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语境时鲜蕴风骨——王文超诗词浅赏

2015-12-12 11:11:22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

打印 字号: T|T
    秦超(秦鲁子),字笑言,号太白遗少,1972年生于陕西眉县,西安定居。资深媒体人、实力派青年作家,《西部文学》杂志主编,2014年成立西安秦鲁子书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兼总编。
    1993年公开发表文字,2009年始以秦鲁子笔名纵横驰骋于网络文坛。二十多年来坚持创作不懈,散文、诗歌、报道时见于《时代青年》《三秦都市报》《散文选刊》《鄱阳湖文学》等报刊;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爱跳房子的槐米》,长篇小说《云横秦岭》《秦渭人家》《寻梦秦都》《飞天迷情》,散文集《困蛩》、诗歌集《都市骆驼》等。
    秦超
    古诗词作为中文艺苑里的一朵奇葩,虽然它的辉煌鼎盛已成历史,但其独特的艺术风韵和魅力,千百年来却遗响不绝。诚如清代诗论家赵翼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此胜景,即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堪称壮观。
    然而综览当下诸多诗词作品,或堆砌辞藻尽显浮华,或矫揉造作显露思想之贫乏,或囿于格律平仄泥古不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实在令人扼腕。
    偶得秦东人王文超先生诗词选录,闲暇细品,其语境新颖活泼、与时俱进,其诗心俊朗、风骨深蕴等特色,令人不禁怕案叫好。他的古诗词取材涉及面广泛,或观赏草木以怡情,或游历名胜以抒怀,或凭吊友人以寄思,或阅览典籍以明志……其中往往不乏佳句,读者随着他作品所展示的画面,物移而情转,丝毫没有审美情趣上的疲劳之感,仿佛每篇诗词都会有一种预设的悬念和奇迹,在那里静等着你探究阅读下去,往往还会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再者,他作品所呈现的新颖语境,也体现出他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不可否认的是,今人写古诗词时,在遣词造句上往往会落入“师古”或“俗套”的窠臼,难以自拔。这样会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味同嚼蜡”的感觉,从而使这类作品难以得到认可。可以说,诗词作品的创作,只有做到师古不泥、不断创新,才会有发展并传承下去的可能;不然,必定会误入歧途。王文超的诗词在这一点上,恰恰有着难得的突出体现。如:七绝•官路葡萄园采风“棚里栽植仙果树,清香四溢动十州。携来亲友先尝味,恰似群英下界游。”七律•初春“儿童相互唤,网上显英雄。细狗村头吠,鸡鸭麦垄鸣。桃花芽欲动,嫩草色渐青。少壮别乡里,如约去打工。”七律•雾霾“近岁神州多雾霾,叩门入室几成灾。城中不见高楼立,路上惟闻汽笛哀。日月行天纱护面,行人出户罩遮腮。玉皇主宰普天事,怎任清空万里埃?”在这些诗中,新语境的层出不穷,赋予了“古诗词”这一特殊文体“赏心悦目”的清新面孔,从心理上满足了读者“喜新厌旧”的审美期望。由此可见,只有语境不断地推陈出新,诗词作品才会焕发出引人瞩目的魅力和感染力。
    语云“诗言志”,“文以载道”。可见,诗词在抒发表达作者内在情感的同时,更有着“载道”教化民众的外在功能。窃以为,此可谓“诗魂”或“诗心”。如果诗魂不在,诗心已死,那么诗词歌赋此类载体也就丧失了灵魂,徒留一张人老珠黄的皮囊而已。现在,建安风骨已经远去,盛唐诗魂已然衰老,今人诗词作品呼唤“诗魂归来”的诉求,就理所当然成为诸多诗词创作者的心声。唯有如此,新时代的诗词创作才能彰显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难能可贵的是,我从王文超诗词选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了“诗心犹在,诗魂回归”的脉动节律。这种诗心和诗魂,不但包含着普通意义层面的人文关照,更凸显出诗词作者所肩负的“传道”精神和责任。这些就是我称之为诗词人应具备的“风骨”。比如:读《桃花记》中“弄权都是君王意,逐利何惜百姓身。”《金猴坡上遍枯树》中“古镇野猴多,凄凉生满坡。家园能不爱?枯树似刀戈。”《又逢甲午年祭》中“当年战败蒙奇辱,今日复兴掀怒涛。倭寇狼心岂能忍,旌旗十万斩鲨鳌。”……不难看出,他的这种“风骨”的桀骜耸峙,使得其诗词作品映射出一种令人振奋向上、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