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

2015-10-01 11:10:03来源: 郑州日报(郑州)

打印 字号: T|T

   2001年4月,王宽夫妇“卖唱”养育孤儿的事情通过大众传媒,被省会市民所熟知。

  郑州全媒体记者 石大东 董黎 张乔普 邢进 殷海涛 卢静 陈曦 文 马健 图

不是亲孙子和亲孙女,但他们如春鸟一样,衔虫育雏,幼人之幼,勤苦抚养了这些孩子们,整整17年。

不是一个或者两个,但都是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年纪,那时都孤苦无依,嗷嗷待哺,他们收养了这些孩子,一下子6个。

不是企业家或是“多金”者,但他们养孤、捐贫、帮困、助病……慈善之举,成了惯性,根本停不下来,一二十年来,常常一掷千金。

不是无名小辈或有沽名之图,他们本已是国家一级、二级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但退休后的他主动到茶楼“卖艺”、带病去外地商演,拿“老命”唱了近十年。

…… ……

他,和老伴,用17年含辛茹苦“幼人之幼”的良善之心,养大了那些失怙失恃的幼儿,更养大了“爱”:长大了的他们,以“长大”的爱心和能力,报答着社会,帮助了他人。

他叫王宽,他和他的老伴王淑荣,还有这些他们用17年心血养大了的孤儿们,组成了爱心家庭“王宽家”,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泣的大爱故事,他们还在继续传播让人钦敬的爱心能量。

这是一种爱的无间接力、无限扩大,在郑州,这种爱叫“王宽家”。

在郑州,王宽和老伴王淑荣,以及他们养育的孙子孙女组成的“王宽家”,可谓名家,不仅因为王宽和王淑荣分别是国家一级、二级演员,是当年郑州豫剧团的业务团长和“名角”,更多的是因为,郑州人口耳传颂着,两位“王老师儿”可不容易,养育了7个孙子、孙女,17年来“豁出命”地带大了“娃儿们”,把他们养成了人、育成了材,人品才艺俱佳,吹拉弹唱都行。现在,上大学的上大学、工作的工作,好哩很。

郑州报业集团的记者和“王宽家”是老朋友,2001年,当时的《郑州晚报》在媒体中第一个报道了王宽老师和孩子们的事儿,从此结缘,17年来一直关注着“王宽家”的故事。

今年国庆节前,郑州报业集团记者再次探访这个爱心之家。

“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17年前,小钱良的一跪,让年届花甲的王宽、王淑荣泪流满面。

他们没有想到,当时挽起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瘦弱的臂膀,更是6个孩子的命运……

“昨天,我家的文娜订婚了!”王淑荣老师给了记者一个“碰头喜”。

文娜是被收养的孩子中的一个。当年刚被收养的时候,小姑娘才六七岁。

如今,文娜长大了,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陆续搬离了这里,陪伴他们成长的那个大通铺还在家里的卧室里保留着,一床定做的床单从南到北,铺满了六米多宽的大床。

现在还留在两位老人身边的,是他们的外孙,已经26岁的王海龙,他患有“渐冻症”,从小被姥姥、姥爷照管。17年前,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儿被姥姥、姥爷收养,走进他们的家,成了他的兄弟、妹妹。17年来,他见证了姥姥、姥爷给予那些孩子和给他一样多的无私付出。现在,兄弟妹妹们陆续长大离开了家,只剩下海龙安静地靠在轮椅上,听着姥爷、姥姥讲述兄妹们成长的故事;姥姥拿纸巾擦泪的时候,海龙的眼眶也会跟着发红、湿润。

今年73岁的王宽,出生在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那年,西藏豫剧团到淮阳招生,王宽顺利考上,跟着剧团从一马平川的大中原登上了世界屋脊。进藏不久,他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并和自己的小师妹王淑荣喜结良缘,之后在青藏高原一待就是将近30年。1982年,夫妇俩转业到市豫剧团,王宽任业务团长。

“在西藏待了将近30年,那时候三五年才能回家一趟,爹娘都是靠着亲戚邻居照顾的。”正是因为有这份家乡情缘,王宽家几乎成了淮阳老乡在郑的落脚点、中转站。“出差的、看病的、打官司的,只要老家来人,都是先到家里来找我。”

而更多时候,已经退休的王宽、王淑荣夫妇会带着钱回老家。父母不在了,就看看亲戚邻居们:孩子要上学的就赞助点学费、青黄不接的就接济点买粮食的钱……“那时候农村过得都很苦,能帮一点是一点。”

1998年,8岁的袁钱良闯进了夫妇俩的视野。小钱良出生后8个月,爹就患病去世;未满周岁,娘又远嫁他乡,是爷爷奶奶将他拉扯大的。如今,奶奶重病卧床、爷爷没力气干活,一家人全靠乡亲们的救济度日。

王淑荣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爷爷,就在爷爷颤抖着双手接钱的时候,大冬天光着脚、蓬头垢面的小钱良突然跑上前来,扑通一声跪下:“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说完,在院子里拼命翻起了跟头,王淑荣当即泪流满面,“当时就想着要把孩子带走。”

一对儿退休的夫妇,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外孙,再养活一个孩子谈何容易?孩子被留在老家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王宽夫妇俩的心却被牢牢拴在了那两间泥巴垒起来的小屋里。

不仅仅是一个小钱良,丧父的王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仨兄妹,陆续成了他们捐助的对象。“孩子们太可怜啊。问他们话也不说,一个个低着头一个劲儿哭,问多了才抬起头拿泪眼瞥一下我们。看得人心都碎了。”

“当时就想着,能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学,掌握一门手艺,将来能养活自己。”夫妇俩给孩子们买来乐器,寒暑假就把他们接到郑州,一点点地教;平时教着不方便,他们就花5000元钱在村小学教导主任的办公室里装了一部电话,每天下课后,在话筒里听孩子们练习的声音,一遍遍地纠正。海龙下肢瘫痪,要多锻炼上肢,就弹电子琴;钱良、海波拿着笙爱不释手;文胜内向文静,学拉板胡;文娜和仪欣姐妹俩当琵琶女——一个“小乐队”就这样组成了。每次王宽王淑荣夫妇回老家,都会带着孩子们在村口给乡亲们演上一出。

1999年,陆续有6个孩子成了孤儿。“别的俺没想过,就是看到缺爹少娘的孩子心里特别难受,咱帮不上啥,只想让他们有个温暖的‘家’。总不能看着他们去社会上流浪吧。”夫妇俩一狠心,其中的5个孩子被接到郑州。夫妇俩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儿子是孩子们的爸爸、女儿是孩子们的妈妈,大石桥旁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安顿着一大家子,几个男孩子打地铺,一睡就是5年。

“没有钱,养他们就是一句空话,你再真心实意也不行。”

为了养育膝下收养的孤儿,花甲之年的豫剧名家走进茶楼开始“卖唱”

夫妇俩每人一个月3000多块钱工资,现在一下子要养活7个孩子。夫妇俩犯愁了:“没有钱,养他们就是一句空话,你再真心实意也不行。”

王宽瞄上了街头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

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会曾兴起一批戏曲茶楼,那些对豫剧格外热情的戏迷们纷纷走进茶楼,掏上几十元钱就可以点一段自己喜爱的唱段,边喝茶边欣赏。

“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王淑荣一开始并不同意老伴儿去“卖唱”,可是家里的“窟窿”越来越大,她才无奈答应了。

王宽是河南豫剧名角、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须生,兼演丑角,先后在《风流才子》《疯哑怨》《鸳鸯戏水》等几十部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说:“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说:“王宽是豫剧界难得的人才。”

可当这位老艺术家放下了身段、鼓足了勇气,和票友们一起走进街头茶楼的时候,他却遭遇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冷落:压根没人点他的戏。

在茶楼表演的人群中,他资历最老、级别最高、名声最响,茶楼“卖唱”已经让他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如今人家竟然不“买账”;偶尔有人点戏,“王宽茶楼卖唱”“想钱想疯了”的流言蜚语又开始在省会戏曲圈里传开了。

2000年4月的一天晚上,王宽第一次被“剃了光头”。王淑荣说:“他回家后一声不吭,独自喝闷酒,黯然落泪,我就劝他别去了。”可当老两口刚刚进入梦乡,电话铃却急促地响了起来:“王老师,您的一个单子,现在能来吗?”是茶楼经理打来的。“好,我一会儿就到!”为了60元钱,王宽立即披衣下床,飞身出门。

一次次地下决心不去,却又一次次地从被窝里起来骑车奔向茶楼。

夫妇俩与《郑州晚报》的缘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01年4月12日,《郑州晚报》10版推出整版特别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王宽夫妇“卖唱”收养孤儿的事情第一次通过大众传媒,被省会市民所熟知。圈子里再没有人说王宽“钻钱眼儿里”了,王宽在茶楼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王宽夫妇一直收藏着这份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报纸:“以前真是被人看不起。晚报一报道,大家都理解了、也支持了。有人还专门跑到茶楼送500元钱,也不听戏。我们也看到了养活孩子的希望。”

“在茶社唱,一单也就五六十元;出去演出,一次就是五六百元。”为了拓宽戏路,争取更多演出的机会,66岁那年,王宽竟然自掏腰包拜师,学起了“变脸”。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一项绝活,很多人都羡慕表演者的神奇之美,但对学习和掌握它却望而生畏。“变脸”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技艺,需要扎架子、亮相、身段相互配合,还讲究快、美、神奇,同时,脸谱不一样,亮相、身段都不一样。这对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66岁的老人?他从练踢腿、扎架子开始,每天数小时,一天下来,腰、腿、背、膀子疼痛难忍。尤其是夏天,要穿几层服装,戴数层面具,练完功往往是大汗淋漓。

经过六七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宽的“变脸”技艺大功告成,登台表演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还探索出一条豫剧变脸和书法相结合的新路子,能边变边唱边进行书法创作,成为他到各地表演的热门节目。

7年“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风雨无阻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30开始到第二天凌晨5:00,六七个茶楼来回跑。王宽唱戏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随叫随到,有时客人兴致高,他甚至要熬上一个通宵。

王宽说,他没算过到底挣了多少钱,也说不清楚挣多少钱才算知足。“自己那时候已经快70岁了,就想着过几年就唱不动了,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挣足了钱,才能养活6个孩子,才能供他们上大学。”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姥姥、姥爷从小就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帮助别人的火种。”

海龙说,是姥姥、姥爷赐予他善良的基因,让他知恩、感恩、施恩,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夫妇俩至今清晰地记得这17年来帮助过他们的人们:

孩子们刚来郑州的时候,没有户口,交不起高额的借读费,夫妇俩就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找校长、说好话。当时南阳路一小的张校长从《郑州晚报》上知道了夫妇俩收养孩子的事情,答应了夫妇俩的请求,王宽夫妇在校长办公室跪了下来……

王海龙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武警河南总队医院为海龙进行了一次干细胞移植后,通过媒体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免费为海龙做了第二次干细胞移植。

海龙病情加重,不能再演奏乐器,于是想学唱歌,张建勋老师一个月两次上门教他唱歌。

孩子们上学时候需要课外辅导,郑州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学生来到家里,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爱无形,却在人与人之间流淌。

2014年6月6日晚上,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在哥哥、妹妹们的伴奏下,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演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正当梦想助力团的爱心纷纷涌向他的时候,他却说出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梦想:希望为姥爷、姥姥举办金婚典礼。“我以前可以弹键盘,去年手不能动了。我不知道我这个病将来会怎么样,什么时候就不能唱歌了。姥爷、姥姥为我们操劳了十几年,我们希望他们在结婚50年时有一个完美的金婚纪念。”

“我们结婚时候在西藏,两个人领了证、合了铺就算结婚了。没想到孩子们会想着要为我们办金婚典礼。”正在后台看孩子们演出的王淑荣当即泪流满面。

两位老人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技艺,更是怎么样做人。夫妇俩的施善之心让素不相识的孩子成了一家人,17年的相互依靠让这个家成为他们心里最重要的地方。王海龙和兄弟姐妹们的梦想并不大,却承载着他们对姥爷姥姥最深的情谊和报答。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家庭每个人的血液中流淌,传承。

2013年夏天,王淑荣陪同海龙去医院做检查,碰到了一位名叫王小猛的病友。王小猛的哥哥也患有渐冻症,兄弟俩烂得不成样子的轮椅,让海龙记在了心里。为了帮助兄弟俩,海龙和小猛冒着酷暑,坐着轮椅,在二七广场、医学院、火车站街头卖唱,筹集治疗费。

仅仅3个月后,当听说“好人”刘东兴患重病的事迹后,王宽、王淑荣夫妇俩又带着孩子们去了紫荆山公园,搭下戏台子,为刘东兴募捐义演。王海龙不仅现场献唱,还把别人捐给自己的1万元手术费捐给刘东兴。

2014年6月,刚刚从《中国梦想秀》回到郑州的王海龙,被姥姥推着进入农科路一家咖啡馆里,轻轻地唱起《橄榄树》。虽然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钱,不过海龙觉得自己“不是个废人,不再是姥爷姥姥的累赘了”。

2014年10月,“渐冻渐暖——渐冻人王海龙个人演唱会”在青少年宫举行。在这场演唱会上,王海龙期许已久的“渐冻人爱心基金”同时成立,现场筹集善款约12万元,为10户“渐冻人”家庭各送一台空调。

2014年年末,《中国梦想秀》节目送来25万元梦想基金,王淑荣老人让王海龙“自己分配”,王海龙全部捐献给了西安一名需要做肾脏移植的病人……

17年栉风沐雨,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老大海波当了司机,老二文胜、老三钱良做了教练,老五文娜在幼儿园做老师,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一天刚刚订婚,老六仪欣今年已经大学毕业。

已经73岁的王宽老人,也已经经历过三次心脏搭桥手术,再也不用去“卖唱”。不过,街头义演、去老年公寓的演出却还在继续: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救助西瓜哥的现场总能看到他们一家子的身影。“每次有什么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响应。我们年龄越来越大了,只要活一天,我们的善事就要继续做下去。”王宽说。

人生好比一场戏,生旦净末丑都在演自己。王宽、王淑荣夫妇的这场戏要演一辈子,而且这场戏比任何一场都演得投入和精彩。

2005年11月25日,在由国家民政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王宽荣获“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他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今年老人家庭荣膺“河南省最美家庭”,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提名。


2015年5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王宽家”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如今,不止他一个人,也不止一直陪伴他的老伴,在演绎这样的大爱了。王宽夫妇还和养大了的曾经的孤儿们一起,聚合成更强大的正能量,向身边、向社会、向更多的人,传送出更多的爱的温暖,汇集成更大的爱的洪流。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更是一个充满了爱、传递着爱和善良的家庭。

我们相信这个“河南最美家庭”将用他们身上流淌的温情、温暖、向上、向善的正气和力量,感动中原,感动中国!

作者:再次探访这个爱心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