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演绎精彩

节临《郑文公碑》
人物档案
王德忠,1955年10月出生,祖籍河南禹州。其精行楷、善行隶、能榜书精,对古体诗创作颇有建树。自幼习书,1976年师从艺坛耆宿唐玉润先生为入室弟子;1985年参加河南省中青年书法理论研习班,得到中国书协原副主席、书法大家王学仲先生亲授。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
“希望你又德又忠,德即学书先立德,要人品、书品皆为上;忠是孝亲敬长、赤诚为艺术。”早在40年前,书画大师唐玉润先生初见王德忠时说了这么一番话。2015年,唐玉润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察其不断进步,甚感欣慰,真可谓名为德忠,言、行、艺恰如其名。”这或许是对王德忠最为贴切的评价了。
艺海泛舟四十余载,王德忠曾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灰心泄气,而是在困境中拼搏、坚持,追求书法艺术的脚步从没停止过。他曾有过“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坚守;有过因工作因素短暂中断书法创作的苦衷;有过为照顾老母亲5年不出远门床前尽孝的大爱;有过为买笔墨纸而节衣缩食的窘迫……
王德忠自幼受父亲启蒙,开始临摹《多宝塔》,在母亲的勉励下走上了醉心学书这条路。1976年他师从著名书画家唐玉润为入室弟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临习《阴符经》《郑文公碑》。暑来冬往耐得住寂寞,苦练楷书17年,打下了坚实基础。1993年以后专攻隶书《石门颂》,十多年来如一日,心无旁骛地守着该帖潜心伏案神追手摹。锲而不舍、痴心苦练,终于成就了一位实力派书法家。
王德忠习书不拘泥于全盘照搬,而是在悟中学、学中悟,着力于自我方法总结和丰富、侧重于变化发展和内涵。他的“行楷书”工整而不刻板、变化不失规矩、灵动而不浮滑,彰显出两种艺术风貌:一种是展示功力、筋力取胜、刚柔相济;一种是突出平和、质朴无华、率真自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圈内人誉为“王氏行楷”。他的“行隶书”于平正中求变化、端庄处见生动,用笔潇洒自如、结体意趣横生、布白构思巧妙。还有“妙趣横生、质朴洒脱、亦古亦新、亦巧亦拙”的章草等,历经数十年的沉淀、提炼、升华,王德忠的书法逐步突出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唐玉润评价王德忠的书法“有古意,有己意,接地气,势如虹”,其“为人谦和、不事张扬”的性格特点已渗透到书法当中,反映在作品里就是“平和简静”。无论是巨作还是小品,都在“平”与“静”的基调上,把“朴实无华”表述得恰到好处。宛如聆听“走心”音乐,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吟浅唱,首首不同,曲曲有别,把轻松、娱悦、高雅植入观众脑海,使人们情不自禁融化在歌声里。
此外,王德忠还把文学与书法熔铸一炉,进行全新的艺术尝试,推出了“妙语接龙”品牌。所谓“妙语接龙”,就是把四句成语或俚语加以有机结合,无论横念、竖念都能成句,且每四个字的首尾承上启下公用之,用12个字即可完美表达出16个字的意蕴,使人既能领悟到文学的恒久魅力,又能品读出书法博大精深的内蕴。
王德忠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就要毫不懈怠、风雨兼程去演绎精彩。”他执着进取、乐在其中,用40多年学书经历诠释着这句话的含义。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