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启彪:学习成就了我(图)

2015-12-09 10:18:50来源:发展导报(太原)

打印 字号: T|T
    王启彪,男,1973年10月生,文水县石永村人,北京琦琳俪业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文水企业商会会员。
  说王启彪学业、创业双丰收一点都不假。就学业而言,他从一个初中毕业生自学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先后拿到东北农业大学的大专和本科文凭,成为首都铁艺行业中的专家;说到创业,他于2005年注册50万元创立北京琦琳俪业装饰有限公司,迄今已发展成为一家固定资产1500万元和年产值3000万元的企业。回顾十年来的经商历程,王启彪由衷地说:“知识产生经济效益,是学习成就了我的今天!”
  其实,小时候的王启彪是一个不爱学习的淘气包,下河摸鱼、上树掏鸟……他样样在行,就是一拿起书本就浑身不自在。总算熬到初中毕业,17岁的他宁肯跟着父亲起早贪黑地跑运输,也不愿再走进课堂受那份“洋罪”。1995年,他娶妻生子,自立门户,为了养家糊口,两年后,他跑到北京给做铁艺买卖的老乡当运输工。每天和铁艺界的人打交道,从小就爱琢磨的王启彪渐渐摸清了门道,2003年,他不再甘心给别人打工,开始尝试着自己揽活做铁艺。
  “当时,北京的铁艺市场很大,门槛也不高,靠着自己吃苦耐劳,买卖很快就越做越好,想法也就越来越大了。”王启彪笑眯眯地说。
  2005年,有了一定实力的王启彪野心勃勃,注册50万元成立了北京琦琳俪业装饰有限公司,意图与众多铁艺同行共同发展。可是,那时的首都铁艺行业对相关资质的要求已十分严格,王启彪虽然技术过硬,但却没有任何资格证书,再加上公司新成立,名不见经传,因此,他常常在竞标中败下阵来。“说到底,咱是个‘土八路’,不正规。谈生意、签合同,甲方一张口就问咱有什么资质,问得咱一愣一愣的。没有资质,人家根本不和你打交道。就这样,错失了许多商机。”谈起往事,王启彪不无遗憾地连连摇头。“开弓没有回头箭。总不能公司一成立就倒闭吧?没有资质,咱就一个一个地考呗!”在公司的生死存亡关头,打小一提学习就头疼的王启彪被迫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函授大专班,从此,一头扎进了书山题海中,开始了漫漫求学路。这一年,他35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门苦差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面对挑战,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不服输性格让王启彪迎难而上。常言道:年过三十不学艺。早过而立之年的他偏偏不信这个邪。为了从一个“土八路”成为一名专家型的行家里手,他毅然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自学之路——虚怀若谷多方请教,如饥似渴查阅资料,如痴如醉刻苦钻研……有志者,事竟成。2010年,还真让他拿到了大专文凭。此后,一发不可收,他一口气通过了国家一级、二级建造师等资格认证,考下了本科文凭和电工证、焊工证、安全员证等多种资格证。从当初讨厌学习的“学渣”到后来爱学习、善学习的“学霸”,一路走来,学习与经营相得益彰,正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知识越积累越多,视野越拓展越阔,公司业务也在知识的托举下水涨船高、越做越好。对此,王启彪发自肺腑地感慨道:“终生学习必将终生受益!”
  通过学习,王启彪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他的奋斗目标显然不仅仅是腰缠万贯的老板,而是富有学识的知识型企业家。
  群雁高飞头雁领。王启彪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培训自己的员工。立志要做铁艺市场领跑者的他始终认为:一个经久不衰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学习型的企业。要保证企业持久发展,只能是不断地学习。“知识是力量,是财富,是个人和公司发展的原动力”、“今天谁把学习当第一,未来就一定可以争第一”,他经常这样勉励自己的团队。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公司形成了“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处”的氛围,许多员工利用休息时间埋头钻研业务,学习营销和科技知识。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唤起了员工“今天不学习,明天遭淘汰”的现实危机感,使大家确立了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学习伴我一生”的终身学习理念。
  通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王启彪已拥有了一支精干的团队,公司现有的15名员工中,本科生6人,大专生7人,几乎全部具有从事这一行业需要的资格证书。
  学习型企业的建立,最终成为提升公司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推力。采访结束时,王启彪自豪地说:“政协、北京武警总队、北京电视台、北京地铁公司、希尔顿饭店……都是我的客户。”“一个人事业的边界在内心,要想保证你事业的边界不断增长,就必须扩大你心灵的边界,因此,学习是唯一的途径。”这是记者翻阅王启彪工作日记时读到的一段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