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九九变法:王兰若

2015-10-11 10:20:31来源:新民晚报

打印 字号: T|T


《香满谷》 王兰若
 

  林山

  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九九变法:王兰若”作品展将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同时还将举行以“上海美专与中国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九九变法:王兰若 评论集》。此次展览是继2014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汕头博物馆展览之后,在王兰若先生曾经求学的上海的首次展出,也是王老过世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回顾展,展览将持续到10月25日。

  王兰若先生(1911-2015)是一位创作旺盛、作品丰厚的老艺术家。本次展览不仅以倒叙的手法将王老一生的重要作品尽数呈现,更会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展出王老105岁时创作的20余幅佳作。这些老辣天真的作品本身即在述说着一段中国画坛的传奇。

  王老的人生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是一位饱经沧桑田却初心不改的中国画家。王兰若先生自幼生活在诗书继世的中医之家,绘画随本邑画家发蒙,又于 1933年负笈海上。在上海学习期间,受教于黄宾虹、刘海粟、谢公展、诸闻韵、诸乐三、潘天寿、王个簃等诸多名家。1935年,从上海美专毕业的王兰若回到故乡执教,美术教育从此成了他生涯中艺术创作之外最重要的事业。育人之外,他仍不忘勤力追摹古人,从岭东到海派再上溯宋元,王兰若正是通过诸位老师和摹古接过先贤手中中国书画的薪火,在长期中西绘画实践中融会贯通,而后悉心传授给跋涉在这条道路上的后辈。

  “九九变法”的“九九”实指王老九十九岁时开始的画风新变,同时“九九”在中国人的意念里是至大的数字,也是吉祥的数字。“九九变法”寓意着一位艺术家走到生命与艺术至高处的一次凤凰涅槃。2008年冬天,年近期颐的王兰若先生不慎跌伤,脑部遭受重创,身体十分虚弱,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大大衰退,身体稍好他又执画笔,竟画出全新的面貌,如果说这种新面貌是天作之合的“偶得”,那么往前重温王兰若先生的艺术生涯,再往后了解百岁直至百岁晋四的作品中他对这种“偶得”的消化和整合,就一望可知“九九变法”并非凭空生发。从岭东到海上的求学经历为王老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学则是一个反思所学再哺出的过程,几十年如一日的写生和创作更是让他能在写物寄情时随心所欲,“九九变法”的成功出于长久的积累和修炼。正如郎绍君先生所说:“古人说"大器晚成",意思是说,"大器"很难早成,如黄宾虹所言,"出脱太早",基础不牢,容易夭折。中国画是一种有难度的艺术,掌握技巧难,臻于"得乎道而进乎技"之境更难。持久的功夫,高尚的人品,优美的情操,综合的学养,都不能少。但即使这样,也未必能成大器。这就涉及另一层意思:中国画艺术只有功夫还不够,还需要天人湊泊的机宜。佛家说正果可以"苦修"得,可以"顿悟"得。中国画是一种需要内在超越的艺术。也许可以说,兰若先生艺术的自我超越,既是内修所得,也由顿悟而来,如宋人郭虚说的"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的自然天成。”