民间疾苦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这样,在中原鼎沸之时,福建有了一个廉能的政府。民间发生暴乱时,审知力主慰抚,务求“化战垒为良畴,谕编亡于仁义”。
    在政局安定的基础上,审知便着手发展经济,他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山区“草莱尽辟”,沿海则围垦造田,如福州西湖,在其任内筑罗城及南北城,取土于湖,扩浚后增长数里。使西北近郊大片农田受益。又如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的东湖,以及泉州的六里坡,九溪十八坝等,都是在他任内兴建或扩建的。由于耕地扩大,水利兴修和水稻品种的改良,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茶叶,每年输出五、六万斤。当时建安郡和福州鼓山的茶叶,均被列为贡品。
    王审知颇重视商业。特别注意招徕外商,发展海外贸易。陶瓷和铁器是当时泉州出口的主要物资,造船业也得到很大的发达的地方。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货币开始流行,铸造过铁钱和名铅钱。
    王审知曾二度扩大福州城垣。一次在唐昭宗天復元年(901),于子城外加筑城墙,周长四十里,称为“罗城”(“大城”);一次在五代梁开平元年(907)
“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月城合大城而为三”。“夹城”周长二十六里多,比旧城面积扩大七倍多,为使福州“水陆无滞”,对福州的江流,沟洫,也加以整理和改造,使福州的水上交通日趋便利。为了发展福州的海外贸易,还开辟的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当时我国东南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
    当时,福建与新罗(今朝鲜半岛),南与南洋群岛以及当时印度、三佛齐和阿拉伯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真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福建的物产通过海港转运,每年都获利不少。王审知为发展商业,免除苛捐杂税,并撤除了许多关卡,所以福州与中原的贸易额也不断扩大。海内外贸易的发达,财政收入充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正当中原干戈扰攘之际,闽中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于是文人学士相继避乱人闽。王审知在福州、泉州等地积极纳贤能之士。当时在外任官的闽人如翁承赞、黄滔等先后回闽,并得重用,外藉的知名人士如王琰、王倜等也纷纷来闽,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审知还注意到发展教育,培养后起之秀和保存文化遗产。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州建四门学,作为闽中的最高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同时又号召各地“广设庠序”,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有私塾。还下令各地搜集遗书,组织大批文人学士进行整理,善予保藏。由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使闽中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昌盛。
    王审知持身俭朴,曾有一使者从南方回来,献给了一个玻璃瓶,他掷之于地,对左右说:“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今诅之,俾后代无为渐也。”这一行动,对澄清吏治和转变社会风气起了良好好的作用。可是他笃信佛教,兴建了许多佛寺和报恩塔都是在这时期兴建或修复的的共有二百六十七座佛寺和三座高塔,福州有名的鼓山涌泉寺和定光塔、大中定慧塔、神光报恩塔都是在这时期兴建或修复的,还铸造了金铜大佛,缮写了许多佛经,并把上好良田施捨给寺院。这虽然为后代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但在当时却糜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财。
    后唐同光二年(925),审知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赐谥忠懿王,初奉安于闽县灵岫乡凤池山(七年之后)移葬于福州北郊莲花峰南麓。

招贤院诗选
    招贤院志略
    招贤院原址在南安县唐安乡招文里,即今丰泽区北峰镇潘山南麓,濒临晋江。唐季泉州剌史王审邦创建,邦没,子延彬继任完善规制。时馆舍楼台,亭轩水榭,古朴典雅,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后废,现仅存招贤井、桥、亭遗址,供凭吊。而招贤村名,至今在焉。
    盖唐末五代,中原板荡,开闽三王外奉中枢,内施德政,闽泉社会安定,公卿贤士,纷然入闽避祸。先后任泉州剌史之审邦、延彬父子,仍设院招纳,礼遇厚待,相与赋诗论文,按时赈赋以财,施医赠药,存问冷暖,故公卿贤士咸悦来投。时李询、韩惺、王滌、崔道融、王标、王拯、夏侯淑、杨承休、杨赞图、倪曙、陈焱、杜袭礼等,皆出入院中。而乾宁进士,四门博士,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则主院事。
摘自《三王文物修复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