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向善向美是不变的潮流
杜家毫荐书寄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推荐大家读《大清相国》,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的指示要求,从中接受警示和教育,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倾注在笔尖上,真正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希望政府干什么,努力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实现党和政府工作重点和老百姓的所想所盼有机统一。
○要鉴古观今、古为今用,学习历史,观察历史人物在处理类似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操守,就会让我们有所获益,有所启发。
○要为官以德、率道而行,德行大则可以兴国,小则可以存身,必须不断锤炼党性修养,严格执行《准则》、《条例》以及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过硬的党性修养,牢牢守住个人操守和廉洁从政底线。
○“陈廷敬身上所体现的能力素质和道德修为令人敬佩,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应当比陈廷敬的境界更高、理想更远大。”
○要忠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不断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培养出体现共产党人高尚情操的精气神。据《湖南日报》
离任北京市长时,王岐山向同僚推荐两本书,其中之一是《大清相国》;
中央党校校内两个书店销售榜中,同时上榜的有三本,其中之一是《大清相国》;5天前,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专门主持读书会,读的依然是《大清相国》。对这本热读的《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道出写作的初衷,“康熙朝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
在反腐风起云涌的当下,这样一个忠义、仁爱、清廉、实干而低调的清代贤相的出现,似乎恰逢其时。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陈廷敬并非空中楼阁式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个身处具体复杂的历史境遇中,做出一个个人格、道德、行为艰难选择的能臣形象,具有现实的可借鉴性。
有公务员主动找到王跃文,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王跃文如此看待人们的追捧,“不论哪个民族,它在往前走的时候,脚下必然都会响起历史的回音。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 撰文/本报记者赵颖慧
清官:官家一分钱都不许贪
山西,是三百多年前“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和一代贤相陈廷敬的故乡。
王跃文发现,“陈廷敬所处的官场环境非常复杂,特别是康熙朝中后期官场腐败非常严重,做个清官是非常艰难的。”
在康熙年间,“捐官成了一个跟科举制度相补充的国家制度,所有的官员官职明码标价,由吏部统一管理,户部负责收钱。当时的一个县令的官方价格是4600两银子。”王跃文说。
除了捐官,各种公开的潜规则也是屡见不鲜,“马上要放到下面去做巡抚了,那么我就跟在京的这些朋友啊、老乡啊,老师啊,上司啊送钱,以后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个临别之前的孝敬,所以叫别敬。”
在此种大背景下,再来看陈廷敬的清廉和坚守,显得更为可贵,而这也是吸引王跃文一页页翻阅《清史编年》,写下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原因。
王跃文借用康熙皇帝的赞词评价陈廷敬,“恪慎清勤,始终一节”,“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他说,“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就是如此。”《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礼部时,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使部属风气一时好转。
他何以出淤泥而不染,王跃文认为,首先同家风有关。
康熙四年,陈廷敬回籍省亲完毕,返京之日母亲耳提面命,谆谆告诫他:“汝往哉!吾为汝娶妇嫁女,治装具给资斧焉,慎毋爱官家一钱。”老母说替他娶儿媳嫁女儿,他的一应盘缠及置办官服的钱都从家里拿,不许贪官家一分钱。
其次,陈廷敬时刻不忘读书人的本分。自古为学,读书即是修身。古人读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治之书,陈廷敬坚持为学必致于用,做到知行合一,不能心口相悖。
能臣:低调实干,理顺钱法
陈廷敬不仅是清官,更是能臣。
小说中,王跃文写了陈廷敬理顺钱法一事。康熙三十二年,市面钱币骤减,大臣们认为是钱不够重量,百姓不用,而独独陈廷敬谏言,应减轻钱币重量。
陈廷敬明察暗访,最终发现问题症结,“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
这则故事记录在《清史稿•列传五十四》,发生的时间是1684年,当时陈廷敬45岁,调任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
王跃文感叹,“不管时代如何演进,很多共同价值是不会过时的,比如清廉、勤勉、务实。”
陈廷敬实干且低调的能臣形象,几乎成为如今公务员学习的标杆,这也符合读者对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的诉求。
不少公务员发表感叹,“陈廷敬是清官、好官、能官、德官,是广大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典范;其在整顿吏治、狠抓贪腐方面的思路和作为,对当前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但王跃文强调,“我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是刻意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是尊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铁腕:关键时候扳倒权臣
为了还原陈廷敬的本来面目,王跃文买了一套清史编年,12本,670多万字。
他将顺治朝、康熙朝79年间发生的事情一天天细读,总结出了陈廷敬的官场秘诀,“等、忍、稳、狠、隐”,但他强调,这并不是庸俗的为官之道。
陈廷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就开始做京官,面对的是众多老谋深算的官场老手,“他除了等和忍没有别的办法在官场容身。”
康熙皇帝时常称赞陈廷敬办事老成,为人忠厚,有古大臣之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为人处世很稳重。但是,陈廷敬又绝非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关键时候他必定是个铁腕人物。
“比如,明珠是权倾天下的皇亲国戚,门生故旧遍及朝野,百官恨不能日趋门庭。陈廷敬却在关键时候借经筵进讲之机,提醒康熙皇帝辨别君子与小人,康熙皇帝引起警惕果断罢免了明珠。”
这也是小说里写的所谓“狠”,即是魄力。明珠权倾朝野,参倒他必定有极大风险,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高的政治智慧。而所谓的“隐”,指的是陈廷敬不贪位恋栈,懂得最后急流勇退。
在派系倾轧残酷的康熙朝,陈廷敬从政五十三年,不加入任何派系,这似乎并不容易立身,更奢谈善终,但偏偏他却做到了,王跃文认为其立身法宝是,“尽着本分履行职责,以不变应万变。”
“不投派系蝇营狗苟,一时看来不能在官场暴发,长远看来却免去了派系斗争可能招致的灾祸。”王跃文说,“当然,陈廷敬为官半个世纪不党不私,并不是从策略或权谋上考虑,而是他从内心坚守堂堂正正的君子之道。”
“历史自陈廷敬始已往前走了三百多年,他提供给后人的启示仍然是有意义的。”王跃文感叹,“陈廷敬身上的诸多可贵品质值得后人效法,比如他的忠诚、廉洁、实干。不论哪个民族,它在往前走的时候,脚下必然都会响起历史的回音。历史是不可以割裂的,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有害的。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
对话
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
潇湘晨报:《大清相国》从2007年出版至今,热销100万册,您认为这部小说热销的原因是什么?王跃文:我的小说都是畅销且长销的,包括这部《大清相国》。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是最新版本,书的设计装帧清雅大气。很显然,这部小说的持续热销同媒体报道王岐山同志的推荐是有关系的,同时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也推荐了这部小说。小说描写的是陈廷敬这样一位古代好官、清官、德官、能官的形象,这也符合读者对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诉求。但是,我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是刻意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是尊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潇湘晨报:对于《大清相国》受热捧和各地组织学习陈廷敬现象,您如何看待?
王跃文:我们如果想往哪里去,先要弄清我们从哪里来。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前人的很多思想、修为、功业都是我们应该汲取的文化营养。陈廷敬身上的诸多可贵品质值得后人效法,比如他的忠诚、廉洁、实干。不论哪个民族,它在往前走的时候,脚下必然都会响起历史的回音。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当然,历史在演进,社会在发展,后人有理由比前人做得更好。
潇湘晨报:小说中,陈廷敬道出了当时官员贪污的一个重要缘由,“如今一个知县,年俸四十五两银子。天下有谁相信,知县是靠这四十五两银子过活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跃文:古代官场腐败难以根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是制度缺陷。比方说,朝廷命一官员治理一省或一县,事实上等于让官员把所管理的地方承包下来,但承包收入同上交任务又极不对等。明清两代都实行薄俸制,官员的俸禄低得不切实际,而上交的税赋任务必须足额完成,那么官员从所收钱粮中混水摸鱼以自肥便为常事。雍正皇帝察觉到这个弊端,采取年终考,成发放养廉银的办法想从制度上遏制腐败。史称雍正朝无贪官,固然同当时反腐势头强劲有关,但根本上讲应该是养廉银制度发挥了作用。到了乾隆朝,官场腐败又日益严重,并不是养廉银制度失效了,而是当时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养廉银发放标准几十年没有相应提高。
人物小传
王跃文:相信向上向善向美是永不变的历史潮流
因官场小说《国画》轰动的王跃文,从此背上了“官场小说第一人”的“雅号”,却被他视为“狗皮膏药”,这个名字他不喜欢,反对一切标签和帽子。
这位湖南溆浦人,也曾就职于政府部门,可以将官场人物和门道写得活灵活现,甚至长得也很像一个“大官儿”,国字脸、浓眉大眼、长耳高鼻梁。
然而,当你走进他的私人空间,却会发现王跃文挺感性、挺幽默、挺文艺。友人嘱书八字:清风徐来,波澜不惊。“我则自嘱:管他东南西北风,只要不中风,依旧笑春风。”
采访他之前,预想中的王跃文应该“很健谈,很懂门道。”然而,他选择了邮件采访,因为“更方便,更快。”纳闷中的我,猛翻他的微博,看到其中一条,“我只在公开场合公开说话,哪怕私下面对青年学生也无多话,过去偶尔说过,竟被青年学生礼貌地教育了。现在很多年轻人,比我要成熟几十岁,我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老成,但永远也不会向老成的年轻人学习。彼此,好自为之。”
写了好几本官场小说,问起如今对官场的看法,他说,“有时候乐观,有时候悲观,但总体上是乐观的。当我们看到种种消极腐败现象非常严重,人间正道的彰显遭受障碍的时候,也许会有些许灰心。但是,我从来相信社会向上向善向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历史潮流。”
现在,他正在写一部乡村题材的小说,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反映六十多年的社会变迁。“这是我非常钟情的一部小说,我会慢慢地写,尽量写得让自己满意些。”
除了写小说,他还在重读《静静的顿河》,初读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如今重读依然常使我眼睑湿润。顿河边的那些自由、奔放、彪悍的哥萨克世世代代同命运抗争,却总被命运无情地捉弄。当格里高力站在高高的土崖上把枪支扔进顿河的时候,我听到了顿河震耳欲聋的怒吼。《静静的顿河》其实是写的波涛汹涌的顿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推荐大家读《大清相国》,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的指示要求,从中接受警示和教育,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倾注在笔尖上,真正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希望政府干什么,努力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实现党和政府工作重点和老百姓的所想所盼有机统一。
○要鉴古观今、古为今用,学习历史,观察历史人物在处理类似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操守,就会让我们有所获益,有所启发。
○要为官以德、率道而行,德行大则可以兴国,小则可以存身,必须不断锤炼党性修养,严格执行《准则》、《条例》以及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过硬的党性修养,牢牢守住个人操守和廉洁从政底线。
○“陈廷敬身上所体现的能力素质和道德修为令人敬佩,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应当比陈廷敬的境界更高、理想更远大。”
○要忠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不断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培养出体现共产党人高尚情操的精气神。据《湖南日报》
离任北京市长时,王岐山向同僚推荐两本书,其中之一是《大清相国》;
中央党校校内两个书店销售榜中,同时上榜的有三本,其中之一是《大清相国》;5天前,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专门主持读书会,读的依然是《大清相国》。对这本热读的《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道出写作的初衷,“康熙朝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
在反腐风起云涌的当下,这样一个忠义、仁爱、清廉、实干而低调的清代贤相的出现,似乎恰逢其时。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陈廷敬并非空中楼阁式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个身处具体复杂的历史境遇中,做出一个个人格、道德、行为艰难选择的能臣形象,具有现实的可借鉴性。
有公务员主动找到王跃文,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王跃文如此看待人们的追捧,“不论哪个民族,它在往前走的时候,脚下必然都会响起历史的回音。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 撰文/本报记者赵颖慧
清官:官家一分钱都不许贪
山西,是三百多年前“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和一代贤相陈廷敬的故乡。
王跃文发现,“陈廷敬所处的官场环境非常复杂,特别是康熙朝中后期官场腐败非常严重,做个清官是非常艰难的。”
在康熙年间,“捐官成了一个跟科举制度相补充的国家制度,所有的官员官职明码标价,由吏部统一管理,户部负责收钱。当时的一个县令的官方价格是4600两银子。”王跃文说。
除了捐官,各种公开的潜规则也是屡见不鲜,“马上要放到下面去做巡抚了,那么我就跟在京的这些朋友啊、老乡啊,老师啊,上司啊送钱,以后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个临别之前的孝敬,所以叫别敬。”
在此种大背景下,再来看陈廷敬的清廉和坚守,显得更为可贵,而这也是吸引王跃文一页页翻阅《清史编年》,写下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原因。
王跃文借用康熙皇帝的赞词评价陈廷敬,“恪慎清勤,始终一节”,“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他说,“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就是如此。”《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礼部时,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使部属风气一时好转。
他何以出淤泥而不染,王跃文认为,首先同家风有关。
康熙四年,陈廷敬回籍省亲完毕,返京之日母亲耳提面命,谆谆告诫他:“汝往哉!吾为汝娶妇嫁女,治装具给资斧焉,慎毋爱官家一钱。”老母说替他娶儿媳嫁女儿,他的一应盘缠及置办官服的钱都从家里拿,不许贪官家一分钱。
其次,陈廷敬时刻不忘读书人的本分。自古为学,读书即是修身。古人读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治之书,陈廷敬坚持为学必致于用,做到知行合一,不能心口相悖。
能臣:低调实干,理顺钱法
陈廷敬不仅是清官,更是能臣。
小说中,王跃文写了陈廷敬理顺钱法一事。康熙三十二年,市面钱币骤减,大臣们认为是钱不够重量,百姓不用,而独独陈廷敬谏言,应减轻钱币重量。
陈廷敬明察暗访,最终发现问题症结,“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
这则故事记录在《清史稿•列传五十四》,发生的时间是1684年,当时陈廷敬45岁,调任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
王跃文感叹,“不管时代如何演进,很多共同价值是不会过时的,比如清廉、勤勉、务实。”
陈廷敬实干且低调的能臣形象,几乎成为如今公务员学习的标杆,这也符合读者对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的诉求。
不少公务员发表感叹,“陈廷敬是清官、好官、能官、德官,是广大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典范;其在整顿吏治、狠抓贪腐方面的思路和作为,对当前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但王跃文强调,“我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是刻意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是尊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铁腕:关键时候扳倒权臣
为了还原陈廷敬的本来面目,王跃文买了一套清史编年,12本,670多万字。
他将顺治朝、康熙朝79年间发生的事情一天天细读,总结出了陈廷敬的官场秘诀,“等、忍、稳、狠、隐”,但他强调,这并不是庸俗的为官之道。
陈廷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就开始做京官,面对的是众多老谋深算的官场老手,“他除了等和忍没有别的办法在官场容身。”
康熙皇帝时常称赞陈廷敬办事老成,为人忠厚,有古大臣之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为人处世很稳重。但是,陈廷敬又绝非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关键时候他必定是个铁腕人物。
“比如,明珠是权倾天下的皇亲国戚,门生故旧遍及朝野,百官恨不能日趋门庭。陈廷敬却在关键时候借经筵进讲之机,提醒康熙皇帝辨别君子与小人,康熙皇帝引起警惕果断罢免了明珠。”
这也是小说里写的所谓“狠”,即是魄力。明珠权倾朝野,参倒他必定有极大风险,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高的政治智慧。而所谓的“隐”,指的是陈廷敬不贪位恋栈,懂得最后急流勇退。
在派系倾轧残酷的康熙朝,陈廷敬从政五十三年,不加入任何派系,这似乎并不容易立身,更奢谈善终,但偏偏他却做到了,王跃文认为其立身法宝是,“尽着本分履行职责,以不变应万变。”
“不投派系蝇营狗苟,一时看来不能在官场暴发,长远看来却免去了派系斗争可能招致的灾祸。”王跃文说,“当然,陈廷敬为官半个世纪不党不私,并不是从策略或权谋上考虑,而是他从内心坚守堂堂正正的君子之道。”
“历史自陈廷敬始已往前走了三百多年,他提供给后人的启示仍然是有意义的。”王跃文感叹,“陈廷敬身上的诸多可贵品质值得后人效法,比如他的忠诚、廉洁、实干。不论哪个民族,它在往前走的时候,脚下必然都会响起历史的回音。历史是不可以割裂的,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有害的。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
对话
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
潇湘晨报:《大清相国》从2007年出版至今,热销100万册,您认为这部小说热销的原因是什么?王跃文:我的小说都是畅销且长销的,包括这部《大清相国》。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是最新版本,书的设计装帧清雅大气。很显然,这部小说的持续热销同媒体报道王岐山同志的推荐是有关系的,同时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也推荐了这部小说。小说描写的是陈廷敬这样一位古代好官、清官、德官、能官的形象,这也符合读者对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诉求。但是,我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是刻意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是尊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潇湘晨报:对于《大清相国》受热捧和各地组织学习陈廷敬现象,您如何看待?
王跃文:我们如果想往哪里去,先要弄清我们从哪里来。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前人的很多思想、修为、功业都是我们应该汲取的文化营养。陈廷敬身上的诸多可贵品质值得后人效法,比如他的忠诚、廉洁、实干。不论哪个民族,它在往前走的时候,脚下必然都会响起历史的回音。鉴古方可知今,继往才能开来。当然,历史在演进,社会在发展,后人有理由比前人做得更好。
潇湘晨报:小说中,陈廷敬道出了当时官员贪污的一个重要缘由,“如今一个知县,年俸四十五两银子。天下有谁相信,知县是靠这四十五两银子过活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跃文:古代官场腐败难以根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是制度缺陷。比方说,朝廷命一官员治理一省或一县,事实上等于让官员把所管理的地方承包下来,但承包收入同上交任务又极不对等。明清两代都实行薄俸制,官员的俸禄低得不切实际,而上交的税赋任务必须足额完成,那么官员从所收钱粮中混水摸鱼以自肥便为常事。雍正皇帝察觉到这个弊端,采取年终考,成发放养廉银的办法想从制度上遏制腐败。史称雍正朝无贪官,固然同当时反腐势头强劲有关,但根本上讲应该是养廉银制度发挥了作用。到了乾隆朝,官场腐败又日益严重,并不是养廉银制度失效了,而是当时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养廉银发放标准几十年没有相应提高。
人物小传
王跃文:相信向上向善向美是永不变的历史潮流
因官场小说《国画》轰动的王跃文,从此背上了“官场小说第一人”的“雅号”,却被他视为“狗皮膏药”,这个名字他不喜欢,反对一切标签和帽子。
这位湖南溆浦人,也曾就职于政府部门,可以将官场人物和门道写得活灵活现,甚至长得也很像一个“大官儿”,国字脸、浓眉大眼、长耳高鼻梁。
然而,当你走进他的私人空间,却会发现王跃文挺感性、挺幽默、挺文艺。友人嘱书八字:清风徐来,波澜不惊。“我则自嘱:管他东南西北风,只要不中风,依旧笑春风。”
采访他之前,预想中的王跃文应该“很健谈,很懂门道。”然而,他选择了邮件采访,因为“更方便,更快。”纳闷中的我,猛翻他的微博,看到其中一条,“我只在公开场合公开说话,哪怕私下面对青年学生也无多话,过去偶尔说过,竟被青年学生礼貌地教育了。现在很多年轻人,比我要成熟几十岁,我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老成,但永远也不会向老成的年轻人学习。彼此,好自为之。”
写了好几本官场小说,问起如今对官场的看法,他说,“有时候乐观,有时候悲观,但总体上是乐观的。当我们看到种种消极腐败现象非常严重,人间正道的彰显遭受障碍的时候,也许会有些许灰心。但是,我从来相信社会向上向善向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历史潮流。”
现在,他正在写一部乡村题材的小说,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反映六十多年的社会变迁。“这是我非常钟情的一部小说,我会慢慢地写,尽量写得让自己满意些。”
除了写小说,他还在重读《静静的顿河》,初读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如今重读依然常使我眼睑湿润。顿河边的那些自由、奔放、彪悍的哥萨克世世代代同命运抗争,却总被命运无情地捉弄。当格里高力站在高高的土崖上把枪支扔进顿河的时候,我听到了顿河震耳欲聋的怒吼。《静静的顿河》其实是写的波涛汹涌的顿河。”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