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个簃:紧随时代笔墨新

2016-01-09 10:21:16来源:南通网

打印 字号: T|T

王个簃:紧随时代笔墨新

王个簃:紧随时代笔墨新
    王个簃,原名王能贤,号个簃,江苏海门三兴镇人。祖父王月阶、父亲王少阶都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王个簃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幸赖其母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他的父亲和祖父虽都不会书画,但却颇为爱好,家中也张挂收藏一些名人的书画作品。这对幼小的王个簃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从小就喜爱书画艺术。
    王个簃自幼笃好诗文,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作诗、习字、刻印、作画、抚琴。他尤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1923年8月,吴昌硕先生八十寿辰,上海书画界为先生祝寿。这一天,在作为寿堂的对面一室,挂满了上海以及外地书画界向吴先生祝寿的诗文书画,其中也有王个簃所送的一张画和一首诗。祝寿时,由李苦李把王个簃引见给昌硕先生。从上海祝寿回来后,王个簃就一心一意想到上海去拜吴昌硕先生为师。后又托李苦李携印稿给吴昌硕看,得到赏识,吴先生甚至在王个簃的每方印拓边上详细地加上评语和赞语。29岁时,王个簃带着书画,抱一古琴,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吴昌硕孙儿授业。吴昌硕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1931年王一亭率中国书画代表团出访日本,同行有张大千、王个簃、钱瘦铁、郑曼青等十多位书画家,这是王个簃第一次赴日本访问,与日本书画家交流艺术。1932年刘海粟携中国现代名家作品赴欧洲参加英国伦敦、德国柏林“中国绘画展”,王个簃的代表作《刀鱼图》《瓜菱清暑图》参展,前者获奖,后者被德国东方博物馆收藏。是年,36岁的王个簃受聘任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1946年至1948年间,王个簃在上海先后举办了个人书画展,从此声名大震。
    解放后,王个簃参加华东美协和上海文史馆工作。他的斋名有“暂闲楼”“千岁之堂”等,出版有《王个簃画集》《吴昌硕•王个簃》《个簃印集》《个簃印旨》,著有《王个移随想录》《霜茶阁诗集》《王个簃书法集》等。王个簃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20世纪初,中国画坛由吴昌硕开创的金石大写意一派新风,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集文人画艺术之大成,其影响深远。齐白石、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王个簃、刘海粟、朱屺瞻、沙孟海、诸乐三、吴茀之等人,无不受到启示。追求浑厚、质朴成为一代风尚。而王个簃更因其为人与艺术得到吴昌硕的青睐,成为吴昌硕的衣钵传人。其中早期的《龙幻图》《菊石图》《岁朝图》等笔墨酣畅、古朴淳厚,画面气势博大,构图严谨,变化多样。1927年吴昌硕在王个簃31岁时所作《龙幻画》上欣然题诗:“猛笔个簃临大涤,题诗老缶碍秋毫。涛声浩浩天风落,聊当滹沱一战鏖。”并长跋“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手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在80年代初,沙孟海先生曾说,“王个簃是吴昌硕衣钵传人。”
    王个簃随师吴昌硕前后五年,是吴昌硕先生晚年的亲授弟子,受昌硕先生的影响,深得其画风之精髓,继承“重、拙、大”的绘画特点,并吸取了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形成了自己隽秀、清润的艺术风格。他的国画创作善以篆籀之笔作画,擅长写意花卉,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为创作题材,尤精藤木花果。在王个簃的作品中紫藤等藤本植物是他经常绘画的题材。他画的紫藤以大笔画出主干,再通过用画笔的中、侧、偏、顿、挫的变化描画,作品笔墨浑厚刚健,潇洒遒劲,这样一簇一簇盛开重叠悬垂的紫藤便跃然纸上,曲曲弯弯的藤蔓则一笔呵成,再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盛开的紫藤花。他将紫藤比做明珠,比如“翠盖明珠”“明珠滴露”“紫玉明珠”等都是他曾经创作过的作品。王个簃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工书法,为金文、石鼓奠下根基,行草书更在不经意间见精神,篆刻则在平实中求生动,苍厚浑朴,拙中有奇。晚年放笔直写,书画更臻老境,尤富天趣。精于诗文,一画既成,诗也差不多同时拟好,画成诗随,配之书法,相得益彰。常用的印章有“王贤私印”“个簃”等。他在七十余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全面继承和发展吴昌硕画派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师吴而不囿,探索创新,开创了新的风格。王个簃是诗、书、画、印的全才,且有个性。为当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王个簃的金石书画艺术发展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早年追随吴昌硕的艺术风格,浸淫于传统文化的探求;中年外师造化,深入生活求新创;晚年重构新局,开笔墨设色新境界。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王个簃开始冲刺他的艺术巅峰,他坚持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立足固本,从文人画笔墨传统中求创新求发展,融贯古今。85岁以后的作品面目一新,风格独特,精妙逼人,开辟出一派源于吴昌硕、而又不同于吴昌硕的笔墨设色之新天地。尤其是1987年举办的《王个簃九十寿书画展》,“仿佛是将一古茂的彝器,化成满天的星斗和彩虹,使人只能看到而摸不到的满天飞舞的珍宝和霞光。”(程十发贺王个簃九十寿书画展《生命与艺术的霞光》)。90高龄他应邀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办展,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海内外传播作出积极的贡献。
    1988年12月18日,王个簃因病在上海逝世。晚年他将辛勤收藏的数以百计的古代绘画和吴昌硕的书画精品、手稿等捐献给国家。
    在南通文峰塔下,建有个簃艺术馆,他生前的222幅书画、54件藏品、34件遗物,珍藏于南通个簃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