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央视“面对面”“王宽家”

2016-02-27 10:17:15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

打印 字号: T|T
    央视《面对面》栏目用近半小时的时长报道了王宽家的事迹
  中原网讯(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秦华/文 李焱/图) 昨日21点30分,央视新闻频道名牌栏目《面对面》播出了《王宽:卖唱救孤》专题节目,这场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近半个小时的时长,详细报道了王宽的感人事迹,再次带观众重温了    王宽栉风沐雨17年养育6名孤儿的大爱故事。
  全国观众通过荧屏了解到感动中国人物王宽更多、更生动、更详实的感人事迹,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大爱郑州”的“王宽家”故事。
  《面对面》主持人
  “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王宽
  “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
  昨晚的节目在2015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一段纪实影像中徐徐展开。
  解说上显示:“201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揭晓,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宽,为抚养6名孤儿茶楼卖唱10余年,被授予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面对面》主持人古兵问王宽:“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举着奖杯和鲜花的时候,其实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王宽说:“我很激动,也很高兴,大家对我这么认可,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想想这17年确实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劳劳累累的,孩子们也长大了。”
  这一路走来,遇到很多困难,也得到很多帮助,提起这些往事,王宽记忆犹新。
  《面对面》主持人
  “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
  王宽
  “看着袁钱粮的奶奶拄个拐棍,恨不得给我跪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节目中的解说词这样介绍王宽:“王宽,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出任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妻子王淑荣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豫剧演员。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和妻子王淑荣回周口市淮阳县老家探亲, 就是这次探亲,开始了王宽夫妇养育孤儿的历程。 ”
  主持人问: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
  王宽回答说:“好多小孩都到院里去玩,其中有一个孩子叫袁钱粮,脏兮兮的,老想跟我们套近乎,看着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个孤儿。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他把奶奶领过来了,老太太说,‘王宽啊,你可回来了,可怜可怜俺,把这个孩子养大,我不一定哪天就死了,这个孩子可怜,你们行行好,给他一碗饭吃,我死了我都忘不了你。’”再提起当时的场景,电视上的王宽仍忍不住流泪,他说,看着袁钱粮的奶奶拄个拐棍,气喘吁吁地,恨不得给自己跪下,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镜头上解说:“见到了9岁的袁钱粮之后,在村民的带领下,王宽和王淑荣又见到了另外4个孩子,这4个孩子和袁钱粮一样,缺乏父母照顾,有的面临失学的危险,有的已经辍学。考虑到自己家中还有一个患有渐冻症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孙王海龙,最后,夫妇俩带走了已经12岁、学习上实在耽误不起的汪海波,并当场替3个还没辍学的孩子交了学费。”
  《面对面》主持人
  “为什么是‘救’?”
  王宽
  “那些孩子都失去了监护人、抚养人,只有救才有希望”
  当采访中王宽说“我要收养这些孩子,必须要救他们”时,《面对面》主持人古兵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他追问:“为什么是‘救’?”王宽回答:“那些孩子都失去了监护人、抚养人,有的已经辍学,只有救才有希望,我就想要救这些孩子。”
  王宽回忆说,当时他们夫妇二人为三个孩子交了1500元的学费,孩子们哭着说“可有人救俺了,可有救星了”,这样的场面带给王宽夫妇很大的心灵触动,他意识到“只有救才有希望,我就想要救这些孩子”。
  “那头,那脸,穿那衣服,补丁摞补丁,脸脏兮兮的,一见人不敢看,光哭,那个哭声,那个眼神,和平常的孩子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没有父母亲,那个情况发展下去,孩子能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前途太暗淡了。”
  “虽说只是把汪海波带回了郑州,但王宽和王淑荣一直牵挂着身在淮阳的其他几个孩子。他们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件乐器,找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有个一技之长,寒暑假也会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但这样的状态仅仅维持了1年多时间,2000年,留在淮阳的4个孤儿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彻底没人监护。”得知此消息,王宽、王淑荣决定把孩子们接到郑州,“这些孩子必须要救,你不真心实意地去救,半途而废,你救他们一年两年有啥意思,干脆弄到郑州,这些孩子也没希望了,没亲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面对面》主持人
  曾经的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家,为了救孤养孤,走上了茶楼卖唱的路
  王宽
  挣不到养孩子的钱,我骑个车子回家都没有劲,比打脸还难受
  《面对面》解说:“王宽的家是一个104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前,王宽两口子、王宽的岳母以及外孙王海龙4个人一起住还过得去,但一下子又增加了5口人,房间顿时拥挤起来。”老两口决定让男女孩分开打地铺。住的问题勉强解决了,费用问题随之而来。加之王宽夫妇同时还资助着老家一个与外孙一样患有渐冻症的孩子,这么多孩子的吃、穿、看病、上学,仅靠王宽夫妇每月三四千元的退休金,实在无法维持。
  王宽的夫人王淑荣说:“我们家那时候12口人,加上我母亲、外孙要看病,王海龙那时候吃中药,一个月最少就要三四千块钱,开销太大。”后来王宽决定出去挣钱。央视记者古兵说:“您在当地也是知名演员。”王宽接话:“什么知名不知名,什么团长不团长,什么艺术家不艺术家,当时我就把它抛在一边了,为了挣钱我就去唱。”
  电视上采用现场采访与原景重现的方式再现了王宽“茶座卖唱”这段心酸的经历。“当时我想,自己是个名演员,演唱水平没问题。只要能把钱挣到手,我也不在乎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了。”然而,令王宽始料未及的是,茶座有茶座的市场规律,老同志、老艺术家的戏少人问津。
  “那时我几乎每天剃光头,坐冷板凳。”这个被常香玉评价为“一个难不倒的演员”的老艺术家,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郑州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收获更多的却是冷落和白眼。
  “我唱了一辈子叫得响的戏了,到这儿点不上戏,遭到冷落。时间一长人家看不起你啊,说这老家伙咋还不走哩,每天在这儿干啥哩,也点不上戏。那些冷嘲热讽听得太多了。”王宽说,那段时间,他骑个车子回家都没有劲,比打脸还难受。
  电视的这段解说再现了当时王宽夫妇面临的窘境:“有时候,同样是著名豫剧演员的王淑荣也不得不走出去挣钱。”王淑荣说:“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干,那时候就想着挣钱。有人来跟我说,白事你上不上?为了挣那20块钱,我说上,那时候也不知道羞耻了。”
 《郑州晚报》2001年4月12日率先宣传报道改变了王宽家的生活窘境
  王宽
  见报当天,我在茶楼的境遇马上发生了变化
  为了让孩子们将来有一技之长,王宽和王淑荣经常带孩子们到郑州市金水河边练习乐器。有很多人就很好奇。渐渐的,王宽夫妇收养孤儿的事越传越开。《郑州晚报》率先用整版报道了他们的大爱故事。此时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王宽珍藏15年的、2001年4月12日的《郑州晚报》,《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的大篇幅报道映入眼帘。
  王宽告诉央视记者古兵,见报当天,自己在茶楼的境遇马上发生了变化:“当天好多同志握着我的手说,王老师你了不起,你太值得我们敬仰。还有的人说,王老师,从今天晚上起,只要我们在茶座就点你的戏。当天报道以后,有好心人就给了我500块钱,也没让我唱戏。”王宽表示,这样高的收入,以前从没有过。
  压在王宽心头的,除了怎么能够挣到更多钱,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由于他们的户口不在郑州市,到哪里上学一直没有着落。一筹莫展之际,王宽找到了南阳路小学张进校长。“张校长说,前几天在《郑州晚报》上看到我的报道了,他免费接收了全部孩子。这么多年来,我们全家都一直很感谢他。”
  《面对面》主持人
  “在病重抢救之前,关于这些收养的孩子,你有没向老伴交代安排过什么?”
  王宽
  假如说我的病没治了,这些孩子无论如何不能抛弃,要坚持把孩子养大成人
  媒体的宣传把王宽从困窘中解救出来。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媒体报道的效应也逐渐减弱。王宽在茶楼又开始出现点不上戏的情况。王宽意识到,自己必须出新。于是,2005年夏天,他跑到四川学习变脸技术,并对变脸技艺又进行了改良。
  60多岁还去学艺,王宽夏练三伏,学了半年,终于出师。“我嗓子不错,啥唱腔都有,变啥唱啥,一出手就获得大家认可,好多电视台都请我去,那时候收入就比较可观了,心里也踏实多了。”
  然而,长期的操劳,每天超负荷的演出,大大透支了王宽的体力。“17年来我被抢救了好几次,好几次都命在旦夕。”可即使是在紧要关头,王宽也牵挂着孩子们,也不忘交代王淑荣:“假如说我抢救不过来,这些孩子也不能抛弃。你一定要坚持下来,真不行了,咱有亲戚朋友,再不行了,可以求助于社会。我说一定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帮他们走向社会。”
  王宽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许多困难,但即使最难的时候也没想过要放弃孩子们。“不管遇到什么事,这么多年来,我和孩子相处在一块儿,不是血缘关系,但胜似有血缘关系。我抚养了他们17年,我们之间的感情是牢不可破的。”
  《面对面》节目最后,再现了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现场上几个孩子为“爷爷”王宽伴奏演唱的温馨画面。17年风风雨雨走来了,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这个总是在不断义演、不断播撒爱心的大家庭“王宽家”,仍在继续着他们的故事,仍在步伐铿锵地走着这条无尽头的爱心之路。
  昨晚的《面对面》节目以独到、深刻的采访,更为翔实地把2015感动中国王宽的事迹进行了全面、完整的展现。精彩的对话和感人场面更好诠释了“王宽家”的大爱故事,让观众更清晰完整地了解了“君子抱仁义”的感动中国人物王宽,了解了来自郑州的这个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