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专访中国制扇大师王健 美女持扇跳舞演绎怀袖雅物

2016-03-31 12:02:15来源:华夏收藏网

打印 字号: T|T
    王健,苏扇非遗传承人,拥有“王健扇艺”和“舒莲记扇庄”两个注册品牌,独创研制出“穿面技术”,成功复原汉代合欢扇、明式乌泥金扇、汉唐折扇、南齐腰扇等历代名扇而名声大噪,其制作的“水磨玉竹扇”更是在世博会上大放光彩。在其努力之下,苏扇找回了曾经的雅号“怀袖雅物”。
  春暖花开时节,华夏收藏网特派初若水远道登门拜访,一出苏州火车站,透过杨柳拂动的护城河畔,王健老师的听扇居便浮现在眼前。王老师丝毫没有艺术家的架子,话没说几句就开心爽朗大笑,十分平易近人。
  以下是华夏收藏网初若水和王健大师的访谈内容:
  华夏收藏网:王老师您好。据说您的扇子千金难买,排队购买您扇子的人已经排到10年之后了,等您一把扇子要有千呼万唤的耐心。是因为您太忙抽不出时间还是需要灵感才能创作?
  王健大师:两者都有吧,完成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很多灵感和时间,平时有很多事情耽搁到,比如修复古扇。我们制作的扇子要求百年千年可以沿用下去,材料选用非常讲究。单单扇骨竹材至少要存放8年,我自己制作的扇子起码都20多年了。
 
  华夏收藏网:有位美籍华人慕名而来想要购买您的合欢扇,三次登门您最终才被打动。还有位女士出高价想要购买您的扇子,您认为她不懂扇子当时就没有答应。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懂扇子的雅人呢?
  王健大师:不能只是喜欢,喜欢只是一时的,肯定要对扇子非常喜爱才可以。每一把扇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当然要送到好人家养着。(笑)
  华夏收藏网:古代有个文人唐寅,曾经有段时间生活比较贫困,在那样的境地之下仍吟诗“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虽说透露出生活的无奈,但以扇子的口吻来讲述,显示出苏州文人雅士特有的情怀。您认为苏扇的精髓和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王健大师:苏扇是一种文人扇,在古代象征一种身份地位的社会等级文化。它的“雅”是吴文化的开端。苏扇不只是工艺品,更是可供把玩的艺术品。
  华夏收藏网:您现在投入很多时间修复古扇,每年修复上千把,自己做的10把左右。对您来说,修复古扇和自己制作分别给您带来什么样的乐趣呢?
  王健大师:修复古扇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吸取每个朝代不同的特征和气息。自己制作扇子是创作,很有成就感。
  华夏收藏网:您曾经花了10个月的时间在家研究出极难的“穿面技术”,期间是您的妻子养家糊口支持您,那段时间比较艰辛,最困难的时候有想过放弃吗?
  王健大师:从来没有。我对扇子这领域学到很多,我很有信心,只是时间问题(笑)。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我肯定能做更多的东西出来。
  华夏收藏网:我看到您茶座那边放着很多紫砂壶,让我想起紫砂壶大师顾景舟,顾大师现在的紫砂壶都已经拍卖到千万元,还有刚才我提到的唐寅,他是古代的制扇面高手,他的那副金笺扇面画作《江亭谈古图》也拍卖到千万元,甚至现在很多艺术品拍到了上亿元的天价。您怎么看待这些天价的艺术品呢?
  王健大师:好的东西自然会得到它应有的价值,有的东西不可多得,无可替代。像我们玩扇子的也是一样,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玩很高档的,有些人玩的都是很普通的,这只是时间问题。当然,艺术品要以实用主义为准则。
  华夏收藏网:苏州是制扇名城,杭州其实也是一个扇子的集聚雅地。杭州坐落着中国扇博物馆,还有被誉为杭州三绝之一的王星记扇庄。我看您这几年有在上海等地办个人作品展览,未来有打算来杭州吗?我们相当期待。
  王健大师:时间问题,我肯定会去的。(笑)
  华夏收藏网:现在扇子遍地开花,比如附近的桃花坞大街有很多零售式的卖扇小铺,也有像王星记扇庄那种现代工业化设计的雅扇,还有就是像您这样坚持手工精神的文人扇,您怎么看待扇子的这三种不同发展道路?
  王健大师:我认为可以并进。并不是每个人都玩得起高雅的扇子,也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达到很文雅的层次。一般来说他们的工作其实也是在为我们服务,当你玩了便宜的扇子,喜欢上之后就会想要玩品质更高的扇子。
  华夏收藏网:您对弟子要求很严苛,并不轻易招收弟子,您收弟子最看重这个人的哪些品质?
  王健大师:曾经有一个人做了大老远的火车,一过来就跪在我面前要拜我为师,我没有答应,因为他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想学点皮毛赚钱。首先呢,肯定要看这个人的人品,要勤劳刻苦耐得住寂寞,因为扇子分很多大类,包括扇面、扇骨、扇刻等,每个类别都要学三年才能入门。再者就是看他对扇子的喜爱程度。不能不喜欢扇子,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华夏收藏网:很多人一提到您的名字,就会想到中国第一制扇大师,他们慕名而来想要购买您的扇子。但您现在每年制作的扇子算是低产,也就几十把的样子。您保持这样一种慢节奏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王健大师:我现在心态比较平和,先把我自己的事情做好,不饿死就够了。(笑)
  华夏收藏网:民间有句俗话说,手艺,手热了才有饭吃。当今有些民间手艺人因不能自食其力而穷困潦倒,一些手工艺濒临失传,比如四川德阳的潮扇,据说现在掌握完整制作工艺技术的不到20人。苏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常珍贵的文化工艺传承。您认为未来的苏扇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王健大师:苏扇具备实用性,肯定会流传下去,但可能在某一个部位会产生这种失传的可能性。尤其是扇面这一块,真的没人愿意去学。因为单单把扇面所有类别学完整至少要9年的时间,学完后自己又干不了,还得去找人合作,所以很难。
  华夏收藏网:当年您路过苏州扇厂,里面有个人热情地喊你进来看看,没想到这一看,您有了后来今天的成就。您是从小对扇子具有独特的情节吗?
  王健大师:也不能这么说,路过苏州扇厂也许是天意吧。苏州是很小的城市,但它的工艺非常发达,在全国排名第一。从小我们在这种氛围长大,左边一家在做扇子,右边一家在做雕刻,耳濡目染之下对这一类就很感兴趣。
  华夏收藏网:您的太太是怎么进入制扇行业的呢?是被您引入门的吗?
  王健大师:她以前是做纺织的,后来企业倒闭之后我就叫她来试试做扇子,没想到一试她就很喜欢。
  华夏收藏网:那您觉得男性和女性在制作扇子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
  王健大师:这要看类别,扇面适合女人来做,而在扇面上做扇刻搞创意,制作扇骨需要体力,这些就比较适合男人来做。
  华夏收藏网:您在扇子领域的造诣非常深,我们想邀请您入驻华夏收藏网开设知识大讲堂,您可以把扇子工艺知识、优秀作品等分享给广大华夏收藏的网友,他们都是一群渴望学习成长的收藏爱好者。您有兴趣吗?
  王健大师:当然可以,我现在每年都在推广扇子,因为扇子是相对小众的东西,很多人以为它只是用来扇风的,其实扇子蕴含着高深的学问,它是高高的艺术品,而不是普通的物件。用各种渠道把苏扇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再次感谢王健老师接受华夏收藏网的访谈。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