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洲谈泼墨人物:拾遗古风 醉墨淋漓
1、王西洲谈泼墨人物:拾遗古风醉墨淋漓
乙未之冬,一座美术馆在京城安顿了下来。这里的主人从陕西挟秦腔的豪情而至,他年渐迟暮,志力未衰,手执梦想在偌大的宣纸上恣意挥洒,文人意气又于题款处微微晕散。他是王西洲,也曾困惑彷徨而思变,在宋代梁楷之后的泼墨绘画上长途跋涉,竭尽心力。笃定的,只等春风花又开。文/滕黎

王西洲
汉唐之风:戏曲里的滋养秦腔一曲激尘沙,王西洲从小生长在古都长安这片文化积淀的厚土上,触目所及的是汉唐的出土文物。西安乾陵、霍去病墓前那些粗犷的石雕,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因此他的血液里铸就了这般雄强的气势,绘画也颇具汉唐之风。
王西洲兴趣广泛,拉二胡、吹笛子、弹琴无一不会。小时候在剧团学习唱戏与表演,他对秦腔格外热爱。秦腔里的动作皆从生活中提炼而来,惟妙惟肖。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一个马鞭、一把剑就可以极为概括的演出一台戏,甚至可以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这些都滋养于他的绘画,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落在纸上,形成了纵横驰骋、错落有致的笔墨。画面中的意和气相互贯穿,有张有弛,因此作品气足饱满,激情洋溢,很有感染力。
透过作品能读出他对人生的体味,他将触动自己的生活感受在快意酣畅中书写,随兴所至,直抒心性。他说,社会发展至今,艺术家不再为生活所迫,只是担忧出不了好的作品。

王西洲《竹林七贤图》
勇于求变:绘画上的探索从九岁开始学画,如今已有五十多年。他坦言,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画画。无论是食不果腹的苦难岁月,还是文革十年动乱,以及上山下乡的历练,他都没有把笔放下。王西洲常常以苦为乐,即使在艰苦的地方,仍对生活很知足始终怀揣着美好的向往。别人看到穷山恶水,他的眼里是美丽的田园,有趣的的窑洞,这些都赋予他无尽的创作源泉。
在泼意水墨的风格形成之前,他的作品跟哥哥王西京非常相似。因为他从小跟着哥哥学画,都深受任伯年的影响,后来的创作也是沿袭学院派徐悲鸿、蒋兆和的路子。曾经他的作品在北京展览时被误认为是他哥哥画的而退回,这让他感到愤慨又失落。哥哥鼓励他走自己的路线,周思聪老师也建议,“人物上可以更夸张些,而且不用打稿子,提笔就画。哥哥用线条画得准,那你为什么不尝试变形?在墨上去发展呢。”
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王西洲深研整个中国绘画史,并以人物画为主。他发现宋代梁楷的泼墨人物契合他的性情,但是鲜见继承衣钵者。之后他从线描一步步演变到泼墨大写意,用泼墨代替勾线,形成了简洁率意的笔墨语言。而这一路何止废纸三千,其间的艰辛无以言说,他仍然没有放弃。如今王西洲的人物越来越自然奔放,表现力日臻成熟,风格卓现。对于今后的发展,他说要把泼墨水墨淋漓的感觉再扩大,不断地升华。

王西洲《李白斗酒》
诗情画意:文人画的趣味王西洲不仅可以掌控大场面的描绘,也善于表现人物的心里活动。虽然人物的衣纹多以泼墨写之,神情却表现得极为细微,他着力于把人物的特点、职业凸显出来。从教师、村长、售货员、到赤脚医生,每个人都有其迥异的特点,他通过走访了解各种人物的不同经历、情绪与心态,因此创作出有着鲜明个性与生活气息的作品。这些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长期体验,即使是小品,仍然各具姿态,透露出人文情怀。刘大为先生曾评价他的写意人物绘画,有“幽默写实”的倾向。
王西洲经常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风土人情、民族差异。他认为藏区基本没有汉化,还是穿着当地的民族服饰,因此去的次数最多。亲身的感受让王西洲更好的熟悉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意识。近年来,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以古代人物为主,如竹林七贤、李白、苏东坡等。但是不管绘画的题材如何选择,都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感受,以画抒怀,而这种感受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
“不恋功名气韵藏,人生散漫走八方。”他的题款很讲究,诗情从画中生发。王西洲每天都坚持读书,将诗的意境融入到作品中去。古代的艺术家首先是诗人和文学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就是文人聚在一起时的性情之作。王西洲的研究较有针对性,比如画郑板桥时,就对其诗进行研究,作品题款配以“撷取一枝清瘦竹”来表现。他说,如果不去研究传统文化诗词,题款又怎能有趣味呢?

王西洲《唐人诗意图》
教学主张:传统文化是根本中国画主要以书法用笔为主,书画同源。由于他从小临摹古帖,用笔用墨沉着凝练,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趣味。在大学期间又学习了西画,因此他的泼墨人物又加入了素描的光影认识,表现力更为丰富。
1985年西安国画院成立时,他跟中国美术教育制度对抗性的带出了一个班,当时招生只看两个标准,一个是速写,一个是书法的功底。指导老师是西安国画院的画家,但最主要还是师法古人,需要大量的临摹古画。后来王西洲还成立了西安国画院古画复制部,将这些学生转为西安国画院的员工,工作就是临摹,从题款、印章、做旧、装裱,一系列的复制,最终还要成为作品展销出去。
他颇为自豪的说,临摹一张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以说临摹过三四千以上的古画,因为这就是每天的工作,这让他们不断提高了对中国画的认识。后来他们到美术学院再上研究生班的时候,老师都不敢教,因为寥寥几笔,足见功力!如今的这些学生也已经四五十岁,都是当代美术界的中流砥柱。
谈到创办王西洲美术馆的初衷时,他认为美术馆不仅要展示他早期及现在的作品,还要举办一些同类优秀艺术家的展览。王西洲表示会继续在这里办学,传播泼意水墨。他希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他还会到国外去汲取更多的营养。他说,艺术是属于世界的,绘画之路学无止境。

王西洲《八仙集乐图》
2对话王西洲谈继承与创新
中华网:您深得梁楷与任伯年的蕴意,梁楷擅于泼墨,任伯年注重巧趣,那么您对此有什么样的发展?
王西洲:南宋粱楷创立了中国人物画泼墨大写意的方法,因为泼墨画法的难度比较大,所以继承的人少。当时梁楷对素描与科学的认识还理解不了,他的泼墨只是表现人物的一种技法而已,还不属于文人画。从古到今,用泼墨去画文人画的几乎没有。而清代绘画的生活趣味比较浓,任伯年的画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都很大。他的造诣高,时代性强。但是他的书法以及在表现文人画方面上相对有些弱。
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光影、色彩、以及各种认识,都超越了前人。但是现在的人大多数是用笔去画素描,而我追求的是文人画的趣味,并且运用泼墨的画法,以最少的笔墨表现人物的体积感和光感。这些都是我创新发展的地方。
中华网:张大千泼墨山水画很精彩,但是也较少涉及泼墨人物画。
王西洲: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画,可以就势去收拾,但是人物画就不好收拾,一个人还可以,几个人怎么办呢?人物还要形神兼备,这个泼墨人物画是最难的。人物画是综合的,不单纯是画人物,背景还配以花鸟、芭蕉、葫芦等,另外还要研习山水画。我的画里也有山水和瀑布,这些都需要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基础。
从八十年代初,我开始对泼墨大写意人物画进行课题研究。在创作上追求文人画的表现方法,画完之后题款。对于人物的刻画,把他们的心胸表现出来,还要用文字去提炼点缀,赋予画面诗情画意的感受。
中华网:那么您认为人物画有哪些难点?
王西洲:人物画与花鸟画、山水画不同之处,就是对人物要熟悉,找出人民对于生活最感兴趣的,抓住少见又非常亲切的瞬间,以此看出生活里的某个情节,所以人物表现比较难。既要有人物造型,而且还要有所取舍还不能完全准确,不然就像照片了,只有夸张变型以后才有绘画语言。所以人物画比山水、花鸟画更讲究。不仅要讲究笔墨,主要还是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感受。

王西洲《华山对弈图》
谈艺术师承中华网:在您的绘画道路上,主要师承哪些老师,他们对您有何影响?
王西洲:可以说哥哥是我的启蒙老师,从小跟他学画。记得文革时期哥哥把我关在家里楼上,要大量的临摹古画、连环画。包括华山川的白毛女,贺友直的山川巨变等等都临过。
我在西安美院上学的时候,何海霞、康师尧都给我待过课。但是我对石鲁最感兴趣,当时他在“牛棚”被批判的时候,没有人敢去找他,但是我不管,拿了好些画让他改。我对他研究比较深,很多用笔来自于他,尤其是他的绘画精神。他曾经送给我的画,至今还珍藏着。刘文西也是我的老师,文革的时候,我们家保护过他。当时我每天陪着他,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他的绘画造型能力很好,笔墨也不错,唯独一点,他没有走到文人画上来。而这这方面我是走了自己的路子。
还有周思聪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她出生的年代,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在书画上的传统根深蒂固,她又上美院,跟蒋兆和研究中国画的问题,后来风格转变得也很好。她是非常全面,有个性的画家,也是我学习的一个楷模。

王西洲《钟馗镇邪图》
谈艺术教学中华网:您从事艺术教学多年,您认为现在的学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王西洲:当代社会很浮躁,做学问的不多。对于中国画来说,现在学院派的影响较比较大。学院派的学生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传统的认识不够,另外是动手能力不强。考学前以素描、色彩为训练基础,考学后很少临摹古画。由于侧重学习理论,造成眼高手低。那么谁是罪人呢?就是教育制度。
中华网:说到教育制度,是徐悲鸿先生将西方素描引进过来。
王西洲:徐悲鸿把西方素描引进过来是一大功劳,我的绘画也有徐悲鸿的功劳。以最少的笔墨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光感,这些都是徐悲鸿倡导的。徐悲鸿从法国留学带回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在中央美院倡导学习素描、画人体,此后中国绘画也繁荣了一段时间。但是像徐悲鸿那一辈的艺术家,对传统绘画的认识根深蒂固,人家研究西画是为了提高对中国画的发展,开拓新的路子,去借鉴而不是照搬。
实际上在徐悲鸿之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就已经把西画跟中国画结合起来。他是很了不起的画家,对中国的贡献非常大,但是他临死都没有对中国的文人画认识透彻。因为郎世宁的骨子里是西方的文化,如果他的书法很好,那就是中国式的郎世宁了。西方和东方,是截然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文化上是两种意识。
中华网:那么在徐悲鸿之后,如何将中西方的绘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呢?
王西洲:现在学习艺术的孩子,家里人都不写毛笔字,上课也不好好研习传统。他们不画素面,能考上美院吗?八九岁就是放着几何体石膏像去画。从小不去练毛笔字,练中国的线描,不去写生中国画,而是考学以后才开始研究中国画,那就已经晚了。现在的孩子过节日都愿意过洋节,吃东西穿衣服都受西方的影响,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转变。
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结合,首先要练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童子功。我如今的成绩得益于从小练习书法、研究国学,现在对于外来好的东西吸收,不好的排斥。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的强大,世界要和平,人类要进步,也依赖于东方传统儒释道的理念。我们现在画画,如果不讲究传统,怎样立得住脚,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怎样传给后人,让后人评价?我相信我的泼墨大写意的意象画,我称为“泼意”,将会是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王西洲《终南进士图》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