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书存浩然方显杰——王超书法概览

2016-02-04 11:11:18来源:济宁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案头墨香常醉人。读王超先生书法作品,不仅能看到森严的法度、纯熟的技艺,更能感受到书法特有的节奏和笔墨线条中隐现的浩然之气。
王超近照
    王超先生出生于邹城,作为孟子乡邻,他深受儒家思想浸染。邹城丰沛的文化,养育出王超先生身上的浩然之气。这种底蕴难能可贵,滋养了他的艺术慧根和心灵悟性。王超先生自幼醉心翰墨,楷法欧颜、行追“二王”,尤以行书见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超先生勤学苦练,临池不辍,手摹心追,日有所获。他的书法作品师从古法,不随流俗,笔法雄健,方圆兼顾,散发着浓郁的书卷之气。近几年又得省内外诸多名家指导,颇受教益,正是由于奠基之功务实精进,书艺才渐入佳境。他有一联:“古碑残卷眼前事,剩墨旧毫身后名”。他认为,书法是书写者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一种精神境界诉诸腕下的文化艺术行为。
    在论及书法时,王超先生说:“我以为学习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喜爱书法是生活中最幸运的事。中国人最应该做到的事之一是把字写好,人生中最难做到的事之一是成为书法家。”由此,对书法的学习,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他说:“书法于我,是求美、悟道的修行。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二王’的字,心中充满挚爱和敬畏,感情朝他们靠近,书意向他们聚拢。我一直追求揣摩古今书法家的境界,体会他们的气韵,模仿他们的笔意,揣度他们的感觉。”不仅如此,在我看来,王超先生书艺还得益于其深厚的从政阅历和综合的文化素养。他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其文学修养赋予他灵秀易感之心;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其政治阅历也提示着他对书法的整体观照;这些无疑都为其书法投射了更多的节奏韵律和文化内涵。

对联:诗情画意
    桃李不言,山不岑高,在默默地耕耘中王超先生站在了书法名家的行阵里。近年,他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大赛并获奖,作品不断被全国各地馆院及爱好者收藏,现已成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济宁市民族书画协会会长,其艺术成就不断被媒体推介宣传。
斗方:风清舵正航自远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王超先生于书法,则是融自己的学识、品格、才情、禀赋于一体,养浩然之气为精神内涵,于书法中透露出来的则是他人生与艺术的格局:高雅、清逸,既有书法家读书的领悟,又有从政历经世事的感悟,是一种厚积薄发。
儒家思想使人胸襟阔达,眼界开阔,敦厚温雅。对于生长在孔孟之乡的王超先生来说,这些文化元素早已在他的血液里沉淀化合,左右着他的艺术取向。我观王超先生书法作品,直观感受是舒服,其作深明法度又不拘于法度,寻求的是迅猛中的安静,快捷中的舒缓,写意中的精致,以诗韵悠然的优雅和美丽,率正地表达了个性的张扬和整体的和谐。而这一切,皆来自于他的心性、情感、学问、修养。书法之成,根在做人。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品位境界,修养格局,这样的多层“修炼”,养育一身浩然之气,使的王超先生的书法走向“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本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乃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之。与书法而言,这“雅俗共赏”,的确是条大路。

条屏:王安石梅花诗
    对此,王超先生也有自己的理解,“我坚持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雅俗共赏。雅是最能直接感受到、又最难说清楚的精神气质,俗则是大众的、主流的审美趋向。铁马秋风和梨花细雨,奋发扬厉和细腻内敛,看似一对矛盾,其实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兼容的。字首先要写得美,懂与不懂书法的都看着舒服,都认为美观。那种以怪为美,以丑为美,或只有小圈子里的所谓几个书法家认为美的书法绝不是真正的书法,也绝没有生命力。”王超先生所养浩然之气,乃刚正之气,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浩然之气成就出王超先生的格局。格局,乃人生的眼界与气魄。王国维先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为文、为人,持家、从政,皆同此理。王超先生虽为官多年,但不媚上,不凌下,温文尔雅,朴实敦厚,平易近人。人生亦如棋,对弈之道的要害在战略。于书法家而言,则在于思考书法的价值与意义,去践行文以载道的承诺。只盯着树皮虫子的鸟儿飞不到白云之上,心中装满天地山河的雄鹰才能自由翱翔。书法这盘棋,首先要学的不是笔墨的小技巧,而是文以载道的大布局。宇宙浩淼,苍穹广袤。一个人的格局开阔了,脚下的道路自然宽广许多;一个书法家的格局开阔了,终将以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自立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
    王超先生人生格局宏阔,艺术格局亦然。(王立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